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肇庆狮头岩古代石刻说略

2015-11-27狄晓雨

肇庆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碑记古庙狮头

狄晓雨,姚 英

(肇庆学院 文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肇庆狮头岩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区东北,七星岩风景区内,是狮冈前一座独立的岩峰。该岩又称石峒岩,其岩峰山体中空,形成一座南北贯通、长近27 m,穹顶露天的天然溶洞,当地俗称“石峒”。明国《星岩今志》载:“七星岩东北去五六里,一峰虎踞,北倚狮冈,矗石嶙峋,草木绣错,是曰石峒岩。……岩穴幽邃,南北二门,上虚通天……”[1]卷六,二十六。自古以来,人们便认为这座天然洞穴风光秀美,精景独特,可以“与去西南二里许,名曰石室者,并称岭南奇观”。①见于石峒古庙“新建石峒头门碑记”。唐贞观年间,附近巧妙地利用狮头岩这一天然溶洞供奉周氏神祇,此后,五代及宋、元、明、清诸朝1 300余年间,逐步建成了一座以石洞为屋宇,符合“仙人好楼居”这一道教建筑理念[2]的神庙,即石峒古庙。自宋熙宁八年始,至有清一朝,狮头岩石峒古庙内外共留下古代石刻34幅。

一、狮头岩古代石刻的分布

(一)时间分布

狮头岩最早的石刻为宋熙宁八年无名氏所题“太极洞”横额。此后,元明清诸朝均有石刻留存。其具体分布情况参见下表。

表1 狮头岩古代石刻时间分布情况

(一)空间分布

狮头岩古代石刻多数位于石峒古庙内,其空间位置呈2条“带状”分布:一条与中轴线大致平行,即由古庙大门至洞内神殿分布的“石峒古庙”题额及楹联。其中,古庙门楣题额1 幅,庙门前廊柱、庙门楹联2幅,庙门内西山墙嵌碑刻1幅,神殿两侧石柱所刻楹联3 幅,南洞口内“披云”以及北洞口山石所刻“佛光正照”2 幅;另一条沿庙门东侧洞壁由南向北,有8 方碑刻立于石壁下,6 幅摩崖石刻位于壁上(见图1)。其余12幅摩崖石刻与碑刻则零散分布于石峒内外。

图1 狮头岩古代石刻分布示意图①该图参照广东省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肇庆星湖石刻全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绘制。

二、狮头岩古代石刻的分类

肇庆狮头岩古代石刻可以从载体形式、文字内容等方面分类。

(一)载体形式。按载体可分为三类:一是石峒内外的摩崖石刻;二是人工石碑刻文记事的碑刻;三是石峒古庙门楣楹柱等古建筑构件上题写文字的石刻。其中摩崖石刻数量最多,共15 幅;碑刻次之,共12幅,再次为建筑构件,共6幅。这里有两个问题应该说明:一是万历辛卯年所立“迎仙御寇碑”的正反两面均刻有文字,应计为2幅;二是2015年1月,我们在石峒庙内发现了1具刻有文字的石臼(见图2)。石臼上口呈长圆形,外径分别约为0.77 m/0.68 m,内径为0.45 m,臼深0.31 m;臼高0.44 m,圆形底径约为0.55 m。臼体侧面有0.46 m×0.21 m 石刻1幅,刻有“善事多做,生财有道”8个隶书大字,大字下另刻有隶书小字“鲤鱼放生”,此外并无作者、年代题款。该石臼应是守庙者日常所用的生活器具,尽管我们无法断定石臼所刻文字的确切时间,但根据其残破程度推断,年代应当比较久远。

图2 石峒古庙石臼(作者自拍)

(二)文字内容。狮头岩石刻的文字内容大致也分为三类。

1.摩崖石刻主要是历代游人的题名或题字。其中题名石刻8幅,如,洞内石壁有元至正九年周骧题名,清嘉庆庚辰仪克中题名等;题字6幅,如,洞内穹顶有宋熙宁八年无名氏所题“太极洞”,明万历辛丑无名氏所题“定山石室”,南向洞口外东侧石壁有“岩石岩树勿伐,如有违例罚钱千文”石刻禁令,等等。此外,万历庚子倪范五言律诗题刻值得一提,这是众多石刻中唯一的1首诗歌石刻。

应该说明的是,石洞内东侧石壁现有“出米洞”3 个楷书大字。民国《星岩今志》载:“又有骈坐者,一手固握,握中有窍,去地尺许。相传窍中日出升米供守者……故又名‘出米洞’[1]卷一,八除此之外,该志并无“出米洞”石刻的记载;检阅《肇庆星湖石刻全录》(1994),集录了1983 年星湖管理所所立“祥风甘雨图”碑,但并无“出米洞”石刻,据此可见,现在人们见到的“出米洞”三字应当是1994 年以后有人为附会洞中“石窍出米”的传说所刻。

2.碑刻主要记载了不同时代对古庙的建设、修缮事宜。具体情况按年代序择要列举如下:

明洪武十九年的“石峒庙传世碑”记述了周姓神祗历代封号名称,石峒古庙始建年代、缘由,其所处位置,峒内形貌,周边环境,等等。

明万历十三年的“重建狮头庙记碑”记录了时任广东副使朱东光与肇庆知府王泮重建古庙的时间,叙述了周氏神祗的功德,古庙的位置及周边景物。

清乾隆二十六年的“新建石峒头门碑”记述了筹建古庙头门过程、时间及捐资者名录。

清乾隆三十八年“新建戏台碑”。碑文记述了兴建戏台的缘由、信众香客名录及捐资情况。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圣王台面前续砌地台碑。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建大殿碑记。

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狮头祖庙碑记。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修狮头祖庙碑记。

清道光年间的重修狮头庙大殿后楼碑记。

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碑记。

3.建设构件石刻则主要是称颂神明功德及赞美自然风光。如咸丰三年伦如、岳崧敬奉庙门前石柱所刻“骏德光昭崧岭月,鸿恩浩荡沥湖风”一联;咸丰三年梁士稿等人敬奉的神殿两侧石柱所刻楹联“天造奇观开户牖,人叨恺泽辟堂阶”。

三、狮头岩石刻蕴含的信息

狮头岩石刻记载了狮头古庙始创及历代诰封修建、修建的缘由及始末,其内容蕴涵了丰富的政治、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信息。

1.政治方面。据狮头古庙中碑刻记载,该神庙应当是周氏乡民为纪念南迁先人而建,其所供奉的并非释道系列的神明。但是该神祗却“自唐宋以来,封典叠加”,“唐贞观元年初,封其神贞政公,刘汉加王爵。国初避禧庙讳,曰秉政始王”①见于石峒古庙“石峒庙传世碑记”。。可见,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意图非常明确,其用意均是为了笼络民心,稳定地方,以巩固其统治的政治手段;万历年间所立的“迎仙平寇碑”有“于署……又建迎仙”之所,而且“凡有机事”则请仙占卜之事,则真实地反映了地方官吏无以复加的昏庸愚昧。

2.历史方面。庙中供奉的神祗为汝南周姓,当为内地南迁移民的祖先,故石刻的记载可以为地方移民史或方志的编纂提供可信的史实;万历年间所立的“迎仙平寇碑”则记载了两广总督刘继文平定“翁源李茂叛乱”这一历史事件,该碑所记“问仙于苍梧署中”印证了万历辛卯(1591 年)之时,明两广总督府仍驻苍梧(今广西梧州)的史实。

3.文化方面。“迎仙平寇碑”还记载了刘继文就“平寇”事宜“因卜之仙”行“扶乩”之事,且得“仙词一阙”于“东坡先生”。其“仙词”兹录于下:

事到方知到事,名成自当志成。□□□□精,万物真如一梦。一梦数当年,尼父梦周公。梦周公,见周公;何刘子,遇奇逢。遇奇逢,梦奇逢,百粤一朝建大功。李白曾梦笔生花,轩辕曾梦地成凤。自古梦中皆真事,今时一梦古成空。岂成空,不成空,□□□□□虎聪。[3]

这阙所谓“仙词”刻于“迎仙平寇碑”背面,反映了彼时民间所流行的“占卜”文化。

4.经济方面。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新建戏台碑”记载了其时周边乡民及130 余家店铺捐建古庙的盛况,其经济之繁荣程度可见一斑。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捐资名单中仅见“三合当”1 家典当行,这或许可以从侧面说明当时普通人家的生活相对富足。

5.环保方面。狮头岩南洞口外东侧崖壁有一则“岩石岩树勿伐,如有违例罚钱千丈”的禁令题刻,尽管“禁令”题刻的具体年代不详,但它与石室岩洞外崖壁明万历年间戴凤岐“泽梁无禁,岩石勿伐”[4]题刻遥相呼应,说明当时的官府即有较为明确的环保意识,而且制定并实施了“保护环境”的经济性措施。

6.神话传说。据明人陆鏊《四游星岩记》载,“……前有歇龙池,相传风涛起为祠神归,则歇龙于此。”[5]狮头岩洞外东侧崖壁无名氏所题“龙潭井水”之“龙潭”,又名“歇龙池”即指此。

四、狮头岩石刻的现状

从总体情况来看,狮头岩古代石刻相对完好,但现存碑刻中有数阙风化剥泐较为严重。如明万历二十一年所立“狮头香庙香灯田碑”,道光二十二年“重修大殿碑”等;而“迎仙平寇碑”已断成两块,且正面文字亦有缺损。此外,清嘉靖庚辰仪克中题名石刻的上半部分不知何时断裂且不知所终。

一般说来,石刻的保护有两方面:一是政策法规性的“软保护”;一是技术性的“硬保护”。前者有国家级地方政府制定的各类政策条例等,可以说已经相当完善;而亟待解决的是后者。到目前为止,狮头岩古代石刻仍采用原始的“填红”技术,这肯定难以防止自然风化与酸雨的侵蚀。如此现状应当引起地方文物管理部门的关注。

[1]黎杰.星岩今志·形胜:狮头[M].高要:古端水仙葊,民国丙子(1936年).

[2]梁烨.肇庆七星岩石峒古庙构架营造技术探微[J].广州建筑,2013(5):3-11.

[3]广东省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肇庆星湖石刻全录[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235.

[4]刘伟铿,顾作义,孙德.肇庆星湖石刻[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5:15.

[5]陆鏊,陈煊奎.肇庆府志[M].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894.

猜你喜欢

碑记古庙狮头
乾隆《翼宿神祠碑记》与戏神信仰的正名
基于水蒸气蒸馏法的狮头柑精油提取工艺优化及成分分析
超声辅助溶剂萃取狮头柑精油及其主要成分研究
脚搓木棍读书
南戏《张协状元》中古庙和鬼神的功能探析
山间“古庙”,笛声悠悠
《重修建立玉皇庙记》碑
神秘古庙的门前
重修龙泉寺碑记所见明代寺院经济
非遗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