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消逝村庄的一首挽歌
2015-11-22高璟
高璟
写给消逝村庄的一首挽歌
高璟
中篇小说《蔫蔫》是我市青年作家苏美娟的最新力作。这篇小说以如歌的笔调记录了一个乡村“零余人”短暂的一生。“蔫蔫”的得名源于她来路不明的疯母亲,他出生后不久,疯母亲便不知所终,天生弱智的蔫蔫于是开始了他在村庄中的自由生长。这个温暖平静村庄给了他最原始而质朴的关照,即使后来他的父亲因意外离世,他也依旧在这个村庄的庇佑下得以生存。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凋萎便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人们纷纷走出大山,走出祖辈栖居的家园,去追求新的生活,但走出大山后的乡民们很快便消散在茫茫人海中,原有的亲如一家的乡邻关系便随之消失于无形之中了,这种变化自然给蔫蔫这样的人带来巨大的影响,他比失群的孤雁还要艰难。随着一场冬雪的降临,村庄里最后一个善良的乡邻“小苗娘”也被女儿接往城里居住,蔫蔫直接失去了食物供给,而他显然没有意识到这种危机的严重性,很快,在那场如期而至的大雪中,蔫蔫为了救出小苗娘舍不得的几只羊,被压死在了早已残旧不堪的窑洞中。
作者笔下这个理想化了的村庄,让我联想到了知名女作家鲁敏在她早期的“东坝”系列中营造的那个江南小村落,两位作家笔下的乡村都有着同样的温度与善意。可以说这种“理想化”的叙述充满了作者对中国农耕社会传统伦理的赞美与缅怀,这种叙述情绪在许多擅写乡土题材的作家笔下都有过深刻的表现。可能是基于祖先的遗传基因密码,人们总是愿意不厌其烦地反复歌颂它,怀念它,这种围绕农耕文明产生的乡土情结,还依旧深深扎根在我们的血脉中需要抒发。而本文作者长期生活在我市偏远的娄烦,到现在这里依旧保留着许多北方山区的特征,特定的环境为作者捕捉灵感,调动情绪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于是在作者一唱三叹,婉转悠扬,而又气势昂扬的叙述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北方山乡昔日的安宁与喧嚣,以及今天的沉寂与荒凉。作者精心选择了八月十五村人们集体起炉打月饼这一意象,来集中展现昔日的节日欢庆气氛,蔫蔫就在这一次次庄稼熟、月饼香的味道中沉醉着,全然不知还会有田地无人耕作、月饼炉不再点燃的一天,只这一点变化便足以深刻地反映一个村庄的衰败。
村庄的衰败也许不能一味地认为是坏事,因为毕竟走出大山的人们眼界更宽,生活质量更高一些,但作为独特个体的蔫蔫却在意料之中被忽视了。他陪伴着这个村庄在雪夜中走向死亡,成为一段历史的见证者。这种悲剧化的结尾并没有令人有过多的哀伤,反而由于作者的诗意描绘,将读者的情绪引领至一个更高的境界。这种浪漫现实主义的书写在这篇小说中显得那样贴切自然。
苏美娟作为一个青年作家,能写出这样一篇深沉温暖,大气磅礴,打动人心的小说,令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