清热和胃降浊方治疗寻常痤疮31例观察
2015-12-01石荣贵
石荣贵
(南京市鼓楼区建宁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江苏 南京 210000)
笔者自拟清热和胃降浊方治疗寻常痤疮31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50例,均为2010年6月至2013年2月本院门诊患者。男32例,女18例;年龄14~32岁,平均20.8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2.5年。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19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皮肤性病学》[1],中医辨证参考《新编中医皮肤病学》[2]。辨证为胃肠湿热型。临床表现为颜面及胸背及肩胛处黑白头粉刺、丘疹及脓疮,部分可挤出皮脂栓及脓疮,伴腹胀、纳呆、口臭、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腻,脉滑数。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自拟清热和胃降浊方(太子参20g,薏仁30g,茯苓12g,丹皮10g,丹参20g,黄芩10g,蒲公英20g,半夏10g,败酱草12g,连翘15g,生栀子10g,甘草10g)。大便干结加大黄6g,脓疱大加大青叶15g、白花蛇舌草3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疗程4周。
对照组:口服罗红霉素0.3g、每日1次;维生素B620mg、每日3次,疗程4周。
两组用药期间停用其他口服或外用药物,禁酒、辛辣、肥甘厚腻及发物。每周复诊1次,观察皮损消退情况。
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治愈:皮损消退90%以上,症状消失。好转:皮损消退30%~90%,症状明显好转。未愈:皮损及症状均无明显变化或消退不足30%。
4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5 典型病例
张某,女21岁,2012年3月9日初诊。额面部痤疮半年余,加重1周。半年前额面部突起红色血疹,部分皮损有脓疱、结节,伴胃脘部胀满,食纳欠佳,大便干结,2~3日1次,舌红苔薄黄稍厚腻,脉滑。诊断为痤疮。辨证为胃肠湿热型。自拟清热和胃降浊汤加减。太子参、丹参、蒲公英各20g,薏苡仁30g,丹皮、栀子、黄芩、甘草各10g,败酱草、连翘各15g,茯苓12g,大黄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服用1个疗程,皮疹结节大部分消退,腹胀、便秘症状改善,无新皮损出现。加减治疗2个疗程皮疹消失。
6 讨 论
痤疮的发生多与皮脂腺、雄性激素、毛囊内微生物、消化不良、便秘等密切相关,是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率高[4]。中医认为,痤疮系肺胃积热,脾湿不运,湿热内生,复感毒邪,侵犯肌肤,熏蒸头面所致。气血阻滞,故见丘疹结节;郁而化热,故见红肿疼痛;湿热煎迫,故油腻外溢,出现脓疱;湿热中阻,脾胃损伤,纳运失调,可见腹胀,纳呆;湿热内结,故便秘、溲赤。
清热和胃降浊方中太子参、茯苓、薏苡仁、白术健脾利湿,陈皮、半夏理气和胃,丹皮、丹参凉血活血,祛瘀消疱,黄芩清胃热,蒲公英、败酱草、连翘解毒消痈,甘草解毒调和诸药。全方有清热降浊,化湿和胃,活血化瘀,消肿散结功效。在药物治疗同时,还须调饮食、少辛辣,方可获得良好疗效。
[1]张孚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63.
[2]欧阳恒.杨志波.新编中医皮肤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470.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58.
[4]夏庆梅,王泓午,徐丽敏,痤疮中西医研究进展[J].天津中医药,2011,28(1):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