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记散文阅读解题技巧
2015-11-30夏啸
夏啸
在语文中考中,散文阅读所占分值为20分,比重很大。散文阅读主要是靠平时大量的阅读和积累,厚积薄发,但其中也有一些题型是固定的,有固定的答题思路和技巧可以帮助学生结合文章答题,这些题目在考试中经常出现,但同时又十分容易让学生混淆。比如,文章标题的作用,文章第一段的作用,文章结尾的作用,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等等。这些题目老师在平时讲课的时候都会教给学生一些答题思路,但因为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而且这些题目的答案又同中有异,实在是让学生不好记忆,于是我就想到,是否能把这些答案变成一句话或一个口诀,这样就能够方便学生记忆了,于是,我就进行了尝试,在我的努力下,这些题目的答案都被我编成了一句话的口诀,学生非常容易就记住了,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很受用,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标题的作用:一休的情感悬挂在中心线上
这里面有7个关键字:“一”“休”“情感”“悬”“挂”“中心”“线”
“一”就是一语双关,“休”就是看修辞手法,“情感”就是流露的情感,“悬”就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挂”是“概”的谐音,就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就是点明文章的中心,表现文章的主旨,“线”就是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
例:2014年福建龙岩《种欢喜得欢喜》。
作者为什么以“种欢喜得欢喜”为题,请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内容上,揭示文章主旨,只有在内心深处播下快乐的种子,才能真正收获欢喜(中心)。形式上,化用“种瓜得瓜”,新颖,别致(修辞)。用“种”字,吸引读者,增强阅读兴趣(悬)。
二、开头的作用:首领点头,引出悬念,概括中心
这里面有7个关键字:“首”“领”“点”“引出”“悬念”“概括”和“中心”。“首”就是首尾呼应,“领”就是总领全文,“点”就是点题,“引出”就是引出下文,“悬念”就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概括”就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就是点明文章的中心。
例:2014年山东滨州《奶奶的粽子》。
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的歌谣是清晨的布谷鸟起的调,脆生,清亮,故乡从仲夏夜的梦中醒来,惺忪中瞅见阶前的青草里,缀满昨夜露珠的清香。
参考答案:用歌谣点明端午吃粽子的习俗,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悬念),与结尾呼应(首);然后用环境描写渲染故乡端午节清晨的美好景象,引出下文对童年的怀念,为奶奶早起包粽子做铺垫(环境描写)。
三、结尾的作用:联想开头
记住开头的作用,结尾的作用就很简单了。
开头的作用之一是首尾呼应,结尾作用之一也是首尾呼应;开头作用之二是总领全文,结尾作用之二就是总结全文;开头作用之三是点题,结尾作用之三也是点题,开头作用之四是点明文章的中心,结尾作用之四就是深化文章的中心和主旨,然后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例:2011年泰州中考《擁你入睡》。
第20题:文章结尾简洁而有韵味,试作简要赏析。
“一个小时过去了,我没有舍得叫醒儿子。”
参考答案:与文中“一小时后叫我,我还得复习呢”一句相呼应,使文章完整而紧凑(首尾呼应);希望与儿子相处的时间能够长一点,表达了“我”浓浓的亲子之情(点明中心,升华主旨)。
四、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老师宣布表交作业,共同推到土里埋掉
这里面有7个关键字:“宣”“表”“交”“共”“推”“土”“埋”
“宣”就是渲染气氛,“表”就是表现人物形象,“交”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共”就是烘托人物心情,“推”就是推动情节发展,“土”就是突出主题,“埋”就是为下文埋下伏笔。
例:2014年泰州中考《我那莽撞的17岁》。
第20题(1):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青青的山坡上,报春花正次第开放。查玛采撷枯草中的报春花,身子一起一伏。她偶尔左右看看,阳光照在她长长的睫毛上,闪闪发光。”
参考答案: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节(交);营造出春意融融的意境(渲);衬托了查玛的美(表),为下文写“我”对查玛的喜欢并讨她欢心作铺垫(埋)。
五、赏析画线句子:手法+内容+情感
手法,即从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考虑(如何写),内容就是分析这段话所表现的内容(写什么),情感就是分析语句里面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为何写)。
例:体会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母亲犹如一棵老了的树,在不知不觉中,它掉叶了,它光秃秃了,连轻如羽毛的阳光,它也扛不住了。(丁立梅《爱到无力》)
参考答案:作者运用比喻,将母亲比成一棵老了的树,把微小的事情比作轻如羽毛的阳光(手法),刻画出了母亲年老力衰,无法再给孩子们更多的爱的情景(内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感激、悲痛、怜惜的情感(情感)。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