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层螺旋CT诊断肝脏外生型局灶性结节增生1例
2015-11-21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放射科广东广州510000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放射科 (广东 广州 510000)
黄德干
病史资料 患者,女,32岁,因反复右上腹不适2个月余入院。无发热或黄疸。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甲胎蛋白(AFP)<20ug/l。查体: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腹部平软。检查所见:CT平扫肝左叶外侧段见一类椭圆形等密度肿块影,突向肝轮廓之外,大小约6cm×5cm×4cm,轮廓欠光整,呈分叶征,大部分边界较清晰,其内后缘与胃底部前壁局部分界不清,病灶中心见小条状低密度影。CT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明显较均匀强化,密度明显高于正常肝脏且接近同层主动脉密度,其特点是从病灶中心开始强化并向周边呈“开花”状、“涌泉”样推进,病变中心疤痕组织未见强化;门脉期病灶呈稍高密度影,强化程度有所下降,其疤痕组织呈等密度,病灶周围见增粗静脉引流血管影;延迟扫描病灶呈等密度,疤痕组织轻度强化,呈稍高密度影。CT诊断:考虑肝左叶局灶性结节增生。
手术所见:肝左叶外侧段外下缘见6.5cm×5.5 cm×4.3cm包块,切面见一结节,直径约5cm,切面灰黄,质中,包膜完整,未见出血坏死,其后缘局部包膜与胃壁轻度粘膜。镜检见纤维间隔将肝细胞分隔成结节状,可见小胆管增生。病例诊断:(肝左叶)肝细胞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讨 论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dar hyperplasia,FNH)属于肝细胞良性再生结节,并非真正肿瘤,是肿瘤样病变[1]。FNH多见于中年女性,与口服避孕药无明确关系。临床多无症状,20%出现腹痛,严重者可有门脉高压及破裂出血。FNH发展很慢,且具有自限性,甚至可以自行消退,不发生癌变,也不发生出血,临床上一般认为该病不需要治疗,因此,熟悉FNH的影像学特征并做出正确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有创检查或手术。
病理改变:FNH的实质部分由正常肝细胞,Kupffer细胞,血管和胆管等组成,但正常排列的肝小叶结构消失。组织学检查见肝细胞形态正常,并围绕富于胆管和血管的纤维结缔组织间隔生长,间隔内有单核细胞浸润和Kupffer细胞,失去正常肝小叶结构,胆管往往失去正常形态[3]。其最大病理特点为:以星状纤维疤痕组织为核心,辐射状分布的纤维组织分隔,形成多房状结构,纤维分隔内同样含血管腔和增生的胆管[4]。
CT表现:CT平扫FNH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在较严重的脂肪肝背景下也可呈现相对略高密度;由于病灶常位于肝包膜下,可造成肝脏局限性轮廓改变,即使在没有密度差异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这种轮廓改变发现病灶。增强扫描动脉期绝大多数FNH都有较明显的强化,增强CT值常可达40~100HU,除中央瘢痕外,肿块的实性部分强化较均匀,边缘清楚,由于没有包膜,病灶呈现分叶状且边界略显毛糙。门脉期及平衡期,动脉期强化的实性部分通常呈现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少数呈现略低密度,病灶边界变得不清楚。约有50%的FNH在CT上可显示中央瘢痕,平扫时中央瘢痕通常不能显示,如果能显示,则其密度略低于病灶的其他部分;动脉期瘢痕常无强化,门脉期或平衡期中央瘢痕常出现延时强化,密度略高于或等于病灶其他部分。部分FNH中央瘢痕或病灶周围可见迂曲增粗的畸形血管,对FNH诊断也有一定帮助。FNH病灶内一般没有钙化。
FNH与其它肿瘤的鉴别诊断:①HCC:HCC的强化方式多为“速升速降”型,且多有假包膜,在增强晚期可见到包膜强化,FNH无包膜,在动态增强早期两者都可有强化表现,但HCC中心坏死/脂肪变性多见,强化不均匀,而FNH除中心瘢痕以外强化较均匀,而且可见到“中心开花”,即从中心向周围强化[1]。②肝血管瘤:肝血管瘤一般从病灶边缘开始呈结节状或斑块状强化,然后逐渐向中央填充,而FNH强化从病灶中心开始向周边呈“涌泉”样、“开花”样推进。③肝腺瘤:平扫呈等或略低密度,边缘光滑,周围可见“透明环”影,动脉期呈较明显均匀强化,门脉期下降与正常肝组织呈等密度,门脉期或平衡期包膜常可出现延时强化[3]。
[1]李靖翊,刘建滨,史凤霞,等.256排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肝细胞型肝癌与局灶性结节增生的鉴别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4,(2):63-65.
[2]郭琪.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误诊分析(附4例报告)[J].罕少疾病杂志,2011,18 (1):19-21.
[3]杨秋霞,张嵘 ,吴静,等.肝细胞腺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11(1):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