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高职学院创业课程教改的思考

2015-11-27高岩李红伟石慧霞

经济师 2015年10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管理创新创业教育

高岩 李红伟 石慧霞

摘 要:“新常态”下的高职学院的创业教育面临如何适应环境变化的机遇和挑战。此时,高职创业教育的重点不仅仅要强调学生们如何投资去“当老板”,还应该将重点放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自我约束、规则意识等人文素质方面,特别是要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意识和能力、培养其独立人格、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组织沟通意识及能力。为此,需要高职创业教育走上持续的创新之路,不仅要改变教育理念,在方法上的创新则是要改变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甚至互动交流的传统模式,尝试推动“校园学生治理”模式,在这种“校园创业”的实践中,使学生成为自我管理的践行者,历练高职学生的自主管理,自我创新和自觉担当的意识与能力,使高职学生的创业教育实现知行合一。这需要高职学院实现体制机制创新,提升高职学院各级领导和教师的创新能力。可以说,高职学院体制机制创新越是坚定,高职学院创业教育改革的空间和成效就越大。

关键词:创业教育 人文素质 管理创新 校园治理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218-03

自《国务院關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颁布以来,职业教育改革又掀起了一轮新的高潮,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

如果说1996年通过的《职业教育法》揭开了职业教育改革的序幕,数年后,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则曾使职业教育改革大为提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持续深入,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职业教育本身经过数年的快速发展后也问题频生。因此,此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正当其时,它为下一步职业教育的调整以及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但是,如何结合自身的实践,把此轮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政策落到实处,就成为我们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多年来在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就人文素养的培养问题与大家共同进行探讨。

一、高职学院创业教育实践回顾

1.高职教育的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理论界对高职教育定位的描述日趋清晰。一般情况下,为了区别于传统普通高等院校的“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教育,我们把高职教育描述为“应用型”人才教育,也就是说,高职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对于这一点,理论界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共识。

此外,有学者认为理论上“应用型”虽然包括“技术型”和“技能型”两种类型,但这两种类型是完全不同的,就应做严格意义上的区分。这种提法是有现实和实践支撑的,如一线的生产工艺控制和质量控制人员以智力付出为主,对应“技术型”;一线的操作员工以体力付出为主,对应“技能型”。在此基础上,还有学者提出高职对应“技术型”,中职对应“技能型”。但也有学者认为在目前经济技术背景下,一线操作员工智力付出的比例增加,技术型和技能型的划分意义不大且不太可行。基于此,有学者就提出“高等技术型”和“高等技能型”都对应于高职教育。虽有上述种种争议,但无论哪种观点,对职业教育定位于“应用型”的提法应该是没有什么异议的。

高职教育的定位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也就能随之明确。《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中的相关提法是: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笔者认为,此处“高技能”的提法应该是用来区别于中职的“技能”,但从理论上来讲仍似有不妥。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的相关提法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笔者认为,此处国务院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提法比教育部“高技能人才”的提法更全面,也符合前述“应用型”的理论。

2.理论教学。职业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重技术技能,但绝不是不要理论知识。关于这一点,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教职[1998]1号)中强调在教学内容上应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德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素质。第二,在打好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要十分重视过硬的职业技能训练。同时,要学好必要的基础文化知识。第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学习相应的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领域的先进知识和技术。第四,加强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在上述提法中,“扎实的专业知识”、“必要的基础文化知识”就涉及理论知识的教学。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同时,还指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其中,“基础理论知识适度”、“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说法广为高职教师所知并屡屡被引用。

3.實践创新。职业教育中,理论知识“适度”、“必需”、“够用”即可,而技术技能知识就更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了。从“精品课程”到“精品资源共享课”;从“模拟实训”到“基于工作流程”的“学习情境”设计,再到“虚拟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实习实训基地”,再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从校内实训到校企融合等等,实践中的创新一直是高职学院开展职业教育努力追求的特色之一。

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教职[1998]1号)中提到: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应加强创业精神教育,把增强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就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使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需要。在这里,“创业精神教育”被正式提及,由此,创业类课程也逐步被引入了职业院校的课堂。笔者从2002年讲授高职创业类课程,所属教研室集体申报的创业课程曾先后获得北京市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十多年来,有上千名高职学生接受过创业培训课程并从中获益,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自我创业的案例。

4.“以赛带学”。职业技能比赛在我国各行各业早已存在,但引入职业院校应该是近十年的事情。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教育部发起,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行业和地方共同举办的一项年度全国性职业教育学生竞赛活动,是专业覆盖面最广、参赛选手最多、社会影响最大、联合主办部门最全的国家级职业院校技能赛事。除参加这样的全国比赛之外,很多职业学院还积极参加行业、地方、企业等各级各类的技能大赛,通过技能比赛来带动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素质,总体上说对教学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也有少数学院为了某种利益而以损害正常教学为代价去争取比赛名次,有违职业技能比赛的初衷,这种做法及倾向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警惕。

二、问题与原因

在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取得伟大成就的今天,高等教育至少在数量上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高均值”的基础上,再实现“高方差”的转变,前者是指在教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我们具有较高的水平;后者则是指中国的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以及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方面的培养。这是在经济发展高水平下的教育,尤其是高职学院创业教育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1.对职业教育的“望文生义”。一提到职业教育,我们会想到“实践教学”、“校企结合”。的确“实践教学”、“校企结合”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但一直以来,职业教育中存在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冲突,存在着高职办学的教学目标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冲突,存在着“校企”冲突,这也是难以回避的事实。

虽然如前所述,基础知识“适度”、“必需”、“够用”的原则已广为大家接受,但是由于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以及其它方面的一些原因,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资源的使用、校企师资的配置等方面一直存在着尖锐的冲突。此时,难免出现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让路的现象,从而使理论教学沦为附属品;另一方面,还可能会出现实践教学“缩水”,如有些学院和教师为避免产生学生校外实习的风险而安排学生在校内上模拟实训课。或者虽然安排学生去企业“做中学”,但学生被要求从事机械、单一而又重复的工作甚至是与专业不大相关的工作,结果就是“做”得太多而“学”得太少,如若还是“廉价劳动”甚至“无偿劳动”的话,这其中的冲突与抵触就又多一重。

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一定要基于合作双赢、校企利益共享的原则,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视双方利益存在冲突的事实。当冲突发生时,面对利润为本的企业,学校的公益性质决定了其在这场谈判中先天不足,获胜的动机不可能太强,让步的理由却从不会缺乏。于是,结果往往是校方“为企业服务”,甚至最终变为“屈从于”企业,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而且校企合作中的冲突会最终转化成了师生的冲突,学生的情绪会直接呈现在高职学院教师面前,教师又往往会尽力说服学生,压制学生的情绪。表面上看学生是服从了,但实际上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受到压制。

其次,职业学院引入行业和企业专业人员从事兼职教师的提法已有多年,几乎每次国务院和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中都会提及,但执行效果不佳,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企业家进教室带给职业教育的有利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对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以及相关方面的人文素养是不可或缺的,应该提倡。但对于真正出色的企业家来说,抽出时间做几场报告尚可考虑,而如果要定期兼职到学校上课,往往时间上无法保证,利益上又可能得不偿失;而如果要是直接调入学校任专职教师,又面临个人职业生涯的重大调整与重新规划。对于一个已经熟悉企业环境、在企业居于一定发展阶段的企业家来说,这种选择殊为不易。况且,随着这两年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及相关方面的改革的大力推进,学校相比于企业的一些福利优势会相对减弱,对企业家的吸引力会大为减弱,要实现引进企业家的愿望就更为不易。于是,出现上述结果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来自于市场和企业的评判。尽管存在着上述的一些问题,但也应该承认,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建设和发展,从总体上来说,高等职业教育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方面我们已经具有了相当的水平,但在培养高职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以及在发散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方面的培养仍然是大为不足的,这种意见不仅来源于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内部,更多是来源于市场和企业方面。

从这几年的高职学院的就业率来看,高职学院的就业率是略高于本科院校的。根据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委托上海市教科院和麦可思研究院共同编制发布的《201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3届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9%,其中,中西部地区毕业生本地生源在本地就业的比例达到67%。2013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为2940元,分别比2012届、2011届毕业生增长7.7%、18.5%,毕业生3年后收入翻番,增速高于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平均水平。

笔者认为,以上数据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和印证了:目前高职教育的定位基本上是准确的,教育质量和水平总体上讲也是被市场认可和接受的。

该报告认为高职生毕业时自主创业的主要动机是为抓住机遇,而不是因为就业困难,因为机会型创业占毕业生创业的比例为85%,生存型创业的比例只有7%。这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上述结论。

该报告还显示:2011届至2013届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上升50%,从2011届至2013届,本科毕业生创业比例为1.0%、1.2%、1.2%;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2.2%、2.9%、3.3%。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高职自主创业率比本科学生还要略高,其逐年增长率也胜于本科。但是这个比例从总体上看依然是偏低的,比本科的优势也不是特别明显。这也从某种角度上说明了市场对高职创业教育的人文素养方面有认可但更多的还是期待。

高职学院开展创业教育已经有十余年,但实际上,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依然不高,其原因除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外,仅就教育因素而言,其重要一点在于长期以来,高职创业教育的重点是强调所谓如何投资去“当老板”,而忽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业精神、独立思考的人文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组织沟通等方面的人文素养,这是高职学院开拓创业教育改革模式的过程中要继续探索的重要内容。

三、改革建议

1.观念创新与校园的自治。提升创业教育的人文素养需要我们走出创新之路,不仅是改变教育理念,在方法上要改变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甚至互动交流的传统模式,最重要的是尝试推动“校园自治”模式,在校园自治中历练高职学生的自主管理,自我创新和自觉担当的能力。

大学“校园自治”的提法大体源于大学“自治”的提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10月9日于巴黎发布的《世界高等教育宣言》第二条“伦理角色和预期功能”中有这样的描述:高等教育机构及其专业人员必须……既充分享有学术自由、保持其自治,同时又对社会尽责。

2011年8月15日《深圳特区报》有一篇记者采访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办学理念的文章《大学自治教授自治学生自治》,其中,钱旭红校长认为,对于一所大学而言,大学的自治包括“大学自治”“教授自治”和“学生自治”三个方面:大学自治是外部环境,政府把握宏观的大学管理方向,其他细节不应多关心,让高校有自主权;教授自治就是由优秀的学术团体来对教学和科研事务进行民主决策,它是针对行政体系而言的,就是行政不干涉学术事务;学生自治则是针对行政和教授,是指在课堂外应给予学生大量的自治时间,通过学生社团、学生组织来管理学生事务。

我们所提的“校园自治”相当于上面的“学生自治”,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之外,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管理自己的事务,显然,带有强烈“学生自治”概念的“校园创业”实践是提高学生自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在“校园自治”概念和体系下,其作用不仅在于能够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自觉、主动参与、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人文素养,进而在社会上开创属于自己的生活;对教师来说则有助于其观念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改善,促使他们从居高临下的讲坛走到学生中间、走到校园里面,和学生保持密切的接触,成为学生的朋友,在创业实践的真实世界里,给予学生最有效的指导。

2.师资的投入。高职学院在对教师的培养上,不能仅仅是鼓励教师在核心期刊发论文,而是要在鼓励和培养高职教师在“问题”上下大功夫,要提高教师在实践中的投入,在时间和经费上要给予倾斜和保障。

高职学院的定位与培养目标决定了其与普通高校在教学与科研上要有所区别,高职学院对教师的考核也就不能再套用普通高校的标准。而在现实中,很多高职学院为了跻身各种优秀或示范院校行列,为申办各种项目,不得不拼“实力”,而展现自己“实力”的重要内容就是科研,由此而出现了日常管理中对外不惜代价争取科研项目,对内极力提高教师考评中的科研权重和科研标准的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结果就是高职教师不得不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了申请各种科研项目和发表论文上,而真正需要下功夫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却投入精力不多。

在这里,笔者除了呼吁教育主管部门在对高职学院进行各种评审时注意其与普通高校的区别、调整考评标准,还呼吁高职学院的管理者要注重自身的发展策略调整,要在“内功”上下功夫,把教学质量作为高职学院的生命线,摈弃“追时髦、上项目、树政绩”的观念,以“百年树人”的态度办教育,以务实的精神和作风,确保高职学院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在学院的各项管理工作中都能始终得到贯彻和落实。

只有这样做,教师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才有可能得到提高。

3.制度创新与保障。高职学院在理念上要创新,也要在制度设计上不断完善,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我们提倡“校园学生自治”,把“校园学生自治”当成目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创新途径。“校园自治”的背景是大学“自治”和“教授自治”,我们工作的着力點应该落在“班级自治”制度和“学生社团自治”制度上。

“班级自治”以学生选举的班委会为组织结构,根据学院的学生管理制度制定班级制度,实施学生的自我管理,增强其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班级自治”可以使辅导员的工作量大为减少,从保姆式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专门为学生提供辅导。

“学生社团”是在班级之外的学生活动社团,以学生会为主体,内容涉及到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服务、社会实践等方方面面。“学生社团”的广泛性要远大于班级,是覆盖全院范围的,它为学生多方位的素质培养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舞台。所以,“学生社团自治”制度的设计与实施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也就显得更为重要。

在其它制度设计方面,也需要做出配套设计。如实践教学制度设计上,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的精神,校企合作中的“校中厂”就可以实施现代“学徒制”,还可能结合前述的“校园自治”,设计相关制度,落实好学生的学徒工资等待遇,减少校企冲突和师生矛盾,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也是高职学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结论

高职学院的定位与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育理念与制度设计要有所创新,体现在创业教育上就是不仅仅是在观念上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还可以在方法上有所突破。高职学院在探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上尝试推动“校园自治”模式,通过设计和完善“学生自治”意义上的校园创业的相关制度,使高职学生在“校园创业”的实践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意识,培养学生自觉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2]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

[3] 《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教职[1998]1号)

[4]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

[5]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

[6] 麦可思研究院编制.201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高等教育宣言.1998

[8] 大学自治教授自治学生自治.深圳特区报,2011.8.15

(作者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00)

(作者简介:高岩,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红伟,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石慧霞,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管理创新创业教育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的缺失及对策
大学英语课堂中以语篇材料为载体的人文素质培养
南通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研分析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论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国有企业改革与管理创新的内在逻辑与对策探讨
浅析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的概念模型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