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实词释义的技法点拨探究

2015-11-30曾评水

新课程·中旬 2015年10期

曾评水

摘 要: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积累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熟悉了解这些实词的丰富含义以及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摸清规律,举一反三,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文言实词而言,“考试大纲”的考点要求是:理解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与用法,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知识。准确掌握文言实词释义的技巧方法,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很有帮助。

关键词:一个原则;两个要点;三种现象;四种类型;五种词义;六种形式

理解文言实词释义,首先要遵循一个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其次应抓住两个要点: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下面,我们将一一辨析文言实词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的应用与技法。

通假字

通假字就是用读音或字形相同(相近)而意义上没有什么关联的字来代替本来的字。被替代的字叫本字,借用的字叫通假字。

一般情况下,通假字大概有三种现象:

同音通假——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双声通假——如《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通“无”,没有。

叠韵通假——如《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掉转。

从以上现象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通假字与本字在语音上原本有联系,但在意义上无联系,如果意义上有联系的,就不算通假字。

从整体上说,应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识别。第一步,先扣紧上下文,认真推敲字义。第二步,再依据通假字的特点和规律,推求本字。

除此之外,古人往往“约定俗成”,不可任意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对此我们要尊重前人的注释。

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是指某一词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了,或发生了改变,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在解释时只能按照古文。

正常情况下,古今异义大致有四种类型:

词义扩大,如《愚公移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词义缩小,如“怜”古义指喜爱、怜悯,今义只有“怜悯”之意。(《陈涉世家》:“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词义转移,如“走”,古义指跑(《口技》:“两腿战战,几欲先走”),今义指行走;“涕”古代指眼泪(《出师表》:“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现在是鼻涕。

感情色彩变化,如《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义指低微鄙俗,今义是言行恶劣、不道德。

解释这类词语,一般要求解释其古义与今义。

解释这类词语,还要根据自己准确的记忆来解释。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在文言文中,一个词往往有多个词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有不同的词义。这些不同的词义是由原单一词义转变为多个词义。一般来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在具体语境中,一词多义主要有五种词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语境义。对于一词多义,要注意理清不同义项之间的联系。

了解词的基本义和引申义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方法。一个词的基本义叫“本义”,由本义生发延伸出来的意义称“引申义”。如“兵”,在古代汉语中的基本义是指“武器”,而在现代汉语中的引申义却是“士兵”,由此还可以引申为“军队”“军事”“战争”“策略”等诸多义项。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某些文言实词失去它原来所属词性的意义,临时充当另一类词活用现象。

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表现为六种形式:

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如《醉翁亭记》:“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命名;《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著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所以先汉兴隆也。”亲,亲近;远,疏远。

名词用作状语,如《愚公移山》:“叩石垦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岳阳楼记》“前人之述备矣”,述,记述的文字。

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他(它)怎样”,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使……苦恼,劳,使……劳累,饿,使……挨饿。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他(它)怎样”或“把他(它)当作什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我,认为我美。

在汉语中,句子的某个语法位置上总是经常由某几类词来充当,若非这样,就必然发生词类活用现象。

总之,学好文言文,必须多阅读,多练习,从中加以理解、分析、比较,从而掌握词义;必须结合语境理解词义,与句意相吻合、与上下文连贯,切忌“望文生义”;必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读懂词义。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