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in多个结构域与whirlin在体外细胞中荧光蛋白表达共定位
2015-11-24郝继龙
王 乐,隋 源,王 颜,韦 博,郝继龙
(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眼科,吉林 长春130021;2.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3.长春市中心医院 肾病科,吉林 长春130051;4.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神经外科,吉林 长春130033)
Usher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累及眼和耳疾病的综合征[1-3]。1858年,第一次描述这个疾病的特征是由一位德国眼科医生Albrecht von Grafe开始的,之后便以他的名字命名[4]。1914年,一位英国眼科医生,在69例遗传疾病的基础上再次报道这种疾病[5]。该病视力受损首先表现夜盲,进而周边视野逐渐缩小,最终形成管状视野。听力受损也是渐进性听力丧失,最终耳聋。依据他们的严重程度和发病时间,Usher综合征主要分为3种类型,Usher综合征I型,Usher综合征II型,Usher综合征III型[6,7]。以往研究证明espin全长和whirlin全长相互作用,espin是USH2蛋白复合体里的新成员。但espin的哪个结构域和whirlin存在相互作用还不是很清楚。这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USH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仪器
PCR仪、电泳仪、电泳槽、倒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共聚焦显微镜(FV1000,奥林巴斯,东京,日本)。
1.2 实验方法及步骤
图1 espin结构域示意图
1.2.1 如图1所示,espin由espin_A,espin_P,espin_WH和espin_M 4个结构域组成,用PCR得到目的基因(片段大小依次为1 050bp、950bp、665bp、488bp),限制性内切酶EcoR I和BamH I双酶切酶切目的基因及GFPC2载体,最终得到 GFP-espin A、GFP-espin P、GFP-espin WH、GFP-espin M质粒。以上所有质粒均经过基因测序检测验证。
1.2.2 细胞培养 于37℃恒温箱培养COS-7细胞,DMEM培养液中加入5%胎牛血清。孵育COS-7细胞24h后,用Lipofectamine 2000(Invitrogen公司)体外进行瞬间转染,即:将0.4μg的两种目的质粒稀释在30μl的不含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取2μl Lipofectamine 2000加入30μl不含胎牛血清的培养基中,室温放置10min。最后加入相应细胞培养液中孵育10h。置于共聚焦显微镜下照像并保存图像。
2 结果
2.1 Espin由4个结构域组成
Espin由espinA、espinP、espinWH和espinM 4个结构域组成。EspinA有8个并列相连重复序列组成,espinP主要由脯氨酸组成,espinWH是类似威斯科特奥尔德里奇综合征同源蛋白结构域,espinM是促进肌动蛋白束形成。红色,蓝色,黄色和绿色的长方形分别在代表espinA、espinP、espinWH和espinM(图1)。
2.2 Espin多个结构域与whirlin在体外细胞中荧光蛋白表达共定位
分别把 gfp-espinA、gfp-espinP、gfp-espinWH 和 gfp-espinM 4个质粒和mCherry-whirlin转染入COS-7细胞中,从荧光蛋白表达来看,我们发现含有gfp-espinA、gfp-espinP和gfp-espinM这3个espin结构域的质粒的荧光蛋白表达都和whirlin全长质粒的荧光蛋白表达共定位,只有gfp-espinWH质粒的荧光蛋白表达没有和whirlin全长的荧光蛋白表达共定位 (图2)。
3 讨论
从实验结果来看,在 COS-7细胞中,gfp-espinA、gfp-espinP和gfp-espinM这3个espin结构域的质粒的荧光蛋白表达都和whirlin全长质粒的荧光蛋白表达共定位,提示这3个结构域极有可能参与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推断espinA和espinP极有可能是调控下游espinM和肌动蛋白相互作用。但是gfp-espinWH质粒的荧光蛋白表达没有和whirlin全长的荧光蛋白表达共定位,前面提到espinM是促进肌动蛋白束形成,espin微丝和肌动蛋白束相结合一起,从实验结果来看,Gfp-espinWH质粒荧光蛋白表达是细长微丝,mCherry-whirlin质粒荧光蛋白表达是弥漫形,二者很明显没有共定位,至于espinWH结构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图2 Espin多个结构域与whirlin在体外细胞中荧光蛋白表达共定位
[1]Boughman JA,Vernon M,Shaver KA.Usher syndrome:definition and estimate of prevalence from two high-risk populations[J].J Chronic Dis,1983,36(8):595.
[2]Hartong DT,Berson EL,Dryja TP.Retinitis pigmentosa[J].Lancet,2006,368(9549):1795.
[3]Keats BJ,Corey DP.The usher syndromes[J].Am J Med Genet,1999,89(3):158.
[4]A.von Graefe.Vereinzelte Beobachtungen and Bemerkungen.Exceptionelles Verhalten des Gesichtsfeldes bei Pigmententartung des Netzhaut.Albrecht Graefes Arch[J].Klin.Ophthalmol,1858,4,250.
[5]C.H.Usher.On the inheritance of retinitis pigmentosa,with notes of cases.R.Lond[J].Ophthalmol.Hosp.Rep,1914,19,130.
[6]Williams DS.Usher syndrome:animal models,retinal function of Usher proteins,and prospects for gene therapy[J].Vision Res.2008,48(3):433.
[7]Yang J,Wang L,Song H,et al.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usher syndrome type II[J].Frontiers in Bioscience in press,2012,17(1):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