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MRI分析
2015-11-21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佛山528248
1.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放射科 (广东 佛山 528248)
2.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 (广东 广州 510120)
蓝燚锋1 卢烈静2 高 明2 梁碧玲2 马云彪1
鼻咽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初诊时85%以上的鼻咽癌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1],是影响分期、治疗及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2-3]。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是目前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首选检查之一。本文根据2008年中国鼻咽癌临床分期工作委员会[4](简称08分期)公布的颈部淋巴结分区标准及MRI颈部转移淋巴结诊断标准,结合不同的鼻咽癌病理类型,归纳分析了148例鼻咽癌患者的MRI资料,探讨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基本规律,为影像学分析诊断鼻咽癌的淋巴结转移及临床放化疗提供一定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148例经病理证实的首诊鼻咽癌患者,其中男性112例,女性36例,男女比例3.1/1,中位年龄44.5岁(21~78)岁。病理类型:非角化型鳞状细胞癌137例,角化型鳞状细胞癌10例,基底细胞型鳞状细胞癌1例。所有病例均作鼻咽部和颈部MRI扫描。
1.2 MRI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采用利浦公司Gyroscan Intera1.5T、3.0T超导磁共振系统,使用头颈联合线圈,扫描范围从前颅窝下缘至胸锁关节水平,包括鼻咽部、上、中、下颈部淋巴引流区,均作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SET1WI、T2WI和T1WI压脂增强扫描及颈部DWI成像,层厚3.5mm,层距0.5mm、2mm。对比剂为钆喷酸葡胺(Gd-DTPA),总剂量为15ml或20ml。获得图像由两位影像科医师共同分析完成。
1.3 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分区标准 采用2008年中国鼻咽癌临床分期工作委员会[4]公布的颈部淋巴结诊断、分区标准。
MRI颈部转移淋巴结诊断标准:①最大横断面上淋巴结最小径≥10mm。②中央坏死,或环形强化。③同一高危区域≥3个淋巴结,其中一个最大横断面的最小径≥8mm(高危区定义:N0者,II区;N+者,转移淋巴结所在区的下一区)。④淋巴结包膜外侵犯(征象包括淋巴结边缘不规则强化,周围脂肪间隙部分或全部消失,淋巴结相互融合)。⑤咽后淋巴结:最小径≥5mm。颈部淋巴结分区采用08分期中的影像学颈部淋巴结分区标准。
2 结 果
2.1 转移淋巴结的分区分布情况 148例患者中,143例527组淋巴结转移。咽后124例共208组(38.3%),Ⅱb区60例105组(19.9%),Ⅱa区58例94组(17.8%),Ⅲ区52例62组(11.7%)、Ⅴa区11例11组(2.1%)、Ⅳ区22例25组(4.7%)、Vb区13例14组(2.7%)。转移淋巴结分布见表1。腮腺淋巴结转移7例8组(1.3%),经针吸细胞学检查证实均为低分化非角化型鳞状细胞癌。
表1 148例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分区分布 n(%)
表2 病灶位置(侧壁与顶后壁)与淋巴结转移的首站比较
2.2 局部早期发生位置(局部侧壁或顶后壁)淋巴结转移的首站(前哨淋巴结)间的比较 原发灶局限顶后壁9例中,首站咽后淋巴结转移9例(100%);局限于侧壁18例中,首站咽后淋巴结转移6例(33.3%),II区转移14例(77.8%)。病灶位置(局部侧壁与顶后壁)与淋巴结转移的首站(前哨淋巴结)之间比较(详见表2)。
2.3 同时累及侧壁及顶后壁的广泛病灶112例,发生咽后淋巴结转移者104例(92.9%),病变局限于顶后壁9例,发生咽后淋巴结转移9例(100%),病变局限于一侧壁者18例,发生咽后淋巴结转移6例(33.3%)。累及顶后壁病灶咽后淋巴结转移率为93.4%(113/121),明显高于单纯侧壁病灶。
2.4 对侧转移及跳跃性淋巴结转移情况 原发病灶局限于左侧壁者12例,仅右侧壁者6例,单侧病灶双侧或对侧转移7例(38.9%)。III区、V区各见一单发淋巴结转移,其上方II区未见明确肿大淋巴结者2例,跳跃性淋巴结转移率1.4%(2/143)。
3 讨 论
鼻咽部淋巴管网丰富,鼻咽癌很容易早期出现淋巴结转移。本组资料显示咽后83.8%(124/148)和Ⅱ区78.4%(116/148)淋巴结转移最为常见,咽后、II区是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首站。从上至下(或后)依次为Ⅲ区、Ⅴ区、Ⅳ区,转移率呈下降趋势,而Ⅰb区转移率仅为5.4%(8/148),未出现Ⅰa转移的病例。累及顶后壁病灶121例中,咽后淋巴结转移113例(93.4%),19例(12.8%)为无咽后淋巴结转。可见,咽后部淋巴结转移以顶后壁病灶发生率较高,单纯侧壁病灶的咽后淋巴结转移率相对较低;18例单侧病灶发生7例(38.96%)对侧颈部淋巴结转移。上述这些转移规律与鼻咽淋巴引流及咽淋巴环存在有关。从鼻咽顶后部穿出的淋巴管注入咽后淋巴结,经乳突尖、颈内静脉二腹肌淋巴结,汇入颈内静脉淋巴结上群;从鼻咽部侧壁穿出的淋巴管注入颅底颈静脉孔下缘的淋巴结,向下注入二腹肌淋巴结或颈内静脉淋巴结上群。再沿颈内静脉下行。另外,咽粘膜下淋巴组织丰富,较大的淋巴组织团块呈环状排列,称为咽淋巴(Waldeyer淋巴环)。内环由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舌扁桃体、咽侧索、咽后壁淋巴滤泡组成;外环由咽后淋巴结、下颌角淋巴结、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等组成;内环淋巴结引流向外环淋巴结,内外环间互相交通。本组Ⅱ区淋巴结包括Ⅱa区17.8%(94/527)和Ⅱb区19.9%(105/527),因为颈内静脉淋巴结上群与副神经链淋巴结于颈内静脉后方汇合[5],所以IIb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IIa区略高。上述结果与文献报道相符合[6-8]。腮腺、枕部、耳前淋巴结转移相对少见,本组资料7例腮腺区淋巴结转移,其同侧普遍存在IIa、IIb、III区较大的淋巴结转移,或融合成团,或巨大,部分直径达5cm以上,认为是由于淋巴管堵塞肿瘤细胞随淋巴液逆流所致。
国内文献报道[8-9]跳跃性转移率为1.6%~2.3%,认为鼻咽癌很少发生跳跃性转移。本组资料跳跃性转移为1.4%,亦支持此结论。此外鼻咽癌原发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率间没有明显相关性。本组资料中有9例鼻咽形态、信号未见异常或仅出现粘膜稍增厚,但出现咽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病理证实为8例非角化型鳞状细胞癌、1例角化型鳞状细胞癌。但广泛病灶晚期患者的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高于早期患者[9],本组资料显示广泛病灶晚期患者肿瘤侵犯范围较广,认为肿瘤已累及顶后壁有关。
对于是否为转移性淋巴结,目前存在的标准尚难完全界定,本组读片分析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对于高危病区,如II区,或出现明显肿大淋巴结的下一区淋巴结,其大小未完全达到现行诊断标准,形态边缘正常,但连续几个淋巴结呈串珠状改变,且周围脂肪间隙呈索条状改变,此类病例所占比例不低,应怀疑转移淋巴结。2.咽后淋巴结目前转移的标准是最小径≥5mm,随着3.0T以上MRI及软件的不断更新使用,其软组织分辨率及信噪比的提高,本组读片过程中亦出现较多最小径3mm~4mm间的淋巴结。对于上述两点,是否以淋巴结大小为诊断的主要标准,值得注意。目前临床对于颈部、咽后部淋巴结活检较少,主要靠影像检查,笔者认为结合MRI-DWI或PET-CT检查,可提高诊断符合率,应尽早补充上述两项的诊断标准。3.本组显示Vb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Va区,与以往文献比较存在差异,怀疑Vb区与III区、IV区存在淋巴管吻合支有关,有待进一步证实。4.根据笔者观察统计,在多数明显肿大淋巴结的下一区,比例较高10/148(6.7%)的出现成串的小淋巴结(但未达纳入的标准),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被认为是颈部淋巴结进入胸导管的最后一站,进而出现全身转移可能。本组2例全身转移的锁骨上区均出现明显肿大淋巴结。当出现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时,放射科医生应提醒临床密切注意全身转移可能。
综上所述,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率高,淋巴结转移首站与早期局限性病灶发生或肿瘤侵犯位置有关,以咽后淋巴结、颈上深组(II区)淋巴结最多见,原发或累及顶后壁病灶比单纯侧壁病灶的咽后部淋巴结转移率高,局限于鼻咽部一侧病灶可出现双侧或对侧颈淋巴结转移,转移路径与解剖上鼻咽部的淋巴回流路径一致,跳跃性转移率低。MRI在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检查中诊断价值高,应作为鼻咽癌放疗前的常规检查。
[1]Tang L,Mao Y,Liu L,et al.The volume to be irradiated during selective neck irradiation i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nalysis of the spread patterns in lymph nodes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ancer,2009,115680-688.
[2]高云生,胡超苏,应红梅,等.1837例鼻咽癌疗效的回顾性分析.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8,17:335.
[3]潘建基,张瑜,林少俊,等.1706例鼻咽癌放疗远期疗效分析.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8,l7:247.
[4]中国鼻咽癌临床工作委员会.鼻咽癌,92分期修订工作报告.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9,1:3.
[5]King AD,Ahuja AT,Leung SF,et al.Neck node metastases from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MR imaging of patterns of disease.Head Neck,2000,22:275.
[6]孙颖,马骏,卢泰祥,等.512例鼻咽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癌症,2004,23:1523.
[7]王孝深,胡超苏,吴永如,等.218例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分析.癌症,2004,23:1056.
[8]丁忠祥,梁碧玲,沈君,等.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6,15:371.
[9]唐玲珑,刘立志,马骏,等.咽后淋巴结转移在鼻咽癌分期中的意义.癌症,2006,2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