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人力资本困境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

2015-11-27王辉

经济师 2015年10期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现代化人力资本

王辉

摘 要:人力资本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不足、质量不高的困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突破这一困境的重要路径,通过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加强农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准入制度,能够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升农村人力资本,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人力资本 农业现代化 新型职业农民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089-04

经济新常态下,农业各种新老矛盾和问题更加突显,其中一个突出问题表现为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矛盾。一方面,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农业经营方式的不断创新、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给农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反面,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民职业不断分化,务农劳动力数量相对下降,整体素质也呈结构性下降。农业现代化进程面临着人力资本存量和质量的双重约束。为此,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形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和措施体系”;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可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形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和措施体系”是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的重要路径;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现实需求;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构建“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农村经济愿景的战略需求。文章从人力资本与农业现代化关系出发,分析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现状,揭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必要性,并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路径。

一、人力資本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研究综述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一个人拥有的从事具有经济价值活动的知识、能力、技能和经验,主要通过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健、迁徙等多种投资途径获得。

国外关于人力资本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就提出了人力资本思想。1906年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本概念,并将其纳入了经济研究框架。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SchultzT.W.)把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与人力资本联系在一起,提出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观点,并进一步研究了人力资本形成的方式与途径,指出教育和培训是提高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在舒尔茨之后,美国的爱德华·丹尼森(Edward Denlson)通过对美国1929-1957年间的经济增长进行实证计量研究,发现在此期间23%的经济增长源于人力资本投资的积累,即教育的发展,证明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及教育对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作用。明塞尔(1957)首次建立了个人收入与接受教育和培训之间关系的经济分析模型,认为通过教育和培训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提高个人收入。加里·贝克尔系统阐述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认为人们在教育、职业培训、健康、移民等方面的投资能够形成人力资本。20世纪90年代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把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与索洛的技术决定增长模型相结合并加以发展形成了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型,将人力资本纳入增长模型,强调了通过正规或非正规的教育方式积累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国内许多学者也对人力资本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一些学者对人力资本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之间关系进行了探索和研究。钱雪亚、张小蒂(2000)对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和收益性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农村高文化程度的人员不足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孙敬水,董亚娟(2006),根据1997-2004年我国30个省份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发展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本积累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同,其中初中教育对农业经济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高中及以上教育对农业经济发展也有正向作用,但由于目前在农业从业人口中比重小且人员外流严重,对农业经济增长没有产生显著作用①。高梦滔,姚洋(2006)②,使用非参数回归方法对影响农户收入差距的原因加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教育和在职培训体现出的人力资本是拉大农户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钟成林,巢文(2013),采用我国1995-2011年相关数据,运用索罗模型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农户人力资本水平与以农业化学化、水利化为代表的农业现代化相适应,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非常显著地促进了农业化学化、水利化对农户经营性收入的增加③。周亚虹,许玲丽,夏正青(2010)④从农村职业教育回报的角度研究了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村家庭收入的贡献率,结果显示:农村职业教育对于农村家庭收入有着显著的作用,年平均回报率为9%,与国际上年平均回报率10%的水平基本一致。

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基于此,笔者拟分析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现状,揭示农村人力资本提升的必要性,并提出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村人力资本的对策建议。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本困境

1.从人力资本供给的数量来看,农民职业分化使得农业从业人员数量相对减少。Lewis(1954)的二元结构模型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将劳动力转移跟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联系起来;Todaro(1969)修正了刘易斯模型,认为造成人口城乡迁移的原因不是现实的城乡实际收入差距,而是“预期收入”差距;从微观个体的迁移决策来看,只有劳动力迁移的预期收益大于迁移成本时,个体才会做出在产业间或地区间的转移的决策(Schultz,1960)。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工业比较收益相对农业不断提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后,农民获得了自由支配自己劳动力的权利,遵循劳动力流动中追求“比较收益”的原则,在农业劳动之外,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由农村向城市的不断转移。伴随着农业人口转移的发生,农民的职业分化也相应而生,这部分农民逐渐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走进了非农产业,从事农业以外的其它各种职业。使得乡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降低,从1978年的82.1%下降到2012年的47.4%(见图1);乡村就业人口中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78年的92.4%下降到65.1%(见图2)。

具体到农民职业分化后所从事的行业,我们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对乡村(农村)从业人员从国民经济行业划分为准,从农业(指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其他非农行业几个行业来统计具体的从业人数,从中观察中国农民职业分化的趋势。从1978到2005这28年中,农村农业劳动力从业人数只增长了9.85%,而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以及其他非农行业从业人员的数量从1985年到2005年则分别增长了1.19倍、2.23倍、2.30倍、3.42倍和2.74倍。

农民的职业分化是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随着农民的职业分化,在既定的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劳动力减少,为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机会。但同时,农民职业分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一是农业从业人员数量相对下降;二是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往往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而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往往是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农民。

2.从人力资本供给的质量来看,现有农业从业人员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对农村教育的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上升,从1990年的6.4年,上升到2012年的8.38年;但这一水平仍不高,2012年,全国农村劳动力文化构成中,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9%;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3%;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6.10%;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5.3%。而同年,美国农业人口4941万,仅占全国人口的1.6%,但是当年农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13年,这说明我国农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还有待提高。

除了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力资本强度也是人力资本测度的重要指标。所谓人力资本强度,即各行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劳动力比例除以该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2014)⑤。该指标把行业人力资本分布和行业增加值联系起来,人力资本强度越大,表明该行业的人力资本使用越密集。2012年,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农业的人力资本强度最低,仅为0.004(见图3),说明农业缺乏提高效率所必要的人力资本。而从国际比较来看,同年美国、英国、意大利的农业人力资本强度分别为0.176、2.070和3.696,分别是我国农业人力资本强度的44倍、517.5倍和924倍。

此外,从农民接受职业培训的比例来看,我国接受过职业培训的农民比例较低。在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农村劳动力中受过职业培训的比例都在70%以上,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⑥。

三、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人力资本困境突破路径——提升人力资本,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农业经营方式的不断创新、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给农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从农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力资本强度和农民接受职业培训等指标来看,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偏低,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因此,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是突破这一困境的路径。中国的农村人力资本提升策略要从目前农村人力资本素质相对较低、结构不尽合理的现状出发,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加强农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准入制度,积极培育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专业生产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发达国家农业走在世界前列,離不开其完善的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美国构建了融科研、教育、推广为一体的“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法国的职业农民教育体系由中等农业教育、高等农业教育、农民职业培训3个层次构成。日本的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由大学本科教育、农业学校教育、农业高等学校教育、务农准备校教育和农业指导士教育等五个层次构成,各层次之间相互衔接,依次逐步提升⑦。目前,我国的职业农民培育也包含职业农民学历教育、农民培训、农业推广体系等,但由于学历教育、短期培训与农技推广等分属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技等多部门分头管理,各种培育形式之间的衔接性不强,职能范围重叠,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应加强改革,充分发挥政府、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在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农业推广等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布局科学、开放有序的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1.建立健全职业农民学历教育体系。

(1)尝试在基础教育中加入农业课程。美国的教育分为基础教育、中学教育和高级中学教育。在美国的中学里,设置了农业教育的课程的中学就有3500多所,从中学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对农业的兴趣。在中国,基础教育包括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几个层次,目前推行的是应试教育模式,从小学、初中、高中所培养的学生都是学习一些基础的课程,并没有向美国那样进行专业的农业方面的培养和教育。如果中国能在小学、初中、高中各教育环节增加有关农业知识、技能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设立一些体验农业的环节,使得学生、尤其是对农业有兴趣的学生从小就接触到农学知识和农业技能,就能够培养出更多专业人才,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积聚后备力量。

(2)大力发展农业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目前,我国涉农职业教育院校有237所,其中农业职业院校182所(农业高职院校86所、农业中职校96所),职业教育在农业专业教育体系中占的比重很大,这些职业院校承担着为我国农业发展培养现代农业需要的有知识、懂技术的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然而,由于一直以来人们对农业、农民的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农业职业教育处于尴尬的状况:一是生源不足。近两年来,我国农业职业院校因生源严重不足,一些农业职业院校中涉农专业学生比例甚至不足20%。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12年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涉及农林牧渔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和招生人数分别只占当年毕业生总数和招生总数的10.4%和12.1%,远低于农业从业人员在全部就业人员中的比重32.7%。为此,农业职业教育要进行改革和转型,在人才培养环节,以培养求学者的职业技能为出发点,改革培养方案,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设施设备,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此外,为了鼓励农业中职教育的发展,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革,一方面,可以通过学费减免、生活费补贴等措施,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农业职业教育。另一方面,中职学校可以通过招生环节改革,不设年龄限制,向具有初中毕业学历者全面开放,从而扩大招生生源。

(3)鼓励本科、研究生层次涉农专业大学生赴农村就业。目前,我国开设有农林类专业的大学有50所,许多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选择继续读研深造,走科研路线,而回基层就业率相对较低,一些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回基层就业率不足10%。为此,要鼓励这些高学历农业专业毕业生回基层,服务农村,发展农业,必须着力消除社会对农业偏见、对农民歧视的落后思想,倡导和树立“农民”是一种职业而不是身份的理念,营造尊重农民、热爱农业的社会氛围;同时,也要完善相关政策,优化农村就业创业环境,引导更多涉农专业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新生力量,为农业生产发展带来新技术、新理念,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贡献力量。

2.积极探索职业农民社会培训模式。现有的农业从业人员,他们是农业生产经营发展的主力军,对于这部分农业从业人员,可以通过采取社会培训的方式来不断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素质,进而提升人力资本。为此,应当积极探索企业、社会组织等多种方式的社会培训模式。一是鼓励涉农企业组织开展职业农民培训。涉农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力军,由各涉农企业以提高职业农民素养和经济效益为出发点,根据行业、人力资本情况和市场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可操作培训。培训计划要因地制宜,结合地方特点和农民实际需要,将培训内容与地方主导产业紧密结合,围绕各地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市场信息等开展培训。二是充分发挥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在农民社会培训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一直以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技术、信息和资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应当进一步发挥这些组织在农民社会培训工作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农村各级各类经济组织针对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邀请农业专家、农技人员亲临田间或工厂进行指导,或者通过电话、视频、网络等远程方式进行讲解,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

3.改革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是推动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主力军,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的接受者、传播者,他们一定程度上也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教育者,应当在农业技术推广、农民素质提高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事实上,农技推广工作成效不显著。主要表现在为农技推广人员配置不够,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导致一些基层地区,很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无人做或是开展效果差,农民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为此,要改革和完善现有农业推广体系,合理配置农业推广人员,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素质,健全考核奖惩机制,调动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人员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的作用。

(二)加强财政对农业教育投入力度

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重视教育,把教育投入放在国家财政预算的重要位置。据了解,从全世界范围看,平均水平为4.9%,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1%,美国教育投入占GDP的8%,日本为5%,印度为7.4%。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从改革开放以后对人力资本的教育投资不断增加,201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已经占GDP的4.3%,这是历史性的进步,但是无论从总量上还是人均水平上,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公共教育经费支出较少的国家之一。同样,近年来国家将教育经费向农村倾斜,特别是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但是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仍然不足。因此,必须加大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与此同时,农民人力资本教育培训不应仅靠政府拨款,还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筹措经费的方式,促进农民教育培训的迅速发展。

(三)加强农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必须要有专业的师资队伍做保障,因此,必须加强农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学历教育体系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于高校和各级职业院校涉农专业教师除了要具备一定的学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为此,要为教师提供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机会,提高教师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二是对社会培训机构教师资质进行审定。美国为了保证农民培训的质量,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对农民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考核。考评合格的培训机构才能够获得政府补贴,而考评不合格的培训机构将被取消培训资格。这种方式有效地保证了农民教育培训的质量,值得我国学习。三是在农民中建立帮扶政策,鼓励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佼佼者自觉投身到农民教育工作当中去,将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周围的农业从业人员,实现相互帮扶,共同进步。

(四)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准入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众多行业的职业准入制度初步确立,提升了人才管理水平。职业农民本质上是一种职业,要求从业者具备职业与专业资格。要真正实现职业化,就必须建立以农业职业技能鉴定为基本要求的准入制度。目前,法国、德国、韩国、日本等农业先进国家都建立了相應的职业准入制度。建立职业准入制度,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地位,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家对农业的扶持、监督和管理。然而,由于我国农业基础比较脆弱,尚不完全具备全面推行职业农民准入制度的条件,但是可以采取分步实施、逐步推广的方式。优先选择容易实行企业化运作的农业产业,选拔优秀农民进行职业化培训试点,从而稳步推进,逐步实施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基金项目:2013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湖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项目编号:13YBA309);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长株潭城市群都市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4A141)。]

注释:

①孙敬水,董亚娟.人力资本与农业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农村的Panel data模型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6(12)

②高梦滔,姚洋.农户收入差距的微观基础:物质资本还是人力资本 [J].经济研究,2006(12)

③钟成林,巢文.农业现代化、人力资本、财政支农与农民增收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3(10)

④周亚虹,许玲丽,夏正青.从农村职业教育看人力资本对农村家庭的贡献——基于苏北农村家庭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10(8)

⑤中国经济增长课题组.中国经济增长的低效率冲击与减速治理[J].经济研究,2014(12)

⑥韩俊.新农村建设四题[J].农村经济,2006(1)

⑦蔡云凤,闰志利.中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比较研究[J].教育探索,2014(3)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5)

(责编:吕尚)

猜你喜欢

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现代化人力资本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企业人力资本会计计量方法的新探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贵州经济发展的研究
浅析人力资本的经济权利与企业剩余分配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