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班级德育活动现状分析及对策
2015-11-28康淑琴
康淑琴
【关键词】农村小学; 德育;活动;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1—0031—01
随着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力度的加大,近年来农村小学的德育工作得到了改善和加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看到农村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一些小学生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小小年纪不思进取,贪图享受,厌学逃学,不服从老师管教,盗窃斗殴,损坏公物等违纪违法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小学班级德育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现状分析
1. 学校品德教育单调。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一般限于每周的思想品德课、班会等途径,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兴趣,同时缺少参观、访问、文娱竞赛等实践活动,没有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最直观的德育熏陶,导致学生缺乏健康的心理品质,性格孤僻,不合群;缺乏起码的道德礼仪,见到老师、家长不打招呼,横冲直撞;缺乏环保意识,乱丢乱扔,随地吐痰,随便摇树摘花。
2. 家庭品德教育失当。大多数青少年的品行不良、违法犯罪与家庭品德教育失当有很大关系:一是家庭结构破裂,家庭破裂的孩子得不到亲情的温暖和应有的管束,容易受坏人的引诱和利用,进而走向邪路;二是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千方百计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使孩子从小养成自私、任性、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三是隔代管理十分突出,在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外出打工经商的学生家长越来越多,他们的子女大多数交给祖父母、外祖父母代管或托亲戚、朋友照看,有的学生甚至独自留守,这些“留守少年”,离开了父母的教养,失去了应有的管束和控制,很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侵蚀。
3. 社会对学生的影响。由于学校与社会教育协调、配合的现状不是十分良好,当前社会上的负面影响太多,学生把一些不良品质当成是“护身法宝”,这对学校德育工作起着严重的破坏作用;再加上目前学校周边的环境与学校育人要求很不协调,例如喝酒、打牌等不健康的活动,所有这些失调失控的环境,无疑对涉世不深、自控力差、易受暗示的青少年学生产生诱惑和影响,诱使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
4. 德育评价制度欠缺。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注重于语、数、外的考试成绩,以成绩总分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道德品质没有或少有评价,其实有的学生考试成绩很好,但在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等道德方面表现得不太好,恰恰相反,成绩落后的一些学生反而能够主动帮助别人、问候师生。
二、对策
1. 健全管理制度,做好评价工作。学校要制订《班级日常行为规范》《学期操行评定制度》等德育机制,评价一个老师或一个学生,不再单纯看考试成绩,而是将教风、班风、学风、学生综合能力、思想道德品质都纳入评价范畴,结合考查成绩作出综合评价。学生行为考核评定采用等级和评语相结合的方法,成绩纳入操行评定;实行等级制,充分发挥评价的调节作用、导向作用和行为纠错作用。
2. 注重班队活动,加强社会实践。在校内坚持做到每周一次大扫除、一次安全教育、一次德育活动、一次仪容仪表检查,使德育工作做到时时抓、周周抓,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道德素质及文明习惯;班主任做好周会上的德育工作,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少先队做好拔河比赛、书画竞赛等文娱活动;同时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街道打扫、帮助孤寡老人、清明扫墓等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增长了见识,而且得到了才干的锻炼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只有开展好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才能避免学生接触社会不良分子或受到不良的教育。
3. 家校密切联系,开展家访活动。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的联系,通过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家访活动,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使学校的教育要求为学生家长所了解,同时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和向家庭发放各种宣传资料,向家长和社会宣传教育知识,这样有了家长督促、学校检查,便促进了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
4. 营造良好氛围,提高道德素养。校园文化建设是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更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认真规划,精心设计,抓好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和育人氛围的营造,让学校内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教育的阵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熏陶,进而提高道德素质。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