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化视角下的《硬汉》和《阿甘正传》的主题解读
2015-11-25岳剑英
岳剑英
电影《硬汉》海报
《硬汉》和《阿甘正传》两部影片都以智障者为主角。电影《硬汉》塑造了一个有智力障碍然而疾恶如仇、好打抱不平的硬汉老三的形象。批判人们在邪恶面前麻木的灵魂、呼唤见义勇为传统美德的回归,成为该影片的深刻主题。《阿甘正传》是一个智商只有75的美国人通过美国文化在纷繁乱世中找到自我的故事。专门研究《阿甘正传》的学者Angela Allan指出:“《阿甘正传》是一个有关人生旅程的故事,它反映了生命的意义。它讲述了人通过简单单纯的生活就能渡过人生中的坎坷这样一个故事。”[1]
电影《阿甘正传》海报
文化即人们所思﹑所言﹑所为﹑所觉的总和。在不同的生态或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硬汉》老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像符号,而阿甘是美国梦的化身。在两种文化比较的视角下解读两部影片的主题,可以深入观众对两部影片的理解,同时促进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
一﹑老三:儒家传统文化的缩影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精华在当代社会仍有其强大的现实意义。老三,这个影片中当代人物身上浓缩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精华。
(一)忠恕爱人
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忠”一直是重要的话语。“忠”,一般来说,主要是下对上,晚辈对长辈在心上有敬意。老三的忠,表现为他对政委的尊敬与服从。影片中,老三不止一次说:“政委说过……”可以说,政委以及政委所代表的海军部队对老三的教育塑造了老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说:“有一种力量是专为消灭邪恶而存在的,那就是我。”这是老三对自己简单而深刻的认识。老三代表了邪恶的对立面——善良。孟子说:“教人以善谓之忠。”[2]说的是忠要以善来实现。老三的忠,还表现在他退伍之后,仍然以军人的使命为己任。他认为自己即使不穿军装也是保卫人民的战士,为正义而战斗,流血也是值得的。“恕”的含义是以己度人,推己及人。被老三打败的骗子承诺把拐来的孩子送回家,老三选择了宽恕,放了骗子。女朋友小草心仪他人,痛苦的老三选择了宽恕,忘记了就不痛苦了。老三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国家,当邹市明获得世界冠军,国旗升起的那一刻,老三激动地起立跟着一起唱国歌。对人民的大爱让老三危急时刻奋力救人,也因此智力受到损伤。老三坚信为正义而战斗,流血也是值得的,即使不穿军装,他也是保卫人民的战士。
(二)诚信义勇,大智若愚
老三从不撒谎,他说谎言会让人迷失方向。即使恋人小草要他答应以后别打架了,好好过日子。他的回答也是不行,我不能骗你。儒家文化倡导天地诚实,无妄无欺。影片中老三打击各种各样的欺骗行为:给生猪灌水的非法商贩,贩卖假票的黄牛,偷东西的小偷。《中庸》说:“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3]
《硬汉》老三自退伍后一直像游走于江湖的游侠一样,路见不平必出手。在电影中,老三斜挎迷彩水壶,手提红缨枪,穿梭于城市之中,有18次见义勇为十七胜一平的记录。这位江湖义士不计较个人得失,以打倒坏人为快乐。君子以仁义礼智行之,乾乾终日不改,虽穷不损,诚心专一,是愚态,却是仁智。这种境界不计较个人私利,类似于道家无为而自然的境界。
中国社会传统的群体取向,影响着老三的价值观及其引以为豪的见义勇为行为。在群体取向影响下,中国人提倡凡事以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在必要时可以牺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当今中国社会,尽管传统的群体主义已远远超过了它原有的意义,但人们对集体或群体仍有很强的归属感。根据喻国明等学者的全国调查,有61.3%的被访者表示“我们对集体荣誉很看重”,集体对中国人的凝聚力的指数为55.83%。影片中老三的台词很多都是群体取向下的中国弘扬的文化“为人民服务”“做坚强的人,做高尚的人,做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做有益于人民的人”。影片中多次出现老三家墙壁上以毛笔字写的“八荣八耻”的纸张;在老三与歹徒在天桥上搏斗时,同样出现一个巨大的红色字迹的“八荣八耻”的牌子。“八荣八耻”是中国传统集体主义文化取向在当今社会的具体体现,也是影片要弘扬的主旋律。
二﹑阿甘: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代表
阿甘是一种流行文化现象。人们盛赞它为一个美国普通人的寓言,正如Dave Kehr 所言:“阿甘以惊人的速度称为美国人的肖像。”[4]这一文化现象既体现了美国传统的价值观也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美国文化内涵。
(一)个人主义
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并不同于中国文化中的利己主义或自我主义。个人主义蕴含着自我肯定、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以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的意义。阿甘的母亲把美国的基本价值观传给了她的儿子。她认为他的儿子和其他的美国人一样,同样有拥有美国梦的权利。比如,阿甘小时候,母亲告诉他说:“阿甘,不要让任何人告诉你不如他们。”“如果上帝让大家都一样的话,那他会给每人一幅双腿矫正器的。”母亲临终时告诉他说:“……我相信你会把握自己的命运的,你一定会用上帝所赋予你的做的最好。”事实上,美国人都想成为self-made man或self-made woman 即靠自己奋斗成功的人。阿甘就是这样一个靠自己的努力成功的人。个人主义取向的美国人具有个人使命感——个人做事的成功感。成功是上帝赋予每个选民的使命。阿甘是这种精神的典型代表。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成功,比如成为橄榄球明星、越战英雄、捕虾业巨头等。在西方,个人主义除了上述平等、对成功的追求的内涵外,还包括对自由对差异的追求。差异几乎与个人主义同义,受到同样的赞赏;而保持一致,顺其自然则是个体人格丧失的体现。
(二)主流价值观:爱纯真和持之以恒
影片中阐释了各种世间真爱。母亲对阿甘无私的爱与牺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让阿甘进入和智商高于75的孩子同样的学校,她不惜委身于校长。阿甘在战场上和阿布建立了深深的友谊。在阿布牺牲后,阿甘帮他实现了创建捕虾业的愿望,并照顾好他的家人。阿甘同时被描绘成纯真的美国的化身,有责任去拯救那些堕落的人,如丹中尉和珍妮。丹中尉在战争中深受重伤,双腿截肢。战争的创伤让他一度迷失堕落,善良纯真的阿甘帮助丹中尉走出阴影获得重生。珍妮是阿甘挚爱一生的女人。幼年受到父亲虐待,成年后变成了一个脱衣舞表演者、嬉皮士成员。她每次回到阿甘身边都是因为她需要阿甘的帮助。她和丹中尉的共同点是他们同是阿甘肉体和精神上的拯救对象。阿甘的持之以恒体现在他的跑步中。幼年时的阿甘通过跑步摆脱了小伙伴儿的戏弄;青少年的阿甘坚持跑步跑到了足球队,并大学毕业。成年的阿甘跑了两年多横跨美国大陆,拥有众多追随者。阿甘的持之以恒还体现在他和丹中尉的捕虾业中。在早期阶段,他们一无所获,甚至遭遇了暴风雨的毁灭性袭击,但是他们坚持了下来,最终获得巨大成功。
(三)后现代解构
作为一种后现代思想,解构侧重于颠覆社会上已有的固有观念,促使人们对他们的合理性进行反思。
1.对智者的解构
阿甘的名字Gump在词典中的解释是傻瓜。美国文化的平等观认为人人生来平等,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成功机会。阿甘这样的傻人也可以成功,他甚至比影片中其他的智者更加成功。尼克松是美国第37任总统,擅长外交,富有谋略,无疑是美国智者的代表。他精心策划的水门窃听事件被阿甘这个傻瓜轻易破解。阿甘一眼看穿“水门事件”表述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如果人们不遵守诚实原则,即使权力再大,也难逃悲剧。如果人们诚实守信,即便不聪明,最终也会取得成功。傻人有傻福,蕴含了对智者的解构,表达了人们对人际复杂的现实的反感,呼吁人们以诚待人,返璞归真。
2.对财富的解构
步入后工业时期的美国金钱崇拜盛行。在它的驱使下,人们视金钱为上帝。影片中阿甘对金钱的态度提示观众对当今的物质文化进行反思。阿甘在捕虾大获丰收后,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自己享受,而是把钱汇给阿布妈妈,让她衣食无忧。在母亲病重时,阿甘毅然离开了获利丰厚的捕虾业,回到家乡陪伴母亲的最后时光。在他心目中,亲情永远胜过金钱。
结语
老三与阿甘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都是智障者,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来自同伴或他人的不屑与嘲弄。群体取向文化中的老三,因为见义勇为得到人们褒奖的同时,也有更多的关心他的人(以警官为代表)对他的智障表示同情,对他的未来表示担忧。在这点上阿甘是幸运的。在崇尚个人主义的美国,人们对差异的欣赏和追求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智障对阿甘的负面影响。他的智障被很多美国人理解为特立独行,与众不同。老三在精神世界上是成功的,他每天都在践行自己见义勇为游侠英雄的理想生活。但他的物质生活是贫瘠的,他因为主持正义丢掉了游泳馆的工作,艰难谋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英雄多是不追求物质享受的,财富对于他们来说也犹如“洪水猛兽”。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有着“财富原罪说”的影子——为富者一般“不仁”。观众在钦佩老三见义勇为精神的同时,更多地对他的未来表示忧虑。阿甘显然不用担心自己的生计。在每个人都能平等地实现美国梦的文化下,阿甘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更多的观众不仅欣赏阿甘的智障,还有很多人希望自己成为阿甘一样的傻子,简单生活就可以取得成功。
在这两个“傻子”身上,都具备了正直、诚信、为理想而执着的特性。而这些性格特征,恰恰是现代东西方社会文明人所共同缺失的。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两个智障人物,具有共性也有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差异人生。在东西方比较文化框架中解读两部影片,提供了深入理解影片主题的新视角。
[1]滑明达.美国电影的跨文化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18.
[2][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260,34.
[4]Kehr,Dave.Who Framed Forrest Gump?[J].Film Comment,1995(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