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途径
2015-11-30赖泽富
赖泽富
摘 要:阅读是中学生学习语文必须要培养的能力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就目前部分中学生不喜欢语文阅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激发中学生对语文阅读兴趣做以下探讨。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兴趣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同中学语文作文一样,很多中学生也不喜欢语文阅读训练,导致很多学生在做语文阅读题目时不细心、没有耐心,甚至敷衍了事,从而使语文阅读成绩低下,进而拉低了语文课程的整体分数。
再有,就是中学生对于语文阅读很茫然,不知道这些阅读是要表达什么意思,甚至不知道作者的写作手法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所以,有了这些困惑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难以取得高分也不难理解。
最后,很多中学生进行语文方面的阅读都带有很强的功利心理,而不是真的对语文阅读感兴趣。这就导致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兴趣不大、热情不高,对待语文阅读的心态和态度不端正,阅读效率不高。
二、如何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兴趣的途径
教师要对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做出改变。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详细讲解不能少,要改变的是中学语文教师冗长的说教和枯燥、乏味的讲解方式。比如,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巧设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让学生能自觉主动去阅读、去感知。
想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先从培养学生好的阅读习惯开始,当学生有了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自然而然也就成了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老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一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可以是一周一本或两本,当学生有了读书的习惯之后,教师就可以给学生限制题材来进行专项阅读。同时,在学生读完书之后老师要教会学生写简单的书评,慢慢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对文章的感悟能力。比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让学生反复诵读,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春的气息、闻到春的芳香、领略到春的风采,并且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如此,学生的感悟能力和阅读水平就会得到提升。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之后,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理解就会有质的飞跃。
中学语文阅读也是有一定的套路可循的,而语文老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这些套路,并能很好的运用。例如,在分析文章中心思想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结构,在篇首几段或者篇末几段很容易的找出来;再例如,在阅读古诗词时问:诗中是怎样表达离愁的,我们知道古诗词中常用“柳”“青枫浦”等意象来象征别离,那我们就可以回答说诗中是以象征的手法来表现离愁别绪,等等,这些规律语文教师都可以在平时上课、学习的过程中归纳下来与学生共享。这样一来,语文阅读也就有规律可循,那么语文阅读得分就变得容易了许多,而学生也不再会为了阅读得不到分而害怕阅读了。
语文阅读不仅在各大考試中占有重要地位,更是学生终身学习的一种途径和工具,还能够体现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位。然而,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提高需要靠平时不断地积累、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杨素云.对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解读与思考[J].学周刊,2013(02).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