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乳腺癌1例
2015-11-21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胸外科广东广州510260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胸外科 (广东 广州 510260)
甘 稳 梁建辉
患者资料
男,47岁,因“发现右前胸部肿物5天”于2011年4月17日入院。专科查体:右前胸壁第三肋与胸骨交界处可摸及一个圆形凸起肿物,大小约1.5cm×1.5cm,表面无红肿,质硬,活动度好,无明显压痛。入院诊断“右胸壁肿物性质待查”,于2011年4月11日行“右胸壁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右胸壁肿物)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I级。进一步行PET-CT检查结果提示:1.右乳内侧皮肤及皮下糖代谢增高,考虑术后改变;2.双侧腋窝多发小淋巴结,糖代谢无增高;3.左侧耻骨骨密度增高,转移可能;4.左髂前下棘骨折;5.左侧膝关节少量积液,糖代谢增高,考虑炎性改变。2011年4月20日行“右乳癌改良根治术(保留胸大小肌 Auchincloss)”,术后病理报告:右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I级,右乳腺底部筋膜组织未见癌浸润;右乳头皮肤未见癌;瘤床深筋膜未见癌,右腋窝下淋巴结未见转移癌(0/10);胸肌间淋巴结镜下为脂肪,未见癌浸润。按TC方案(紫杉醇+环磷酰胺)给予术后化疗4次,术后随访1年无复发。
讨 论
男性乳腺癌是少见的恶性肿瘤,占男性全部癌肿的0.2%,占乳腺癌的1%左右[1],最近20年男性乳腺癌的发病率有所增加[2]。发现时临床分期较晚,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较差。对于男性乳腺癌的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本病发病可能与内分泌异常、男性乳房发育症、Klinefeher综合征、放射线损伤、肝硬化等有关。男性乳腺癌发病高峰年龄为52~66岁。 男性乳腺癌首发症状是乳晕下方的无痛性肿块,单侧多见,且左侧稍多于右侧,肿块边界常常不清晰,质地较硬,患者胸部皮肤或胸肌有粘连现象。20%的男性乳腺癌患者有乳头内陷、结痂和回缩现象,有些患者可出现乳头溢液。很多初诊的男性乳腺癌患者都可以检测到腋下淋巴结的存在。
图1 切除的右胸壁肿物。图2、3 病理诊断石蜡:男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I级 ER(>90%),PR(约85%),C-erbB-2(++),P53(散在+),E-Cadherin(+++),CEA(少数小灶),GCDFP-15(片灶),CK19(+++),Ki-67(约30%+)。
乳房X线是诊断男性乳腺癌的有效方法之一。X线片主要表现为不规则肿块阴影,多远离乳头呈偏心位,边缘不规则呈毛刺状伸展,密度不均,肿块内或外部多有数量不等、分布不均的微细钙化点;B超下浸润性乳腺癌的典型临床表现是实性包块。需进一步的活检证实病理性质。
男性乳腺组织少,肿瘤易侵犯胸大肌,易向腋窝淋巴结及内乳淋巴结转移。对于未侵犯胸肌的患者应首选改良根治术。有报道认为,经典根治术损伤大,并发证多,资料显示[3]改良根治术和根治术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72.7%、75.9%,两者无显著差异,故对于未侵犯胸大肌的患者首选改良根治术,术后辅以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中医治疗等。对于侵犯胸肌的患者手术方式以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为主。因为位于乳晕区的肿瘤极易转移至内乳区及腋窝淋巴结。腋窝淋巴结转移状况、肿瘤大小对男性乳腺癌的预后有显著影响。此外,其预后还与肿瘤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生长部位、病程、治疗方式、病人状况(年龄、身体状况、心理素质等)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1]于志强,罗明华,韦伟,等.男性乳腺癌临床分析[J].罕少疾病杂志,2006,13(5):20.
[2]雷小芹,张美菊,苏捷,等.男性双侧乳腺癌1例报告[J].罕少疾病杂志,2008,15(1):62.
[3]陈国际,邵永孚,余宏迢,等.男性乳腺癌的治疗和预后分析[J].实用肿瘤杂志,1999,14(2):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