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利设施数字化升级的管理设想

2015-11-27雷婷

经济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发展现状

雷婷

摘 要:建国以来的60多年中,我国水资源管理与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利设施需要迎接更严峻的挑战。互联网与移动技术的发展,让水利设施有机会升级为智能水利设施,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水利企业也能以此为契机扩大自己在国际市场上影响,实现国家“走出去”的号召。

关键词:水利设施 发展现状 数字化升级 管理设想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288-02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国家水利部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着力增强水旱灾害应对与综合防御能力、水资源合理调配与高效利用能力、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能力、科学治水与依法管水能力,围绕八大目标发展水利事业。

面对我国水资源总体比较紧缺、水污染较为严重、洪涝灾害频繁,保护、开发和利用存在不足等现状,水利单位应充分利用“十二五”八大目标的发展契机,综合利用企业现有的资源以及信息化时代的技术优势,乘着政策的春风实现自身的良好发展,最终实现市场拓展的目标。

一、我国水利资源及设施发展现状

尽管我国水资源丰富,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少。从水资源空间分布来看,北方地区国土面积、耕地、人口分别占全国的64%、60%和46%,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其中黄河、淮河、海河流域GDP约占全国的1/3,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7%,是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最为尖锐的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水资源情势发生明显变化,北方黄河、淮河、海河、遼河流域水资源总量减少13%,其中海河流域减少25%。从总体看,我国水资源禀赋条件并不优越,尤其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导致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任务重。

我国水利设施建设目前处在智能化建设早期,水利信息化自动采集和水利信息网络基本覆盖全国,水利日常工作基本实现计算机化,在线数据量快速增长,应用系统数量迅速增加,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基本完成。具体而言,信息化基础设施初具规模。信息采集、通信、网络、存储等已经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建成了连接水利部与7个流域机构、31个省级水利部门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的全国水利信息骨干网,初步形成了对水利业务应用的基本支撑能力。

尽管这些年来我国水利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不可否认的是,与交通、电力、通信等其他基础设施相比,水利设施发展相对滞后,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水利部门面对以互联网时代的移动技术应对新时代对水利设施的挑战。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产品的成熟,“智能”成为基础设施行业发展的热门关键词之一。何谓“智能”,纵观行业现状,笔者认为,智能基础设施指的是,基础设施系统能够对受众的需求进行监控,当受众对设施的需求发生变化时,智能基础设施能够做出相应的调整,或将这种变化通过智能设备上报给相应的操作人员,从而进行手动或自动的调整,达到节约及合理使用的目的。

要做到这一点,整个基础设施网络中的每一个设备都必须具有智能响应或发出指令的能力。在我国,水利智能化尚属于新兴市场,多数企业是在传统主营业务基础上向水利智能化处理拓展,行业生命周期整体处于成长阶段。面对这种现状。智能化水利设施的建设应当分以下两种情况:

1.新建设施。新建设施应当从设计开始就考虑建成数字化的智能设施。为此,在项目可研阶段,设施业主单位应当考虑选择具有数字化设计和施工能力的单位进行合作。在项目创建伊始,就开始收集关于这个项目的数据,并用以指导施工。同样,施工中也应不断采集、汇集和丰富设施的基础数据。最后应提交给业主两套设施,一套为实体设施,另一套为数字模型,将来的维护、改造都应当先在数字模型中虚拟进行,方案完备之后才在设备上进行实体操作。

同时,由于水利行业的信息化程度整体较低,同行中可借鉴的经验有限。各单位应当拓宽视界,广泛从交通、通信、电力等信息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中汲取经验。

2.老旧设施的升级改造。在我国,已投入运行的水利设施,在水生态系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大多数设施的数字化改造面临的问题是,既要保障设施的正常功能,又要完成数字化改造,不能出现长时间的运行中断的情况。

对于这样的设施改造,笔者认为,应参考很少再新建基础设施的欧洲国家。采用三维扫描和点云技术等对旧的设施进行扫描,转换成智能模型,完成模型改造后再行施工,最后跟已经建成的智能设施对接。尽管对点云等新技术的投资非常大,但是如果不采用这样的技术,旧的设施永远无法升级,运维成本也将逐年升高,长期下来,造成的浪费更大。因此,水利设施业主单位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去寻找更新、性价比更高的技术。同时,尽可能与学术机构建立联系,共同为降低新技术的应用门槛尽力为之。

二、新技术更需要新的管理理念来配合

在新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很多水利单位也在信息化技术方面投入不菲的资金,但成效始终不如人意。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水利企业的体制大多继承原来的苏联模式,设计、施工、运维分属不同的单位,每个单位对新技术投入不一样,使用水平也不一样,造成最终的效率难以达到预期。同时,产业链上的利益分配也存在难以协调的问题。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对象,大多以欧美模式为模版,造成新技术在旧体制下无法完全发挥效用。尽管欧美流行的EPC(即“工程总承包”)模式能够保证对智能设施的建设效率,移交时也比较能够保证数字模型的移交,但这种模式仍然存在成本高、业主无法完全掌控风险、市场上缺少具有EPC资格的单位等制约因素。

基于以上因素,水利设施单位更应该从市场现状出发,结合中国市场的特点,寻找适合中国市场特点的创新模式,在采用新技术的同时,有计划地协调、改进现有的模式,从实践中发掘效率。

1.理念更新。尽管产业链模式很难改变,但基础环节上的效率提高仍然对整个产业链改造、新技术推广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细化到每个单位的具体操作,就是要求基层的管理人员管理理念必须更新,必须掌握、适应新的技术。比如,现在流行的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建模),广泛用于各种基础设施的建造。这就要求设施的设计、建造以及运营维护单位的基层管理人员,能够熟练读取、使用三维模型及其中蕴藏的数据。

然而,目前的大多数水利基层单位,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同时又能掌握新技术的管理人员并不多。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水利单位需要在引进新技术的同时,建立一套培训和激励机制,让已经熟练掌握本单位基本业务的人员从实际工作的角度出发,把新技术真正用“活”,不但要用新技术,还要让新技术带来新的效率、新的面貌。

在国家政策与市场大趋势的双重作用下,我国水利设施的建设捷报频传,不断有新的应用见诸报端。监控系统的采用、激光扫描的引进等等不一而足。2015年7月2日,《云南日报》报道,陆良建成云南首个智能水利灌溉系统,村民利用IC卡即可控制田地的灌溉水量既节约用水,还提高了作物的品质。还有山东德州齐河全程信息化保障饮水安全等报道。这些项目的宣传推广将对全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

2.与时俱进。信息化技术已经将公众的生活带入了“互联网+”时代。国家各个部门的生产也在国家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的政策带动下蓬勃发展。水利行业的各个部门不但要用新的姿态来迎接新技术,更重要的是需要在管理方面突破旧式思维的禁锢,与时俱进,不但要采用信息化的新技术,还要从管理层面上让新技术发挥应有的效率与优势。只有如此,水利设施数据化升级的步伐才会更快,水利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才会大有前景。

(作者单位:永济市水利资源管理委员会 山西永济)

(责编:李雪)

猜你喜欢

发展现状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河南信阳石榴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电力变压器绕组轴向振动稳定性分析
浅析电力多经企业的现状及其管理对策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