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南石城灯彩的艺术特征及其与客家精神的融合

2015-11-26杨意舒

艺苑 2015年5期
关键词:石城龙灯客家人

文‖杨意舒

赣南石城灯彩的艺术特征及其与客家精神的融合

文‖杨意舒

赣南石城灯彩是中华民间民族艺术和民俗文化千百年来沉淀的结果,是一种灯游之嬉的融歌、灯、舞、乐于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种带有地方性和民俗性的极具客家文化特色的民俗表演形式,直接反映了客家人的思想、性情和品质,具有深厚的精神文化价值。本文通过对赣南石城灯彩艺术的产生、特征进行阐述,分析其特征与客家精神的融合与发展。

赣南石城;灯彩艺术;客家精神

赣南石城县和其他客家地区一样,流传着大量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其中灯彩艺术以独特的方式从不同层面表现了当地客家人的人生信仰和价值观念,是客家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这些不同形式的灯彩艺术凝聚着客家人的团结,传播着客家文化,传承着客家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1992年,石城县被江西省命名为“灯彩之乡”;2008年,“石城灯会(彩)”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赣南石城灯彩艺术的产生

古谚云:“中原灯形客家神,舞灯敬神祭祖恩,身背宗牌闯天下,千年做客灯伴行。”从中可以看出,石城灯彩作为客家人的重要民间传统文化现象,它传承的是中原文化。据史料记载,从西晋末年开始,中原汉人大量迁入石城,中原文化也开始逐渐影响石城,石城的艺术表演形式中也开始有了舞龙和舞狮;从南唐开始,石城灯彩逐渐形成;到宋代,石城灯彩在民间已十分流行。据清乾隆乙丑(公元1745年)修《石城县志》载:“元宵前后,城市挨户悬灯于门两半,星桥辉煌若画、兴酣者、张鼓乐、闹哄大厦,待之至排场,歌舞者以作到耄耋,主人具食,乃终月罢。”由此可见清代灯彩之盛行。在赣南石城的方言中,灯与丁同音,舞灯有祝愿人丁兴旺、幸福吉祥之意,因而深受人们的欢迎,促使石城灯彩日益完善,大量灯会应运而生。

石城客家人就是在继承中原舞龙、舞狮艺术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环境特点、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创造性地发展了许多灯具和灯舞,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灯彩艺术。石城灯彩反映的内容,归纳起来大致可分成三大类:一是宗教祈祷类,为祈祷丰收、求吉祥或斩妖驱魔,人们借助于灯具形象进行各类祭祀活动;二是生活赞颂类,主要表现当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如《茶篮灯》、《板凳龙灯》、《船灯》、《龙灯》、《狮灯》等;三是时代赞美类,紧跟时代步伐,高扬时代主旋律,再现新风貌,如庆祝建国十年的《三杯酒》、庆祝改革开放人民走上小康生活的《迎灯接福》等。

二、赣南石城灯彩的艺术特征

石城灯彩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民间艺人与时俱进、不断提炼创新,其灯具、服饰设计匠心独运,表现手法独具一格。笔者认为,总体来看,石城灯彩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艺术特征:

(一)灯具细腻精致、形态生动,体现出传统的精、艳、活的特色。在制作上,石城灯彩的灯具一直是以竹篾为主要材料,辅以毛竹、铁丝、木板、色纸等材料,通过手工编、扎而成。绑扎后再根据灯具的各个平面大小进行糊纸、贴花和封边。灯具粘工精致,框架稳定,整洁美观。在图案设计上,它主要采用写实和平面变形的技巧,在剪纸艺术的基础上,通过多样的剪刻、刺刻和工笔图案装饰而成,经过删繁就简后,保留优美的形态特征;以描绘山水日月、祥云吉物、花鸟虫草等为题材,图案生动,栩栩如生;并选用吉言吉语和诗词名句以表达和寄托人们的美好祝愿,主要分为祝福类、神话类、喜庆类、人文类、祈祷类五类。在外观色彩上,鲜艳明亮,以暖色调为主。客家地方传统特点喜爱大红大绿,红色有喜庆吉祥之意,黄色代表富贵雍和,绿色代表和谐如意,金色代表福寿祯祥,表现出欢乐喜庆和客家人的热情。

(二)音乐节奏明快、旋律流畅,但音域不宽广。石城灯彩音乐包含着音乐元素的两大元素:声乐与器乐,根据不同的表现空间和内容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灯歌曲目大部分来源于石城民歌,也有吸收外地民歌的,丰富多彩,优美动听。石城灯彩有独创的“锣鼓曲牌”、“小调曲牌”,不同的舞蹈形式配以不同的灯歌和灯调。其中《累累经》为石城特有的打击音乐,节奏明快,变化有致,主要用于龙灯和狮灯的伴奏,与威武雄壮的灯具、粗犷豪放的舞姿相配合,具有阳刚之美;而如当地民众老少皆知的《倒采茶》这些茶篮灯、船灯类,则吸收了民间一些优美的民歌、小调,形成独特的灯歌和灯调,旋律流畅,节奏明快,轻松活泼,具有柔和之美。

(三)舞姿柔美朴实、虚实融合,富有生活情趣。石城灯彩舞蹈分双手举灯舞、持灯扇舞、背灯舞三种。双手举灯舞多用双手直举、横扫、左右摆、左右换手、钻胯门等舞蹈手法,其舞步有跑马步、弹跳步、马桩步、行走步、上山步、下山步等。持灯扇舞蹈分为男旦舞蹈和女旦舞蹈。男旦左手持宝灯伞,右手持彩扇,边唱边走边舞,右手边转扇花,其舞灯者多穿插于女旦之间,舞步有高桩步、中桩步、矮子步、正步、双踩步、转身旋风步等;女旦舞蹈道具精致齐全,有手帕、彩扇、花球、灯具等,步法有十字步、穿插步、上山步、下山步、云步、欢快步等众多类型,手法有五指华扇、三指花扇、打“8”字、手帕转花、云手扇花、摘茶、开收扇等。背灯舞蹈的步法有跑跳步、点步、圆场步、碎步、云步等。石城灯彩中的龙灯和狮灯类都侧重于舞蹈,在表演送踏、摆、蹲、转、插并用,动作豪放;茶篮灯和船灯类为舞唱结合,人物有旦、丑之分,协调表演,情感交融。

(四)服饰和谐独特、朴实实用,凸显客家特色。石城灯彩服饰是妆扮演员外表形态的主要装饰品,源于生产生活,由传统的民间采茶青年男女的采茶服装演化而成。不同的灯种表演配以不同的服饰,不同的角色也相对配以相应的服饰,色彩以大红、粉红、翠绿为主体,再装饰彩边,花朵。灯彩服饰种类繁多,有女旦服、茶童服、茶童帽、鞋、龙灯服饰等,经过了众多文化艺术者的精心设计,使之既喜庆又鲜艳,既传统又时尚。各式各样的灯彩服饰,使赣南石城客家灯彩形成更加靓丽的风景,吸引人们的眼球。

三、赣南石城灯彩艺术与客家精神的融合发展

石城灯彩在千余年的表演过程中,不断融合了中国的道教、中原文化、政治伦理和民风民俗,直接反映了客家人的思想、性情和品质,具有深厚的精神文化价值。众多的客家传统文化、民风民俗、人的精神信仰与石城灯彩艺术紧密结合,表现了石城人民朴实醇厚、豪放爽朗、聪明睿智、活泼乐观、能歌善舞,构成了石城民间灯彩及舞蹈的艺术风格。

(一)崇先报本、爱国爱乡的精神。客家人迁徙到外地,对中原故土有着浓厚的故乡情结,对自己祖先的优秀品质和精神文化都有着崇高的敬意,并深感骄傲。他们把对祖先的崇拜转化为强大的内动力,从而战胜多方困难、光大祖业、兴旺人丁,以此光宗耀祖、报效祖先。在石城灯彩表演中,许多忠孝仁义信的典型事迹逐渐融入了灯彩节目,通过演出达到了良好的倡导作用。在古代的中原,“龙灯”是用来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石城人民春节期间在社公、大坪和厅堂等地舞秆龙灯,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九节麻布龙灯的“排灯”上写着“国泰民安、丁财人旺”的字样,进入千家万户祈福,为民造福;木兰的板桥灯、大由濯龙村的蛇龙灯、屏山的游花灯等都是带有宗教祈祷性,表达敬重祖先、敬仰伟人及对国家对家乡的热爱和美好祝愿。

(二)崇文重教、锐意进取精神。在中原儒家思想中讲究重农抑商、崇德尚学,赣南客家人承袭了中原的传统。石城地域偏僻,交通闭塞,山多田少,商业不发达。客家人除了依靠有限的土地维持生计外,只有靠读书仕进,才能向外谋求更好的发展,拥有更广阔的平台,这样就历练出锐意进取的精神。我们常常在石城灯彩中看到男女孩童的舞蹈,如板凳龙灯中的“坐凳读书”,边舞边唱“莲塘边上是学堂,进了学堂写文章,文章长文章短,先生看了都赞扬,立下壮志勤学习,长大考个状元郎”,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在劳动中,客家人都表现出勤劳勇敢、锐意进取的精神,《倒采茶》灯彩是较为完整的《茶篮灯》和《宝伞灯》的有机结合物,它根据石城客家人种茶、采茶、制茶等劳动场景,表达广大茶农生产、生活的全过程及意愿与追求,表现出客家女性贤惠善良、充满爱心、吃苦耐劳又富有牺牲的精神。

(三)艰苦奋斗、勇于革命精神。客家人由于战乱、灾荒而不断迁徙,在长期迁徙过程中不断考验着客家人的坚强意志,历练出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勇于革命的顽强精神。石城人在这相对贫瘠的资源和闭塞的交通里,就务必通过艰苦奋斗、开创新天地以改变自己命运。《送俺亲人当红军》、《粉碎敌人乌龟壳》这两个苏区革命灯彩节目,表现出站起来的工农大众的艰苦奋斗、勇于革命的精神,体现出苏区人民的高尚革命风格。《跃进花灯》作为苏区革命文艺节目,以毛泽东诗词“一唱雄鸡天下白”为题材,借鉴传统灯彩“板桥灯”的模式,以摆灯的托板为道具,在托板上分别置放稻穗灯、棉桃灯、果满枝头的油料作物等和钢锭灯,配以极为夸张的雄鸡头和雄鸡尾,用舞蹈的形式,有机地组成雄鸡高唱、展翅、跳跃、腾飞等各种画面,边舞边唱,表达站起来的工农大众在丰收年代里欢乐无比的喜悦心情。

(四)和衷共济、海纳百川精神。客家人和衷共济的精神体现在一些方面集体观念很强。虽然地方经济实力欠发达,但他们拥有高涨的爱国爱乡热情,在民间组织中的号召力特别强。石城人以“灯会”的形式凝聚同族、同村人民,通力合作,团结力量。灯彩舞蹈队形“一字型”就意为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客家人包容性强,拥有海纳百川般的博大胸襟。在精神文化方面,客家人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也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思想文化来丰富自己,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在行为品质方面,客家人讲厚道、重情义、不排外、热情好客、接纳百家,尤其尊重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石城的灯彩艺术以本土文化为主,学习和吸收外地艺术精华,与时俱进, 把灯、歌、舞、戏融为一炉。“月月有节、节节有灯”的文化繁荣现象也体现了客家文化和衷共济、海纳百川、坚韧开拓、团结溯源的精神品质,从而把灯彩艺术推向新的高峰。

结 语

石城灯彩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是广大赣南客家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与创造,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石城灯彩融合了多种艺术门类、表演形式和工艺技术,具有浓厚的民间乡土风格和石城本土气息。其与客家精神的融合,对传承客家文化具有良好的宣传作用。石城灯彩作为一种灯游之嬉的融歌、灯、舞、乐于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它的挖掘、保护、传承与发展,对研究客家的民俗文化、民风信仰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J51

A

杨意舒,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石城龙灯客家人
赖炜炜作品
仙女
舞龙灯
吴堡石城札记
石城旧事
新年到
别具观赏性的石城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