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科研互动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2015-11-29何钰倩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互动机制科研教学

何钰倩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科研互动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何钰倩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 广州510303)

摘要:以广东省五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体育院系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教学和科研结合的现状以及二者共同发展的机制。研究结果认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专业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互促,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脱钩现象。部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体育院系科研和教学的价值导向失衡、学生科研活动滞后。提升广东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体育院系教学和科研结合力度的对策包括:恰当处理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合理规划,建立人尽其才的人员配置机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科研;互动机制

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指近年来随着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实行和各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专科院校升格或部分专科院校合并组建而成的高校。专升本的最初动机大多是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因此, 在办学层次、服务方向、师资队伍、校园文化等方面, 都决定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更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也就定位于教学型高校[1]。但是,教学型高校并不意味着完全不需要科研,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同样能够得到体现。良好的科研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化进程、促进教育创新以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教学风格的形成。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际出发,灵活地创新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的实践,能使教学和科研二者实现共赢[2]。

虽然本科办学历史不长,但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也有设置相对齐全的专业,体育专业就是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的专业之一,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其发展中既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也有不足。理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专业科研与教学的相互关系,探索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内在规律、建立教学与科研共生共存的制度性激励机制,能提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专业的办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内涵建设,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效益。

本研究以广东省五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体育专业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教学和科研相互结合的现状以及二者共同发展的内在机制。

1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专业教学和科研结合的现状

1.1 科研和教学工作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互促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体育院系教学和科研互动主要包括两种表现形式。第一,教学实践促进科研发展。体育专业教师的科研选题,较大部分来源于教学实践,并紧密联系教学实践进行研究,为提高教学水平服务。以嘉应学院体育学院为例,作为全国足球之乡和客家文化的聚集地,其在足球、客家武术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成果已形成了独有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二者都被列入学校重点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的课程之一。就足球的教学和科研而言,该校依托梅州作为全国足球之乡的历史积淀,充分发掘现有资源,学校足球队为广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积极参加全国、广东省各级男子足球赛事,竞赛成绩突出。近几年3次获得全国大学生、百事可乐足球联赛名次。在武术教学方面,武术被列入学校重点学科——1次获得广东省大学生男子乙组足球联赛前3名,2次获得广东百事可乐足球比赛冠军,育教育训练学的课程之一。武术科研方面,发表了《粤东客家武术特点形成的缘由》、《客家传统体育及其文化特征》等论文,主持完成了《武术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价值与实施方略研究》、《客家武术的源与流》等省、厅级课题,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的发展。

再以韶关学院体育学院为例,近年来,该院依托韶关市山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发了一系列课程内容。2004年率先在广东省高校开设了《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开课之初即受到广东省教育主管部门、广东省新闻媒体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之后,经过多年的发展,在野外生存教学与科研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发表了《高校开展野外生存教育的理论依据与必要性分析》、《野外生存教育课程的野外实训设计与实施》、《高校体育专业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探索》等学术论文,出版了教材《野外生存教育教程》,《野外生存教育》课程入选广东省精品视频开放课程。此外,关于粤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而地处国家中心城市广州的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在国家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大背景下,开设了《社会体育服务于管理》新专业。大力引进与学科匹配的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带动老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同时,该校传统成熟的《体育教育》专业也积极创新,倡导了科研是对教学的一种反思,是学校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该校近年的科研和教学业绩硕果累累,比如:专著《体育课堂教学纵横》《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课题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等等。

1.2 教学和科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钩现象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专业虽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不能掩盖其教学与科研脱钩的现实。概括来说,这种脱钩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1.2.1体育专业教师的科研活动不能完全有效地促进教学,更遑论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多是由专科升格而来,部分教师的思想认识、理论修养、对新知识、新理念的学习和掌握比较欠缺。承担体育教学任务的专职教师主要由年轻人构成,这种状态对教学质量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虽然年轻教师精力充沛、具有创造力,但是长年繁重的教学、训练任务容易使其产生职业倦怠,难以养成良好的科研意识,甚至视科研为包袱和畏途,谈不上科研与教学良性互促。他们较好地没有结合本科教学加强科研,也未能把研究成果有效地应用到教育教学中。

1.2.2部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体育专业科研和教学的价值导向失衡

当前,广东省地方本科院校在评聘职称和人员考核时实行量化操作, 对科研和教学分别制定了具体的评分细则。但由于二者性质不同,教学效果和科研成果很难在量化考核中找到最佳平衡点。一方面,教学成果因其劳动周期长和教学效果的滞后性而不易量化。另一方面,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的级别和数量、发表论文的等级和数量等则容易量化。有时,某些教师或凭少量论文就获得了过多的荣誉和职称晋升, 这种“以科研为导向”的机制挫伤了一些教师教学的积极性[1]。造成一些教师不愿意在教学上投入较多精力。

而在从事科研的少数教师中间,他们从事科研则具有明显的功利性,一般以评职称为最主要目的,以应付学校和学院的考核为动机,而不是着力于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当需要职称评定、晋级的时候,才把科研、学术工作当成要事、急事,不注意平时的学习和积累,不关注业界的新变化、新动态。在这种导向下, 部分教师选题往往跟着感觉走,无明确、稳定的研究方向,七拼八凑、追求数量而不讲究质量。有时,甚至通过某些不合理的方法和途径,发表出和自己所从事的教学、特别是专业教学毫不相干的论文。有时,有些作者对他人劳动成果的认识还处于较低级的状态,随意改变作者署名排序。这种“急就章”式的科研成果缺乏应有的价值,也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性,对教学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也乏善可陈。

1.2.3学生科研活动滞后

无论是我国还是其他国家,本科教育中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都被认为是一项重要任务,各类学校和专业都将科研能力做为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地方本科院校的体育院系学生亦不例外[3]。

当前,广东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方式仍以班级教学为主要组织形式,以传授体育技术技能和体育理论知识为主。术科课上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为主, 理论课上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和完成作业为主。在此教学模式下, 学生缺乏手脑结合进行主动创造的机会。虽然在基础理论教学中融入了体育科学研究的知识和内容,并开始结合项目特点介绍体育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体育院系本科学生科研工作的能力,但距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3]。同时,虽然也有毕业论文设计这一环节,但多数学生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对体育科研课程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低下、体育科研课程教学环节和实践结合的程度不高等主客观原因,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同时,由于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专业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指导不力、院系把关不严的现象,毕业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其应有意义。有的学生直到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结束,对体育科研的概念还是非常模糊,更谈不上对体育专业本科学生应具备的相应体育科研素养和科研意识的掌握。

2提升广东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专业教学和科研结合力的度之对策

2.1恰当处理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

教学需求能带给科研有益的思想和题材来源,科研过程及其成果转化能指导和丰富教学实践。在这种意义上,“以教学为中心,实现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就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份内之事。就体育院系而言,首先应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提升其职业道德和理论水平;其次,强调科研课题过程管理的有效性,从选题、设计、实施等各个环节,都要有效地规范,以科研与教研相结合为契机,致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其三,通过有效手段,将课题研究与教师个人成长有机结合,可从学生毕业论文、分散实习、英语等级考试、考研、就业以及教师的职业压力等体育专业普遍面临的新问题入手。也可针对学校区域、地方课程资源等进行本土研究,探索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科研道路,如韶关学院关于野外生存课程的开发和探索,关于粤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成功的先例,都具有明显的本土性。而某些内容,如北伐战争军队体育的研究、绿道体育,骑行休闲体育等就是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专业有待开辟的研究领域之一。当然,在研究的级别上,可从校级科研课题、教改课题起步,逐渐过渡到市厅级、省部级等级别的科研项目,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为目标,从而提高整体学术氛围[4]。

2.2 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

2.2.1建立并完善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利益驱动均衡机制”,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所谓“利益驱动均衡机制”,是人们从教学与科研的活动中获得利益的偏好,并由此产生的驱动力以及整体结构耦合、功能协调统一的运行状态,良好的均衡机制能有效地调动起各方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创造出较好的业绩。目前, 这一机制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体现得不够突出, 更没有被自觉地加以运用, 甚至产生失衡现象。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科研利益的评价及其配套制度的缺失。

教学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体育院系的主要功能,但科研也不能处于缺位状态,学校评价体育教师时,应该有机结合两个方面。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两大职能部门应该建立合作机制,比如,针对教学与科研失调的教师提供相应支持,有效地促进其取长补短;建立健全教师的准入与退出机制;承认并善待教师在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上的差异,并对教师实施分类管理,扬长避短,使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当然,要健全评价制度,必须完善教学评价。对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不能把评价内容集中在教师的教学表现上,应以开放的、多元的评价视野,着重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进步与变化,体现教学评价的动态性和多元性。既注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评价,也建立学生就业后的跟踪机制,更全面地反馈出教师的教学业绩。不仅关注教师对课程体系和知识内容的处理,而且注重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注意、尊重、关心和帮助。在学校层面制定的教学评价一般性指南的基础上,体育院(系)再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编制出符合学科教学实际的评价工具[5]。这样,评价的内容既能反映共性要求,也能体现专业特征,使评价更加客观和具有针对性。

2.2.2建立并完善有效提升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专业品质的激励机制

一般来说,高校教师的成长大体要经历三个阶段:(1)入职阶段。该阶段内新教师完成由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变和教学知识向教学能力的转变;(2)成长阶段。教师分化为不同的类型,或者成为教学技能掌握较好的经验型教师,或者成为拥有较高知识和理论水平的研究型教师、或者成为二者兼备的教师;(3)成熟阶段。教师通过系统的反思来弥补薄弱环节, 突破高原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或教育理念,形成自己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教学风格。有鉴于此,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须针对不同教师自身的情况和特点, 设计出相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激励制度体系[1]。让教师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能获得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积累和提高,如通过设置教学或科研的单项奖、设置教学和科研综合评比的综合奖等措施,来调动其积极性,促进教师做“通才型”人才。

2.2.3建立和完善科研和教学价值导向均衡机制。

要引导科研和教学价值导向均衡,一方面必须认真研究和制定评价教师教学的质量标准和数量标准,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把对教学的评价放在重要位置。目前,韶关学院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并取得较好成效。学校通过改善教学设施条件、举办全校性理论课堂教学竞赛、提高教研课题的资助力度、提高教研成果的奖励力度等举措,有效地提升了教学及教学研究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另一方面, 在科研管理上, 要严格把好科研成果的质量鉴定关,端正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科研态度, 以解决科研和教学价值导向失衡的问题[1]。

2.2.4合理规划,建立人尽其才的人员配置机制

无疑,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所有授课教师必须进行相关的科研活动,但对于科研特别优秀学术骨干,则可相应减少其教学活动。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过多的教学活动不仅阻碍学术精英的发展, 也阻碍了整个集体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进步。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在言语、音乐、逻辑、视觉、身体、自知、交往、自然观察等智力方面,不同个体存在差异性。由于个人在兴趣、经历、天赋等方面存在差别,有的教师更擅长于科研,而有些教师则更擅长于教学,而且教学与科研也确实需要不同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广东省新建本科院校体育专业可对具有不同素质的教师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分工。将主要的教学任务安排给没有太多科研任务的教师, 而将大部分科研工作分配给学术骨干。这种分工可以使学术骨干将主要精力放到科研上来,产生更多的科研成果。

2.3 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体育院系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时,应有机结合理论基础课或技术基础课,让学生认真研读科学文献并合理汲取“养分”,撰写论文。在介绍学科发展动向的同时,指出某些尚未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深入探索;教研室或教师科研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以论文形式发表;结合科研专题,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实验、调查,并从题目选择、方案制订与实施到数据分析、撰写实验报告等环节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而在毕业论文这一环节上,应选派责任心强、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对学生从选题、查阅文献、分析问题到撰写全过程进行业务指导和思想教育。要建立严格的评估制度,严把质量关,必要时延迟学生毕业。条件允许时,将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与教研室、指导教师个人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既促进教学研究的整体进展,又能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6]。

3结语

教学和科研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可以相互促进。总体而言,目前,广东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专业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其相互促进的效果也有待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1] 王世忠.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互动机制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7):55-59

[2] 陈玉琨.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历史与现状的比较研究[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15(2):5-10

[3] 对体育院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初步研究[J]. 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5,7(1):60-64

[4] 何小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体育科研现状与对策—以四川民族学院为例[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6(2):112-116

[5] 李宝斌,许晓东.高校教师评价中教学科研失衡的实证与反思[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76-82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f 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 of Academic Stud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 Local Newly Built Undergraduate Colleges

HE Yu-qia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Guangzhou 510303,China)

Abstract:Taking the P.E department in five local new-built undergraduate course colleges as the objects of study, this thesis is analyzing the status quo of the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lso their development mechanism. The research shows, the academic stud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ese departments promote each other in a great extent, but there still exists some separation. It appears the unbalance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in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lagging of the student scientific research in some of these departments. The approach to better coincide the academic stud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 local new-built undergraduate course colleges includes: dealing with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ppropriately,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relative regulation, building the staffing mechanism to give full scope to the talents with rational planning, cultivating students' abi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Key words:local new-built undergraduate course colleges, academic study,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ractive mechanism

作者简介:何钰倩(1988-),女,汉族,硕士

收稿日期:2015-08-12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3X(2015)06-0122-04

猜你喜欢

互动机制科研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与学生互动机制探究
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互动机制理论与实证研究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再辨识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沪港通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互动机制研究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