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教(外三篇)

2015-11-22聂鑫森

都市 2015年12期
关键词:诗教儿子

聂鑫森

诗教(外三篇)

聂鑫森

“诗教”,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术语,出自《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据孔颖达《礼记正义》的解释,称《诗经》中作品虽对王室政治有讽刺,但并不直接、尖锐地揭露,故是教人以温柔敦厚。他的这种说法,与《诗经》的实际内容并不完全相符,但由于儒家极力提倡、推崇,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影响广泛。

《汉书·方术传》:“夫物之所编,未能无蔽……如今温柔敦厚而不愚,斯深于《诗》者也。”

这就是说:读《诗经》所得到的最大教益,是对人对世界温和宽厚。

孔子还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中国既是“礼仪之邦”,又是“诗礼之乡”。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歌创作是自古以来,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一个领域,历代名诗人、名诗篇层出不穷,前者如屈原、宋玉、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辛弃疾、岳飞、苏东坡……后者如《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星汉灿烂,光照千秋。

诗歌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节奏、韵律的音乐美。故经常读诗的人,会得到诸如修德、立志、尚真、重情、多思、习文等多方面的教益。于是,诗教不仅仅是孔子所称的,《诗经》而教以温柔敦厚,而是广泛地从优秀诗歌中吸取营养,既陶冶性灵,又增进学识。旧时代的读书人家,谓之诗礼之家;以诗书教诲后人,称为诗书传家。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一辑中,不少文字说到诗教的趣事。

“谢太傅(谢安)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谢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谢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谢家是魏晋时的诗礼之家,谢安在下雪天为儿女及侄儿女讲授诗文。忽然雪下大了,他为了训练后学的敏捷思维和丰富联想,便出了一个题目:“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侄儿谢朗说:“可比作撒盐于空中。”侄女说:“不如比作柳絮因风而起。”于是,谢安高兴得哈哈大笑,因为这些比喻都很贴切、形象。从中可看出谢家后人不错的文学素养,乃平日诗教的勤勉所致。

谢家后人因诗教而显露文学上的才华,同时,因诗教也树立了自己的大志向:“谢太傅(谢安)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谢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阶庭耳。’”

“芝兰玉树”,比喻优秀子弟。“阶庭”,堂下阶前的宽阔、明显之地,象征朝廷。谢安问:“你们几个晚辈将怎样走上社会,并使自己出人头地?”谢玄的回答运用了很诗意化的语句:“就像芝兰玉树,将让它生长在阶庭之中。”

诗教不仅存在于家庭的长辈与后人之间,也流行于朋友之间。

“郭景纯(郭璞)诗云:‘林无静树,川无停流。’阮孚云:‘泓峥萧瑟,实不可言。每读此文,辄觉神超形越。”

郭璞诗写道:“林中没有安静的树,河中没有停滞的水。”阮孚说:“诗中体现了泓水山林寂寞凄凉的意境,写得极为朴实。每当读了此诗,便觉精神肉体都超越尘世之外。”

“羊孚作《雪赞》云:‘资清以化,乘气以霏。遇象能鲜,即洁成辉。’桓胤遂以书扇。”

羊孚这四句赞雪的妙语,意思为:“借清凉化为雪,乘风气纷纷飘下,遇见万物越发鲜明,皎洁闪射出光辉。”桓胤赶快把它抄写在扇子上,以便时时诵读。

还有萍水相逢,听到陌生人朗诵诗歌而心气相通,遂为知交的。

袁宏年轻时贫穷,曾被人雇佣去运租米。时为官长的谢尚坐船泛游,这一夜风清月朗,听见江边的商船上有诵读五言诗的声音,极有韵味,而且是他从未读过的诗。他马上打发人去细问,才知是袁宏在朗诵自写的《咏史诗》。于是,他邀请袁宏过来叙谈,表示出赞赏的心意。

丹青大师齐白石,生于农家,先务农尔后为大木匠、细木匠,因遇有学问的乡贤胡沁园、黎松庵诸师友,教以诗、书、画、印,使其刻苦向学成才。他也以诗教启迪子孙,《戏题斋壁,示子如、移孙》一诗写道:“窗纸三年暗似漆,门前深雪不曾知。扫除一室空无物,只许儿孙听读诗。”

父与子

中国的“人伦”有五个系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到了宋代,则把“君臣有义”放在了首位,称为:“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父子一伦,讲的是父(也包括母)对子女不但要施以养育之恩,还必须严格地进行督教,使其成为有用的人;而子女则应该侍亲有孝,决不能忤逆不顺。

约定俗成的说法,是“严父慈母。”在孩子的心目中,父亲的形象总是端肃、严厉、不苟言笑的,令他们充满敬畏。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见了父亲就胆战心惊,因他无意于读书、入仕,只是热衷于和女孩子厮混,呵斥和责打成了父亲教子的方法。

但在魏晋时代,父子关系在人性普遍张扬的社会背景下,显示出一种别有的亲善与和谐,正如俗语中所称赞的“多年父子成兄弟”。

《世说新语·赏誉第八》:“林下诸贤,各有俊才子。”竹林七贤,皆有才华杰出的儿子:阮籍之子阮浑,气量宏达旷远;嵇康之子嵇绍,清明广远,文雅正直;山涛之子山简,通达高洁;阮咸之子阮瞻,谦虚而有大志,阮瞻的弟弟阮孚则爽朗而不问世务;向秀之子向纯、向悌,皆善良有名望;王戎之子王万子,具有成大器的风骨;唯有刘伶之子默默无闻。

这些做父亲的,不但对孩子要求严,还有非常慈爱的一面。

“郗嘉宾(郗超)丧,左右白郗公(郗愔)郎丧,既闻,不悲,因语左右:‘殡时可道。’公往临殡,一恸几绝。”?(《世说新语·伤逝第十七》)儿子死了,郗愔闻讯而克制自己的悲痛,但他去参加葬礼,痛哭时几次都昏死过去。

除了教导孩子做人、读书之外,他们还具童心,和孩子一起娱乐。“王长豫(王悦)幼便和令(又听话又聪明),丞相(王导)爱恣甚笃。每共围棋,丞相欲举行,长豫按指不听。丞相笑曰:‘讵得尔?相与似有瓜葛。’”(《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

父子俩下围棋,王导要动棋子了,儿子按住他手指不让动,大概这是一着很厉害的棋吧。父亲笑着说:“这怎么行?好像我们之间有什么瓜葛似的。”

还有一则,写祖、父、孙三代的亲昵:“张苍梧(张镇)是张凭之祖,尝语凭父曰:‘我不如汝。’凭父未解所以。苍梧曰:‘汝有佳儿。’凭时年数岁,敛手曰:‘阿翁,讵宜以子戏父?’”

张凭的祖父,对张凭的父亲说“我不如你”,因为“你有张凭这样的好儿子。”只有几岁的张凭收拢双手,说:“爷爷,怎么能拿你的儿子来打趣我的父亲?”

父子关系的良好,还表现在可以倾心交谈,平等地讨论问题。

清谈名家刘惔,到王蒙处切磋玄学。十三岁的王修,倚在坐榻边聆听。刘惔走后,王修问父亲:“刘惔的清谈比您怎样?”王蒙说:“音调优美,辞语清丽,他不如我。出语直捣要害,他胜过我。”

父亲对孩子优点的发现和赞扬,往往会让孩子增加自信,更加努力前行。

“王平子(王澄)与人书,称其儿:风气日上,足散人怀。”(《世说新语·识鉴第七》)父亲夸奖儿子神情、气概日见进步,足以令人快慰。

“大将军(王敦)语右军(王羲之):‘汝是我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阮裕)。”

但对于别人夸奖自己的孩子,父亲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既看到孩子的长处,也看到孩子的短处。冀州刺史杨淮就是这样的父亲。他有两个儿子:杨乔、杨髦,他们年少时即有了很好的名声。杨淮的好友裴頠、乐广,对这两个孩子赞扬备至,杨淮却能清楚地看出儿子们的优点和缺陷,如同他熟悉老友裴頠、乐广的长处和短处。“淮笑曰:‘我二儿之优劣,乃裴、乐之优劣。’”(《世说新语·品藻第九》)

母爱与母教

“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谢安):‘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世说新语·德行第一》)谢安的夫人既育儿亦教儿,她问丈夫怎么不见你教儿?谢安搪塞说:“我常常在教导儿子。”

一般来说,一个家庭中,丈夫主外忙于公事,妻子主内操持家务。因而子女与母亲厮守的时间多,感受母爱和教诲来得更为博大和真切。唐人孟郊的《游子吟》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爱充盈在她对儿女日常生活起居的照顾中,琐碎、细致、真实、自然,无微不至,丝丝入扣。母教,体现在她朴质、感人的言行中,没有什么深奥的大道理,现身说法,让子女感同身受,受益匪浅。

试看《世说新语·贤媛第十九》中的典型事例:

“陶公(陶侃)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以陶器盛经加工制作的鱼食品)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回信)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陶母对于儿子以公物私用,不但原物退回,还写信严词教训,令人钦佩。

“陈婴者,东阳人,少修德行,著称乡党。秦末大乱,东阳人欲奉婴为主。母曰:‘不可。自我为汝家妇,少(年轻时)见贫贱,一旦富贵,不祥。不如以兵属人。事成,少受其利;不成,祸有所归。’”陈母是位有远见卓识的人,知道乱世拥兵自重的危害,不贪图突然而至的富贵,崇尚安贫乐道。她劝儿子交出兵权,以保护自己和家庭。《史记》称,陈婴交兵权给项梁,于是项梁极为尊重他。

也有儿子不听母亲忠告的,导致结局悲惨,追悔莫及。“王经少贫苦,仕至二千石,母语之曰:‘汝本寒家子,仕至二千石,此可以止乎?’经不能用(采纳),为尚书,不忠于晋,被收(捕)。涕泣辞母曰:‘不从母敕,以至今日。’母都无戚容,语之曰:‘为子则孝,为臣则忠。有孝有忠,何负吾邪?’”

出身贫寒的王经,做到了年薪“二千石”的官,母亲劝其急流勇退,不听,继续在仕途精进。后为尚书,忠于魏而疏离于晋,以致被捕处死,并株连母亲也命丧黄泉。王经临死前,悔恨不听母言。这时候的王母,却有更高的认识,并以此来安慰儿子:“作为儿子则孝,作为臣子则忠。你有孝有忠,有什么对不起我的呢?”

还有一则,说到曹操死后,他的儿子魏文帝曹丕,将侍候其父的美人都招来侍候自己。后来曹丕病重,太后(卞后)来看望儿子,见他身边的美人都是原先侍候曹操的人,于是也不上前探看曹丕了,“叹曰:‘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意思是:你这禽兽不如的东西,也该死了。到曹丕死了,太后也没有亲临。

曹丕享用其父享用过的美人,这是一种极不道德的乱伦行为,太后深以为耻为恨,即便是自己的儿子,也绝不姑息。

报孝有善

中国的传统道德仪范,认为“百善孝为先”。凡对父母及长辈孝顺者,即会忠于国、慈于亲、信于友、勤于事,故而有孝,总是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点赞和回报。清代朱锡绶《幽梦续影》中,有一则语录云:“求忠臣必于孝子,余为下一转语云:求孝子必于情人”,所谓“情人”,所此处解释为情感丰富的人。

“祖光禄少孤贫,性至孝,常自为母炊灶作食。王平北(平北将军王乂)闻其佳名,以两婢饷之,因取为中郎。”(《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祖光禄是个孝子,时常下厨为母亲做饭。王乂听到人们的夸奖,就送给祖光禄两个婢女,同时任命其为中郎。

此辑中,还有两则写到孝有善报的事例。

“吴道助、附子兄弟居在丹阳郡,后遭母童夫人艰。朝夕哭临。及思(周忌)至,宾客吊省,号踊哀绝,路人为之落泪。韩康伯时为丹阳尹,母殷在郡,每闻二吴之哭,辄为凄恻,语康伯曰:‘汝若为选官,当好料理此人。’康伯亦甚相知。韩后果为吏部尚书,大吴不免哀制,小吴遂大贵达。”

吴道助、吴附子兄弟,因丧母而朝夕痛哭,感动了路人,也感动了韩康伯的母亲殷夫人,便吩咐儿子,将来你作了选官,这种人是应该提拔的。后来韩康伯当了吏部尚书,因吴道助丧母悲哀过度亡故,他便全力提拔重用吴附子。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太守袁松)即日便征。遗以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旧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子之报也。”

陈遗之母喜欢吃锅巴饭,他在任郡主簿时,常带一个口袋,收集锅巴饭,回家时带给母亲。当孙恩领兵窜入吴郡地区,太守袁松当天就率军去征讨。陈遗已收集了好几斗锅巴饭,来不及送回家,便随身带着出征。两军战于沪渎城,官军溃败,逃入深山水泽之中,多饥饿而死。陈遗因有锅巴饭,得以存活下来,世人认为这是他的孝心得到的报偿。

《世说新语·术解第二十》:“殷中军(殷浩)妙解经脉,中年都废。有常所给使,忽叩头流血。浩问其故,云:‘有死事。终不可说。’诘问良久,乃云:‘小人母垂百岁,抱疾来久,若蒙官一脉,便有活理。乞就屠戮无恨。’浩感其至性,遂令舁(抬)来,为诊脉处方。始服一剂汤,便愈。于是悉焚经方。”

殷浩是个有身份的官员,虽精通中医,中年后再不为人看病把脉。但一个经常伺候他的下人,为了高龄的母亲患病,向他磕头流血哀求,哪怕过后把他杀了也不后悔。殷浩为他的孝心感动,不顾及自己的地位为其母“诊脉处方”,令这位老人恢复健康。但这是殷浩的破例,此后便将所有的医书、丹方全部焚烧一尽。

魏晋时倡导“以孝治天下”,孝顺成为一个最好的理由,可以得到人们的理解。

李密不愿在晋朝为官,辞谢晋武帝司马炎的多次征召,最动人的理由是父母早故,祖母年事已高,他必须朝夕侍奉,因为他“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只能由他一人来尽孝。“伏维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皇帝也就不再追究他的抗旨不遵,允其厮守在祖母身边。直到祖母逝后,李密才出任内温县令。

(责任编辑高璟)

猜你喜欢

诗教儿子
打儿子
崇德镇“蒲公英农民诗社”诗教工作纪实
养儿子,一定要“拼妈”
杨叔子当代诗教理论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抓住历史机遇,锐意奋发进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开创新时代中华诗教工作的美好未来——在全国诗教工作(镇江)会议上的主题报告
全国诗教工作会议在江苏镇江隆重召开
诗教为何与何为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温柔敦厚”与中国诗学
——《温柔敦厚与中国诗学》前言(附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