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TPU共混增韧POM的研究

2015-11-27刘保英房晓敏徐元清

化学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球晶增韧弹性体

金 璐,何 圆,刘保英,房晓敏,徐元清,王 立,丁 涛*

(1.河南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2.阻燃与功能材料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 开封 475004;3.河南大学 欧亚国际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聚甲醛(POM)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工程塑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性,素有“赛刚”、“超刚”之称[1-2].由于POM分子结构简单规整,极易形成大球晶,导致其缺口冲击强度低,韧性差[3-5].为了拓展POM的应用范围,常常选用增韧剂与其共混来改善POM的韧性[6-9].但是,由于POM是弱极性线形聚合物,与大多数聚合物相容性差,导致其增韧效果并不显著[10-11].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是提高POM韧性最有效的改性剂之一,是目前唯一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增韧剂品种.这主要是因为POM分子中的部分醚键与TPU形成了氢键,具有一定相容性[12].但是TPU种类繁多,性能有所差异,不同硬度的同种TPU对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也有不同[13-14].为了选择一种增韧效果最佳的TPU,以较小的用量达到较大的增韧效果,本文作者考察了不同硬度的TPU及用量对POM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POM/TPU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及结晶性能,以筛选出有利于提高基体韧性的TPU种类,获得具有优异性能的增韧聚甲醛新品种.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试剂与实验设备

共聚甲醛POM,MC90,开封龙宇化工有限公司;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1(65HA)、TPU-2(75HA)、TPU-3(85HA)、TPU-4(90HA),烟台万华;其他助剂均为市售.

同向双螺杆挤出机,南京科亚化工成套装备公司;SZ-100/800型注塑成型机,苏州常风有限公司;WDW-20E型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济南恒思盛大仪器有限公司;XJJ-11型简悬组合摆锤冲击试验机,济南翰森精密仪器有限公司;DZY-90型电动缺口制样机,济南济南恒思盛大仪器有限公司;JSM5600LV型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日本电子株式会社;XP-600系列偏光显微镜(PLM),上海长方光学仪器有限公司;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瑞士METTLER TOLEDO公司,N2气氛,升温速度为10℃/min.

1.2 样品制备

将聚甲醛、热塑性聚氨酯及其他助剂预先干燥,采用一定比例混合,通过双螺杆挤出机挤出造粒,制得增韧POM颗粒.挤出机各段温度分别为:1区169℃、2区173℃、3区175℃、4区175℃、5区173℃、机头170℃,螺杆转速为80rpm.将所得粒料置于80℃烘箱中干燥4h,注塑成型为标准样条备用.注塑机各段温度分别为185、175和169℃.

1.3 测试表征

1.3.1 力学性能

按国标GB/T1040.1-2006测试样品的拉伸性能,拉伸速率为50mm/min;按国标GB/T9341-2008测试样品的弯曲性能,跨度为64mm,挠度为6mm,测试速率为2mm/min;按国标GB/T1043.1-2008测试样品的缺口冲击强度,缺口深度2mm.

1.3.2 SEM

采用JSM 5600LV型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冲击试样断面形貌.将试样冲击断面放入镀膜机内进行喷金处理,在放大倍数12 000倍、加速电压为2 kV的条件下观察冲击断面形貌(未刻蚀),得到SEM照片.

1.3.3 PLM

取少量干燥后的试样置于干净的载玻片上,在200℃的热台上熔融5min,覆盖盖玻片后加压使熔体在玻片之间铺展成薄膜,之后缓慢冷却至室温.使用显微镜观察POM共混物的结晶形态,放大倍数为400.

1.3.4 DSC分析

DSC测试在瑞士METTLER TOLEDO差示扫描量热仪上进行,样品重5~10mg.具体程序为:从室温快速升温至190℃,恒温5min消除热历史,之后以10℃/min降至25℃,恒温5min;再以10℃/min升温至190℃.测试过程均处于氮气保护状态下.记录样品的结晶和熔融曲线,并根据公式(1)计算试样的相对结晶度(Xc)[15]:

式中,ΔHm为DSC测试所得共混物熔融热焓,J·g-1;ΔH0为POM树脂100%结晶时的熔融热焓,J·g-1;w为POM的质量分数.对于POM来说,ΔH0=248J·g-1.

2 结果与讨论

2.1 TPU硬度对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TPU的硬度范围较宽(60HA~85HD),是一种介于橡胶和塑料的高分子材料[16-17].通过改变TPU各反应组分的配比可以得到不同硬度的产品.随着硬度的增加其硬段部分的含量就增大,弹性体的拉伸模量和撕裂强度增加,刚性和压缩应力(负荷能力)增加,伸长率降低.因此不同硬度的TPU其物理机械性能不同,对其共混物的相形态和力学性能也有一定的影响[13].本研究采用4种不同硬度(65、75、85、90HA)的TPU对POM进行共混改性,其缺口冲击强度结果见图1.由于硬度低于65 HA的TPU与POM难以共混挤出,本研究仅选取硬度高于65HA的TPU作为研究对象.从图1可以看出,硬度为65HA的TPU-1的增韧效果最好,可有效提高POM的缺口冲击强度.随着硬度的提高,共混物的增韧效果逐渐下降.当TPU含量低于15%(质量分数,下同)时,4种硬度TPU的增韧效果相差不明显,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增加较缓.随着TPU含量的增加,4种TPU的增韧效果开始出现差异,其中TPU-1的增韧效果最为明显.当TPU添加量为35%时,POM/TPU-1发生脆-韧转变.而其他3种TPU随着添加量的增大,缺口冲击韧性均缓慢上升,增韧效率不如TPU-1明显.当TPU含量为40%时,POM/TPU-1共混物的缺口冲击强度达到55kJ/m2,是纯POM的11倍,而其他3种仅达到纯POM的4~5倍.这可能是由于当TPU含量较低时,弹性体数目较少,不能引起基体的塑性变形,材料韧性提高有限.随着TPU含量的增加,引发了更多的银纹和剪切带,有效终止裂纹的发展,进而提高材料的韧性[18].而且,TPU硬度越低,TPU越易由高刚转变为高韧性聚合物,对POM的增韧效果越显著.

图1 TPU硬度对POM/TPU体系缺口冲击强度的影响Fig.1 Effect of TPU hardness on notch impact strength of POM/TPU blends

表1给出了含量为20%时不同硬度TPU对共混物综合力学性能的影响.可以看出,与纯POM树脂相比,TPU的加入可有效提高树脂的冲击韧性,表现为延伸率和缺口冲击强度的提高;但共混体系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出现明显下降,这主要是因为TPU对于POM的增韧遵循弹性体增韧的一般规律[19],即弹性体使基体发生塑化,因此在大幅度提高冲击性能的同时会造成其他力学性能的下降.在TPU含量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硬度的POM/TPU体系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相差不大,而POM/TPU-1的缺口冲击强度和延伸率明显优于其他体系,表现出较好的韧性.

表1 TPU硬度对POM/TPU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Table 1 Effect of TPU hardness on mechanical property of POM/TPU blends

2.2 TPU硬度对共混物相形态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说明TPU硬度对POM/TPU共混体系韧性的影响,本研究进一步考察了共混体系的微观相形态.图2是共混物冲击断面的SEM照片,可以看出,TPU呈球形分散在基体中,两相界面模糊,说明弹性体与POM有一定的界面作用.当材料受到外力作用时,TPU颗粒可以作为应力中心,使基体产生剪切屈服.同时,断裂过程需克服两相间界面作用力,进而耗散大量的能量,从而使得材料的冲击强度得以提高[20].从图2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硬度的TPU在基体中分散状态以及与基体的界面相容性均不相同.TPU-1在基体中分散得较为均匀,分散相尺寸较小,且与基体的界面较模糊,说明相容性较好,因此在材料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有效耗散能量,从而改善基体的韧性.从图2b-2d可以看出,其他3种TPU在基体中的分散度较大,尤其是高硬度的TPU-3、TPU-4的分散相尺寸大且不均匀,与POM基体存在明显的相界面,相容性较差.当材料受到外力作用时,分散相无法有效传递应力,耗散能量,因此对树脂基体的韧性改善效果不如TPU-1显著.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硬度为65的TPU-1与POM具有良好的相容性,能够在基体中形成连续均匀的分散相,可有效增韧POM.

2.3 TPU硬度对共混物结晶性能的影响

2.3.1 PLM分析

纯POM的球晶尺寸大和结晶速率快是造成其冲击韧性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增加材料韧性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减小球晶尺寸和降低结晶速率.本研究通过偏光显微镜(PLM)考察了TPU的硬度以及含量对树脂基体球晶尺寸的影响,结果如图3和图4所示.从图3a中可以看出,纯POM的球晶尺寸较大.在材料受到外力作用时,这些大球晶容易成为应力集中点,使制品的缺口敏感性增大,冲击强度降低[21].从图3b-3e可以看出,在含量相同、硬度不同的TPU共混体系中,TPU-1对POM球晶的细化程度较其他3种TPU更加明显,球晶尺寸明显减小;随着TPU硬度的提高,POM的球晶尺寸与纯POM相比变化并不明显.这可能是由于硬度为65HA的TPU-1与基体有一定的相容性,有效阻碍了POM球晶的形成,使得球晶尺寸明显小于其他共混体系.相应地,在性能上表现为该体系的缺口冲击强度明显增大.

图4是不同含量TPU-1的共混物的结晶形貌.从图中可以看出,当TPU含量较低时,共混物的球晶尺寸和形态与纯POM树脂相比并没有明显变化(图4a),这主要是由于TPU在含量较低的情况下不能有效阻碍POM分子链自由地进入晶格形成球晶.随着TPU含量的进一步增加,POM/TPU共混体系的球晶尺寸下降,晶粒发生明显细化(图4b);当TPU含量增至25%时,POM的球晶尺寸非常小,边界模糊,以致于球晶之间难以区分(图4c).说明TPU的加入破坏了POM结晶的规整性,使POM球晶尺寸减小,晶粒细化[22].

图2 POM/15%TPU共混体系的SEM照片Fig.2 SEM images of POM/15%TPU blends

图3 POM及POM/20%TPU复合材料的偏光显微镜照片Fig.3 PLM images of POM and POM/20%TPU blends

图4 POM/TPU-1复合材料的偏光显微镜照片Fig.4 PLM images of POM/TPU-1blends

2.3.2 DSC分析

图5和图6是POM及POM/TPU共混物的降温及二次升温DSC曲线,相应的峰值温度及熔融焓值见表2.从图5可以看出,相同含量(20%)下不同硬度的TPU对共混体系的结晶和熔融温度影响不大.从表2可以看出,在加入不同硬度的TPU以后,共混体系的结晶度有所减小,其中TPU-1最为明显.这是由于TPU-1与POM两相间有一定的界面作用,干扰了POM分子链的运动,使POM结晶过程的阻碍作用更加强烈,结晶度下降明显.

图6显示了不同含量TPU-1对POM/TPU体系结晶、熔融过程的影响.可以看出,随着TPU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结晶温度向高温方向偏移,熔融温度向低温区偏移.当TPU的添加量达到35%时,共混体系的结晶温度较纯POM提高2℃,结晶度下降到42.1%.这是由于TPU具有异相成核作用,限制了POM分子链的运动[23],使树脂基体在较高温度下即开始结晶,结晶速度加快,结晶度减小.

图5 POM及POM/20%TPU的DSC曲线Fig.5 DSC curves of POM and POM/20%TPU blends

图6 POM及POM/TPU-1的DSC曲线Fig.6 DSC curves of POM and POM/TPU-1blends

表2 POM及POM/TPU共混体系的DSC参数Table 2 DSC parameters of POM and POM/TPU blends

3 结论

1)4种不同硬度TPU增韧的POM/TPU体系的韧性均随TPU含量的增加而增大,硬度为65的TPU-1对体系的增韧幅度更显著.当TPU-1含量为35%时,体系达到脆-韧转变点,而其他3种TPU随着添加量的增大,缺口冲击强度上升缓慢.在TPU-1含量为40%时,共混体系的缺口冲击强度达55kJ/m2,是纯POM的11倍.通过微观形貌分析可知,TPU-1与POM有良好的相容性,在基体中能够形成连续均匀的分散相,能更有效地增韧POM.

2)TPU-1与POM有一定的界面作用,使得基体分子链运动受阻,球晶尺寸明显减小,晶粒细化显著,结晶度下降.

[1]李传江.优异的工程塑料-聚甲醛[J].河北化工,2010,33(2):18-20.

[2]库晓娜,肖东敏.浅谈工程塑料聚甲醛的发展和应用[J].硅谷,2013(1):2-3.

[3]刘正英,杨鸣波.工程塑料改性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76-187.

[4]兰黄鲜.刚性纳米粒子填充改性聚甲醛的研究进展[J].中国粉体工业,2014(2):17-18.

[5]蔡菁菁,张明非,蔡绪福.弹性体和刚性粒子对聚甲醛的增韧改性研究[J].中国塑料,2012,26(8):26-30.

[6]PALANIVELU K,BALAKRISHANA S,RENGASAMY P.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 toughened polyacetal blends[J].Polym Test,2000,19(1):75-83.

[7]曹志奎,李建通,张付伟,等.聚甲醛增韧改性研究进展[J].塑料工业,2012,40(5):1-5.

[8]朱勇平,王炼石,付锦锋.弹性体增韧POM的研究进展[J].塑料,2008,37(6):73-76.

[9]CHANG F C,YANG M Y.Mechanical fracture behavior of polyacetal[J].Polym Eng Sci,1990,30(9):543-552.

[10]邹华,赵素合.聚甲醛共混改性研究进展[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2000,12(4):54-57.

[11]何道纲.共混聚合物相容性的改善方法[J].塑料科技,1990(5):18-23.

[12]PIELICHOWSKI K,LESZCZYNSKA A.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s in polyoxymethlene/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 elastomer blends[J].J Polym Eng,2005,25(4):259-373.

[13]丰美丽.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中软段或硬段变化对其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J].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1999(2):14-18.

[14]钱伯章.国内外热塑性弹性体市场与产品开发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1,39(8):61-75.

[15]马长花,胡新成,王新.TPU增韧PVDF的研究[J].塑料科技,2015,43(1):41-45.

[16][英]C·海普本.阎家宾译.聚氨酯弹性体[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7]刘丛丛,伍社毛,张立群.热塑性弹性体的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08,36(8):17-21.

[18]SEEFRIED C G,KOLESKE J V,CRITCHFIELD F E.Thermoplastic urethane elastomers.Ⅰ.Effects of soft-segment variations[J].J Appl Polym Sci,1975,19(9):2503-2510.

[19]刘娜,李宝龙,李树材.POM/TPU共混合金的增韧与断裂行为研究[J].塑料工业,2014,42(9):27-31.

[20]马晓峰,朱国强,李新法,等.PA6/TPU共混物的力学性能研究[J].塑料工业,2008,36(5):19-21.

[21]LIU C L,ZHOU R D,WU D,et al.Isocyanate oligomer and polyether extended to modify POM/TPU blends[J].J Chem Ind Eng,2008,59(9):2377-2383.

[22]文志红,李宝龙,刘娜,等.POM/TPU共混合金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14,29(5):48-52.

[23]SHYR T W,YANG J,HU C C,et al.Crystallization and melting behaviors of polylactic acid/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 blends[J].Adv Mater Res,2013,627:156-159.

猜你喜欢

球晶增韧弹性体
球晶的结构和形成机理
球晶的结构和形成机理
Concurrence of Merkel Cell Carcinoma an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A Patient with Generalized Actinic Keratosis: A Case Report
共混改性型PLA透明增韧的研究进展
《弹性体》2021年(第31卷)总目次
淀粉球晶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
磁流变弹性体的磁致性能
拉伸形变作用下PLA/PBS增韧共混物力学性能研究
共聚聚甲醛的增韧研究
高性能弹性体SEBS中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