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小裂绵蚜的发育与繁殖特性
2015-11-22赵雪晴李向永谌爱东李迅东龚声信杨毅娟石安宪
赵雪晴,李向永,谌爱东*,李迅东,龚声信,杨毅娟,石安宪
(1.云南省农科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昆明650205;2.昭通市植保植检站,云南昭通65700)
印度小裂绵蚜Schizoneurella indica Hill Ris Lambers,1973,是国内新纪录种,苹果新害虫(Ghosh,1984;Qiao et al.,2005)。目前,该虫已在云南省昭通和昆明市苹果种植区普遍发生与为害,全省发生面积9610.0 hm2,占种植面积的37.3%。若虫体白色或乳白色,体外被白色绵状物,主要为害苹果须根和新根,集中发生于地下0.5 m范围以内 (赵雪晴,2012)。无翅蚜种群全年均有发生,有翅蚜的发生全年只有1个时期,为11月上旬至12月下旬,但虫量极少,田间较难观察 (赵雪晴,2014)。国内外,目前对印度小裂绵蚜生物学和生态学尚无文献报道。因其生活于到土壤中,研究相对困难,为掌握其生活习性,我们在对其发生、为害和土壤中的种群消长规律等的基础上,对印度小裂绵蚜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开展了系列研究,现把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单盆饲养法
苹果砧木-海棠苗Malus prunifolia(Willd.)作为苹果绵蚜的寄主植物。把海棠苗种植在小花盆上 (直径14.5 cm,高11.5 cm),待海棠苗成活后即可人工接虫进行群体繁殖。
1.2 套盆饲养法
亦用海棠苗作为寄主植物,即把海棠苗种植在1个小花盆上 (直径14.5 cm,高11.5 cm),并在盆底部打1个直径1 cm左右的小圆孔。栽培时使海棠苗主根系的1/3-1/4露出在盆底外,然后在再另1小花盆 (直径11.5 cm,高9.5 cm)中放入2/5或3/5的砂土。再把栽有海棠苗的小花盆套放在装有砂土的小花盆上即可,使上面小花盆上的海棠苗根系与下面小花盆间之间形成1个小空间,有利于接虫与观察。
1.3 接虫方法
采用人工接虫法,即用小狼毫毛笔把从田间采集到的第4龄蚜或成蚜轻接于海棠苗根,再复土。
1.4 发育历期测定
采用“套盆法”,每套盆海棠苗接虫1头成虫后放置于人工气候箱内。设定4个温度:15℃、18℃、20℃和25℃,RH55% -70%,光照12 h。每处理20重复 (盆),逐日观察记录,测定其在不同温度下的世代发育历期。
1.5 温度对繁殖的影响
采用“单盆法”。海棠苗栽于小花盆 (砂壤土为栽培土壤)。接虫后把小花盆分别放置于4个温度中:15℃、18℃、20℃ 和 25℃,RH55% -70%,光照12 h,每处理20次重复,每盆接第Ⅳ龄虫1头。接虫后的第30天,室内调查每小花盆中每株根部上的所有虫量 (头)。
1.6 土壤类型对繁殖的影响
采用“单盆法”。海棠苗栽于小花盆,分别栽培于:鸡粪土、紫砂壤、红壤、粘土、砂壤和白砂壤6种土壤类型中。在室外13-23℃条件下,每处理20次重复,每盆接第Ⅳ龄虫1头。接虫后的第30天,室内计数每株根部上的总虫量 (头),并测量根系数量、根长和株高。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育历期与发生世代
在试验所测定的4个温度梯度:15℃、18℃、20℃和25℃条件下,印度小裂绵蚜世代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上升而逐渐下降,分别为21.47 d、17.06 d、13.82 d和13.38 d。
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曲线估计,印度小裂绵蚜发育历期 (Y)与温度 (X)拟合二次曲线方程:R2=0.986,R=0.993*,拟合度好。得到“二次曲线”方程:Y=81.566-5.894X+0.127X2。
计算其发育起点温度为1.13℃ ±0.5℃,有效积温291.26日度,据此参照气象月平均温度,估计印度小裂绵蚜在昭通市1年发生世代数约14代,世代重叠 (见表1)。
2.2 温度对繁殖的影响
单株单头接虫后第30天测定繁殖量,在所测定的4个温度梯度范围中,以18℃下的单头繁殖量最高,达到57.77头/株,与其它处理差异显著;20℃下次之,为41.72头/株,与其它处理差异显著;25℃下最低,只有4.82头/株,与其它处理差异显著 (见表2)。同时,在所处理中,第1-2龄若虫、第3-4龄若虫和成虫的差异和相关性与总繁殖量基本一致。
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曲线估计,印度小裂绵蚜繁殖量 (Y)与温度 (X)拟合为二次曲线方程:R2=0.986,R=0.94*,拟合度好。得到“二次曲线”方程:
Y= -572.362+63.648X-1.625X2。
表1 印度小裂绵蚜的发育历期与发生世代Table1 Thedevelopmentdurationandthegeneration ofSchizoneurellaindica
2.3 土壤类型对繁殖的影响
在室外条件下13℃ -23℃条件下,单株单头接虫后第30天测定繁殖量,在所测试的6种土壤类型中,以鸡粪土条件下的繁殖量最高,为9.33头/株,与其它土壤类型差异明显;其次分别是紫砂壤、红壤、粘土和砂壤土,繁殖量分别为8.83头/株,6.27头/株,5.0头/株,3.78头/株,4个处理之间无差异;在白砂壤条件下的繁殖量最低,为2.0头/株,与其它处理差异显著 (见表3)。同时,在所处理中,第3-4龄若虫和成虫的量无差异,只有第1-2龄若虫的繁殖量的差异和相关性与总繁殖量一致。
表2 印度小裂绵蚜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繁殖量Table2 ThereproductionofSchizoneurellaindicaatthedifferenttemperaturescondition
表3 印度小裂绵蚜在不同土壤类型条件下的繁殖量Table3 ThereproductionofSchizoneurellaindicainthedifferentsoiltypescondition
3 结论与讨论
作为一种苹果上的新害虫,国内外对印度小裂绵蚜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研究,特别是在研究方法上,还没有见文献报道。我们利用苹果砧木—海棠苗作为寄主植物,采用自行设计的“单盆法”和“套盆法”研究了印度小裂绵蚜的发育历期、繁殖及温度和土壤类型对其种群的影响,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同时单头和群体饲养简便,容易观察和计数,保证了试验数据的科学性。
研究表明,印度小裂绵蚜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上升而逐渐下降,根据所测定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参照气象月平均温度,印度小裂绵蚜在昭通市1年发生世代数约14代。在15℃ -25℃范围,随着温度的上升,印度小裂绵蚜的发育历期逐渐缩短。通过在不同温度下接虫成活率表明,在25℃条件下其成活率最低,只有13.3%,而20℃条件下,印度小裂绵蚜的接虫成活率最高,达到77.3%。印度小裂绵蚜的繁殖量以在18℃下最高,之后随着温度上升,繁殖量逐渐下降,低温和高温并不适宜其繁殖,如在15℃和25℃条件下,其30 d后的繁殖量仅分别为13.82头和4.82头,而在18℃-20℃的繁殖率分别高达41.72头和57.77头,表明印度小裂绵蚜繁殖的最适温度在18℃ -20℃。同时,在所测试的6种土壤类型中,印度小裂绵蚜在鸡粪土条件下的繁殖量最高,30 d后的繁殖量为9.33头,与其他土壤处理差异显著,其他依次为紫砂壤、红壤、粘土、砂壤土和白砂壤。表明印度小裂绵蚜在土壤温度18℃ -20℃、土壤类型为鸡粪土条件下繁殖量为最高,是其种群发生的适宜环境条件。
然而,昆虫的繁殖与寄主植物的营养、环境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印度小裂绵蚜栖息于土壤中,寄生于苹果根部,土壤条件 (土壤类型、养分、温度、湿度和PH等)对苹果根系的均会产生影响,根系的生长又对印度小裂绵蚜的生长与发育会产生影响。因此,土壤因子对印度小裂绵蚜的影响是综合因素的结果。
References)
Ghosh AK.The Fauna of India and the Adjacent Countries,Homoptera Aphidoidea Part 3,Subfamily Pemphiginae[M].India:Zoological Survey of India,1984,72-78.
QiaoGX,Chen AD,Jiang LY,et al.Schizoneurella Hille Ris Lambers(Hemiptera,Pemphigidae),A newly recorded genus from China[J].Acta Zootaxonomica Sinica,2005,30(2):384 - 389.[乔格侠,谌爱东,姜立云,等.中国新纪录属—小裂绵蚜属(同翅目,瘿绵蚜科) [J].动物分类学报,2005,30(2):384 -389]
Zhao XQ,Chen AD,Li XD,et al.Occurrencesituation and damage of a newly apple pest,Schizoneurella indica in Yunnan province,China[J].Plant Protection,2012,38(4):181-184.[赵雪晴,谌爱东,李迅东,等.苹果新害虫-印度小裂绵蚜的发生与为害[J].植物保护,2012,38(4):181-184]
Zhao XQ,Li XY,Chen AD,et al.Vertical distribution in the soil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of Schizoneurella indica in apple orchards of Yunnan,China [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2014,51(1):248-254.[赵雪晴,李向永,谌爱东,等.印度小裂绵蚜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及其种群消长[J].应用昆虫学报,2014,51(1):248-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