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评表扬皆有道良言蜜语总关情

2015-11-28沈荣飞

课外语文·下 2015年9期
关键词:班级管理方法

沈荣飞

【摘要】表扬是蜂蜜,批评是黄连。毕淑敏说,“批评就像是冰水,表扬好比是热敷。”彼此的味道不相同,彼此的温度不相同,但都是疗体治痛的手段,都要对症下药,对人体产生疗效。面对学生的错误,要及时给窗户安上玻璃,让他的心房窗明几净。面对学生的进步,要及时给心灵插上翅膀,让他的蝴蝶展翅高飞。

【关键词】班级管理;批评表扬;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批评表扬的界定

班级管理中的批评是“对学生的不良表现、错误不足给予否定的评价,是帮助学生分清是非,认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明确方向的一种教育方法。”班级管理中的表扬是指对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理想的学习成绩、习惯或其他方面“有较突出表现的肯定评价”,是“激励学生继续奋发前进的一种教育方法。”

班级管理中的批评表扬是班级管理中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和需要,实施教育的两种重要手段。它们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学生;内容是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品德、言行、习惯、倾向和学习等非先天禀赋方面的缺点、错误和突出表现,提出意见、赞赏激励;最终的目的是教育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发展,“造成健全的公民”。如果忽视、违背了这三方面,再多的批评表扬都将是徒劳的、不成功的,还会犯本末倒置的错误,甚至产生可怕的副作用、后遗症。批评不是出气的武器,表扬不是讨好的金币。

二、批评表扬的前提

教育首先是人学。它的前提是要了解尊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理解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性格的差异,才能根据学生实际和个性,开展合适的、有效的批评表扬。所以班主任必须要用慧心和发展的眼光去观察,从多方面、多角度认真、详细了解掌握学生的有关信息。融入学生天地,聆听学生的言语,通过课堂表现等了解学生。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批评表扬更客观全面真实,便于开展有效教育。

在了解学生之后,老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保持良好恰当的心态心境尊重学生,就是用一颗平常心真诚面对学生、看待学生,蹲下身来和学生对话沟通指导。作为班主任只能以平常心待之、导之。急躁、“恨铁不成钢”等心态下的教育行为,对学生都会造成伤害。

三、批评表扬的原则

班主任对学生的批评表扬,看似简单常用,实则不易。一定要依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个性,合理控制被批评表扬的人数、次数、密度、频率,合理掌握批评表扬的时机、场合,讲究用语的确切、分量的适度和对学生的科学刺激程度,使各类学生都能在适时、适量、适度的良性的科学刺激中得到心理上的抚摸、需要,并在不间断地积极强化过程中改正错误、发扬优点。所以,一定要适时适地适人适度。

四、批评表扬的核心

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基本上是通过身教和言教进行的,批评表扬又是班主任言教中应用最多最广泛的形式。“言语是教育中最奥秘的工具,能触及人最敏感的心灵。”语言运用的优劣成败对批评表扬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想要让批评表扬取得良好效果,就要提高语言的艺术性、技巧性,让语言发挥最大魅力。优秀教师蔡丽山说,“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深切体验到学生的可塑性,只要教师把话说到学生的心坎上,就会产生神奇的力量。”

那怎样在批评表扬中发挥语言的最大魅力呢?

批评表扬时的语言需要思想修养的基础,除了要准确、清楚,能给学生好的引导之外,首先语言必须散发出亲切友善的真诚气息。“真诚的关怀,这是和谐发展的一般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各个品质都会获得真正的意义。”教师说话要真诚,要以心换心,把自己的真诚注入在语言中,听者感受到你的诚意时,他就会打开自己的心门,接受你的教诲。

批评表扬时的语言要客观中肯,不贬低、不高夸。语言要具体有针对性,要用准确科学的“批评词汇”“表扬词汇”,以促进学生切实从错误成功中提高并承担更多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批评学生时,不能一叶障目、全盘否定;表扬学生时,不能以一当十、“一俊遮百丑”。这种一棍子打死或假大空的语言,往往带来的是消极影响。笼统的批评表扬,学生是不服气、不接受的。也只有客观中肯、恰如其分的评价,才能使得学生心悦诚服。

其次找准批评表扬的切入点。找不准切入点就抓不住问题的要点,听者就会心不在焉、情绪反感。“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找准了切入点,就为交谈架通了桥梁,引领学生进入了一个融洽的交谈氛围,继而通过进一步的诱导、启发,使学生心悦诚服,产生积极的效果。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兴奋点,大家的关注点等都可以备选为切入点。

批评表扬时的语言关键要情理并重。学生最不愿意与看不起他的人打交道,他们已经有了较强的自我意识,如果班主任一味采取居高临下、强制打压的表达方式,非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对抗心理。班主任只有与学生交朋友,用真情去打动学生,学生才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学生听惯了单调的说教,慢慢产生了“听觉疲劳”,但他的内心深处仍隐藏着丰富的情感和未泯的爱心。班主任就要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热情,使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批评表扬的语言在讲究情感性的同时,还要注重道理性。应当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切忌东拉西扯、不得要领。语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帮助学生认识自身价值,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正所谓“露珠虽小,能折射出七彩阳光”“善小显德,恶小影陋”。也只有这样“以小见大”的方式,才能让学生知人晓事,思远行通。

五、批评表扬的方法

(一)批评的方法

1.和风细雨式。夸美纽斯在《教学方法解析》中提到“逆教”概念,意指清除已教过的错误的东西的影响,以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我更认为这是从另一个更高明的角度解析了批评这种教育方式。学生身上的错误从何而来?是受到错误的东西的影响而造成的。这些影响对学生来说,是敏感而嫩弱的心受到了粗暴摧残。所以企图用某些断然的、闪电式的措施,一下子就把孩子心里的冰块融化开,会使他的心流血。只有和风细雨才能让孩子的心自己发出热来,融化冰块,清除掉里面的邪恶。所以批评学生切忌简单粗暴,尤其是对后进生,可以多想一想,问一问,缓一缓,避一避。

2.抑扬结合式。“数生十过,不如赏生一长”,因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渴望是被肯定。”人多喜欢听表扬话,不愿听批评话,甚至一听批评就心理逆反。学生更是如此,他们的心理正处在特殊期,更需求得到认可。因此,我们在批评其不足之前,应充分肯定他的积极方面,真诚赞扬他的进步。或者巧妙地用赞扬其进步代替批评其不足。我听到班主任这样批评一个学生:“你学习成绩不错,但是你和同学之间关系不太好,你要注意啊!”换成这样:“你的学习习惯、作业都很好,所以成绩也很不错。如果你能多团结同学,多关心班集体,你就会更出色。”是否更好呢?

3.寻根问药式。一名学生迟到,先问明原因,如果是偶然不可抗拒因素,提醒注意就行了,如果是其他情况,再分析原因,最后采取有效方法手段,避免错误再次出现。譬如是父母没有及时叫醒,就要告诉学生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用定时闹钟提醒。

这样既掌握了情况,又教育了学生,让学生明确了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批评不是对学生说“不好”“不能”“不准”这类否定词汇,而是帮助引导学生找到正确方法,解决问题,取得进步。

4.循循善诱式。两个学生发生了口角,老师点了一个学生:“你为什么吵架?”学生:“他骂我。”“他为什么骂你,不骂其他人?”学生无话可说,于是与老师发生顶撞:“我怎么知道啊?”批评教育成了僵局。类似事件,有老师这样处理,先控制事态,再向目击者了解情况,对两位学生说:“不能全怪你们中的任何一个,我也知道,你们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不是故意这样的。但这样做,影响自己又影响同学。这样不好,对吧?”学生低头承认。“开玩笑要有分寸;同学之间要相互尊重。自尊是在尊重别人中实现的。相信你们不会再这样了。”两个学生点头接受。教师循循善诱的谈话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和教诲。这样批评既解决了矛盾,又使学生深受教育。有时学生出现错误,间接或委婉提醒一下,也能有不错的效果。

(二)表扬的方法

1.直接式。对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学生,可采取“直接式”表扬,肯定在某方面的优点进步,促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力量。

2.挈机式。对暂时落后的学生,应见机行事,发掘闪光点,采取“挈机式”表扬,使其感受老师真诚的关爱和信任,激发内驱力,鼓起前进的风帆。

3.公报式。对各方面都表现优秀的学生或团体,则可采取“公报式”、“团体式”表扬,多用肯定的语言赏识全体学生,在“两会”上突出他们的榜样或模范作用,并激励他们更上一层。

4.书面式。在学生的作业本上、作文里,可以结合作业内容、完成情况,把老师对学生的肯定、赏识、赞扬的话语写出来,成为图像化,定格在学生心里,使学生得到持久温暖滋润。

表扬是蜂蜜,批评是黄连。毕淑敏说,“批评就像是冰水,表扬好比是热敷。”彼此的味道不相同,彼此的温度不相同,但都是疗体治痛的手段,都要对症下药,对人体产生疗效。确实,批评表扬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手段,也是艺术,不是机械化和公式化的。面对学生的错误,要及时给窗户安上玻璃,让他的心房窗明几净。面对学生的进步,要及时给心灵插上翅膀,让他的蝴蝶展翅高飞。

参考文献

[1]赵国忠.班主任最关键的管理细节[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孙孔懿.教育像什么—一部形象化的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3]迈克尔·艾利森·钱德勒.夸孩子的技巧[N] .参考消息·教育圆桌,2012-2.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班级管理方法
学习方法
可能是方法不对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