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钻研教材 实现高效课堂
2015-11-25文白雪
文 白 雪
潜心钻研教材 实现高效课堂
文 白 雪
为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新的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出炉,至今已经使用了近10年,在使用的过程中,教师们从抵触到接受,从不适应到适应,逐步摸索,经历艰难曲折。我在教学过程中潜心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情况,对这套教材尤其是必修部分,小结了一些教学心得。
一、必修教材设计思路和整体结构
1.教材设计思路
(1)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旧版教材系统性强,但缺乏生动性,不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中的最佳状态是不断表现出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这套必修教材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将传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模式,注重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和智能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2)学以致用 感受学科价值
课本中的知识,来源于前人研究的成果,更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总结,对于课本知识的学习,为了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从而体会和感受化学学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教科书中提供的丰富素材,均与学生的生活背景密切相关,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并在此过程中全面了解化学,感受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
(3)结合高中学生认知特点 重视学生在接受新知识过程中的亲历性
高中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经过多年的学习,认识事物也有了自己的方法和角度,因此,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其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方法训练、过程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融为一体。教材在设计中从学生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尽可能联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以便学生亲自体验探究思考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参与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材整体结构
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新的高中化学课程由8个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
必修课程要求学生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习内容主题包括“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等。
教材各章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化学1从实验学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化学2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有机化合物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重点内容教学分析
在我们具体安排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了解教材的设计思路和结构,将知识进行整合,筛选出重难点,才能够从一定的高度上整体把握,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材设计的初衷,并且在教学进度的安排和知识深度的控制上,最大程度的适合学生的需要,从而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从以上设计思路和教材结构来看,必修部分的内容以“无机元素化合物”为重点,以物质的量、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为工具,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为总结升华,结合有机化合物的基础知识,最终落实到实际生产生活问题的解决。这个思路贯穿了整个必修1和必修2共八个单元的内容。由此,将必修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归纳为以下三个部分。
1.无机元素化合物——氧化还原的理解与应用
在必修1中,第三章和第四章包含了高中阶段全部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这部分学习任务集中在半个学期中完成,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很大的挑战。仔细分析这部分知识与整个必修教材的联系就会发现,将无机元素化合物安排在这个位置,既是教学中的重点,又在全学年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是对前面所学还原性的深入讨论和应用,而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则是对氧化性的讨论和应用;同时,这部分知识掌握后,又为必修2第一章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可见其位置的重要性。
2.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基本理论的接触 学科思想的渗透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大规模的系统接触化学基本理论,在学习的同时,既是对之前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小结,又是这部分知识的升华。在这部分的学习中,“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深入人心,由此将化学知识的层次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在此部分的教学中,学科思想的渗透尤为重要,这也是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良好契机。
3.有机化合物——拓宽知识面
这部分知识相对独立,和前后所学无太多联系。这是学生继初中蜻蜓点水式的了解有机物以后,第一次全面的学习有机化学的知识。虽然整体要求不高,但在一章的内容中,涵盖了所有高中阶段要掌握的有机物的类型,其知识广度可想而知。在几乎没有任何有机物知识的情况下,将这一章的内容掌握好,就成为学生学习中最为困难的地方。
三、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纵观整个必修阶段的教学,整体课时比较紧张,尤其是必修1的教学,任务重,密度大,时间短,学生不易掌握。要解决这个矛盾,首先,要明确必修阶段的重点教学内容,在整体课时安排上有侧重,有取舍;其次,必须在课堂上下功夫,提高课堂效率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实践证明,以下方法是行之有效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不仅夯实了基础,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能力,帮助学生在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的同时逐步具备应对高考题的能力。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策略,小细节,给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最有力的支持。
1.探究式学习 将前人研究的过程还给学生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现在学生学习的内容都是前人不断研究的成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注重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将前人研究的过程还给学生,在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亲身经历了这个浓缩的研究过程后,掌握知识便不再是难事了。
例如,苯结构的探究。以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猜想苯可能是什么结构?如果苯是单双键交替的结构,那么应该具有什么化学性质?实验证明苯不具备和乙烯相似的化学性质,那么苯又是什么结构呢?……
这个过程就是前人在研究苯结构的道路上经历的过程,如此引导学生思考一遍,看似消耗了课上过多的时间,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不仅仅研究了苯的结构,引出了苯化学性质的学习,同时又复习了乙烯的性质,一举多得。
2.注重生活 在经验上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也就是说,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它首先要求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实现知识的构建。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教师的引导下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
例如,硅的教学。生活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很多单晶硅、硅的氧化物以及硅酸盐制品,因为它们太常见了,却反而被我们忽略而不去过多的关注。在硅这一节的学习中,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导教学和学习,将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捷径。
再如,金属的冶炼。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充分结合历史知识开展,可以通过问题“人类使用青铜器和铁器哪个更早”帮助学生认识到,化学性质越活泼的金属越难冶炼,冶炼的条件也就越苛刻,技术要求越高。还可以通过在平民百姓使用银制餐具的时代拿破仑以使用铝制餐具来表明自己高贵身份的例子,充分说明物以稀为贵,越活泼的金属越难冶炼这个道理。
通过学科间的联系,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加深了金属冶炼的印象,同时对冶炼方法等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就轻而易举了。
3.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提高学生能力
在任何时候,我们的教学都要以教材为依据,而教材中的资源,只要稍加留心,便可充分挖掘为我们所用,其便利、科学,用着放心,用着理直气壮。
例如,海带中碘元素的验证。这个实验安排在海水资源部分,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理清实验步骤及每一步的操作、目的、注意事项后,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例子回顾氧化还原的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加以巩固。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时设置了如下问题:“如何检验碘元素?”“将碘离子变为碘单质是什么过程?”“常用的氧化剂有哪些?哪些可以选用,哪些不行?”“为什么实验中选择了过氧化氢氧化碘离子?”……
如此,氧化还原在学生的印象中不再是需要死记硬背的概念,而是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的知识。知道用在何处,学习便不再枯燥。如此设计,复习旧有知识的同时提升了高度,以俯视的眼光看待整个氧化还原这一无机反应的核心内容,并且在整个思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可见教材中的资源,只要肯挖掘,大有可用之处。
四、结束语
教师身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自己首先要站得高,望得远。当我们拨开迷雾,透过层层面纱,看到教材的精髓,参透其内在的精妙之处时,对于教材的整体把握,对于教学的整体规划安排,一定是合理而高效的。这期间,学生作为我们夜以继日辛苦付出的对象,将是最大的受益者,当然,也不乏我们教师本身。
[1] 钟建业,金文.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案例分析[J].计算机教育,2011(11):103-107.
[2] 王亚荣.如何搞好新课标化学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3(8):79.
作者信息
白雪,本科,中学一级。北京市第十九中学,10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