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阅读目标渗透于自读课文的教学中
2015-11-28师晓恒
师晓恒
【关键词】 新课标;阅读;自读;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1—0097—01
新课程标准制定目标时指出三个原则:重视对现代理念的吸纳,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重视知识在阅读中的实际运用。在这个原则下该如何将新课标阅读目标渗透于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所以,将阅读目标不加折扣地渗透于自读课文的教学中成为一个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重要问题,如何做好,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一、在教师扎实备课的前提下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
自读课文授课时间一般为一课时,课时少,有时对于一些篇幅长、内容多、阅读量大的课文来说,时间根本就不够用,如果没有扎实的预习,针对《课标》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来看,按照日常上课法,字词、疏通课文大意法等仅仅只是达到了知识目标而已,而能力目标几乎没有触及,又怎么谈得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所以就更要求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在预习上狠下功夫。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除了布置学生常做的几个环节外,一定要求其熟悉课文,在精读上下功夫,圈点勾画,给全文作批注;教师还要扎实备课,对学生预习的课文提出一些建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创设探究课文的兴趣,如此则提高了学生的预习效率,熟悉了课文,双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落实就不会成为空话。
二、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个性阅读和情感体验
为了使学生阅读能力更加提高,使学生阅读技巧变得更加丰富,那就必须改变目前自读课文教学的现状:一节课,老师设计一些问题,学生回答,课堂不能体现出学生的预习效果,更谈不上重视学生的个性阅读,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参看上面引述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来看,初中生的阅读各达到了一二学段的部分要求,而对于其它学段的要求,仅仅是触及皮毛。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将预习中的问题一问一答,则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初中生的阅读能力达不到有效锤炼,所以双基的落实固然重要,而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则是一节课的重心。我曾经听过一节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桥之美》,短短的40分钟课堂,老师先引导学生检查预习,然后通过幻灯片介绍作者吴冠中,让学生读了一遍课文,接着幻灯片打出一些紧扣课文的题目让学生讨论思考,课堂很活跃,之后老师叫学生回答问题,不完全对的老师进行了补充和纠正,虽然结尾稍稍有些仓促,但还是结束了。这样一节课看似全面、紧凑,而且也没让学生闲着,似乎也发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但是我觉得整堂课没有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没能引导学生鉴赏品味优美的文字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可惜的是没能体现出学生自我阅读的感受。
如何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阅读,首先要做到备课时先备学情,熟知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且将学生预设为学生的主体;备教材,面对一篇课文,教师可将课文中的知识点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设计多个问题,但这些问题不是一一提问给学生,而是要求学生按自己的体会来问,比如我在引导学生阅读西蒙诺夫《蜡烛》时,学生围绕文章主题(学生所理解的)提出好多个问题,老妇人为什么将红蜡烛珍藏了45年,而最后却拿了出来?老妇人年老体弱,却为何要费力冒险掩埋一名异国战士的尸体?在提问的同时,有同学就已经回答了,而在这个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有的同学肯定,有的同学补充,有的没想到的同学对他(她)也是一个提醒,充分发扬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所激发出来的情感和价值观。
三、做好文中精彩语段的朗读与赏析,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会品读的人
好的文章有精彩语段,好的精彩语段、有精彩语句、有精彩词语,在自读课文的阅读中,除了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外,另外一个主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品赏自读课文的关键语段,关键句,关键词。这实际是引导学生在完成新课标中:“让学生学会与本文的对话。”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如何引导学生品赏?可以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从擅长的角度说出自己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还可以更细一点,将精彩语段从思想内容,语言特色,修辞,写作技巧等多方面进行品赏,还可以推敲一个关键词的用法,这个引导法恰恰与新课改提出的目标相吻合,对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品味是个有效的锻炼。例如吴冠中的《桥之美》、余秋雨的《信客》,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找到对句子的品赏,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很多问题是教师在备课中想象不到的。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