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友克洋其人其作

2015-11-20

电影新作 2015年6期
关键词:蒸汽动画片动画

张 勇 赫 聪

大友克洋其人其作

张勇赫聪

《魔幻大战》(Harmagedon)是大友克洋的开山之作,在该片中首次担任人物设计一职,从此与动画片结下了不解之缘。AKIRA动画片在美国市场的大获成功标志着大友克洋正式投身于动画界,告别漫画领域。沉寂了16年的大友克洋再次创造日本动画纪录——其执导的《蒸汽男孩》(2004年)耗资24亿日元,成为日本有史以来最昂贵的动画片。

大友克洋阿基拉《大炮街》《蒸汽男孩》

在日本动画界与宫崎骏并驾齐驱的导演屈指可数,大友克洋可以说就是其中一位。大友克洋与宫崎骏一样,是一位使命感极强并具有责任感的导演。即使二人作品风格截然不同,但二人同样将对现实的不满,表现在自己的作品当中。

一、阿基拉的成功

《阿基拉》于1982年11月6日在《YOUNGER漫画》上开始连载。此后8年狂热的连载不仅使他成为日本漫画迷们的超级偶像,也使日本漫画被西方世界所认同,该漫画于1988年由其亲自执导改编成剧场动画,大友克洋亦借此成为国际知名的动画制作人。AKIRA是自宇宙诞生之日起便存在的绝对的、强大的力量,这个强大到人类难以想象的力量曾以名叫AKIRA的小男孩形象存在于地球,但是经过第三次世界大战,由于人类无法彻底了解与控制它的巨大力量而被封存起来。AKIRA动画片在美国市场的大获成功标志着大友克洋正式投身于动画界,告别漫画领域。凭借《阿基拉》的杰出表现,法国政府授予他“艺术文化勋章Maurice Chevalier”。动画《阿基拉》开创了很多项日本动画先河与记录:其一,总作画数为15万张,成本高达10亿日元;其二,更以6国语言在世界各地公映,仅在美国的收益就达到100万美元;其三,影片使用前期录音模式制作,即动画师根据配音演员录制好的嘴形制作动画,未公映已引起话题。

“面对科学所创造的巨大力量,人类是否能克制自己的贪欲?”是许多艺术家所共同关注的焦点,这一观念同样也是大友克洋作品中永恒不变的主题。在影片中那群宗教人士示威游行时所高呼的口号已经把这一主题阐述的非常清楚了“你们号召科学,却扭曲真理;号称前进,却重复浪费;号称文明,却荒废人心。现在是赎罪的时刻了”。因此,《阿基拉》中的主角金田虽然是破坏秩序的不良少年,这是他有意而为之,比起在无意识中破坏规则的人要好得多了。并且他有责任感、爱憎分明。这比起那些为了私欲而不惜毁灭地球、如行尸走肉般活着的人要强多了。作品主旨深刻、发人深省、耐人寻味,让作品的影响力遍及欧美。

二、大炮街的震撼

《记忆三部曲》(1995年)是继《阿基拉》后大友克洋和两位新晋动画导演森本晃司、冈村天斋集体创作的一部3个单元动画短片集。其中《大炮街》由大友克洋本人亲自执导。1997年,由大友克洋参与的《PERFECTBLUE》动画片发布,在柏林动画展与众多著名动画展中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其中平常性与异常性的对比,虚构与现实的交替的幻觉感,可以说是本作品的真正价值,可谓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这部22分钟的动画影片《大炮街》,只有21个镜头(含片头片尾),一分钟的动画片需要绘制1440张主体人物画稿和无数张场景画稿。于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长镜头动画片”诞生了。在此片中,大友克洋把追求场景的流畅转换与空间的纵深感发挥到极致,于是一个镜头中经常会出现内外景的变化、摄影机跟随主体长时间纵深运动、摄影机围绕主体360度旋转等传统动画很难表现的内容被大友克洋表现得酣畅淋漓,当然还有为影片特别制作的动画台长达十几米,这在世界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动画背景延绵数米,大友克洋和工作人员在上面做好了精确到1/24秒的标记,并反复研究、演习,以便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摄影机位置都准确无误。但是再详细周密的预演也无法彻底解决空间问题,于是大友克洋大胆使用了CG技术。这种2D人物在3D背景上运动的手法使《大炮街》在表现背景纵深感方面大大超越了以往的日本动画。当然,大友克洋精心设计的场面调度与摄影机运动以及巧妙的前景遮挡等手段功不可没。更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结尾时的字幕配乐,这是大友克洋很少使用的电子琴舞曲,这段持续6秒钟的音乐节奏感非常强,很难想象这是出自一位动画导演之手。对此,大友克洋这样解释道:“这部电影所描述的不是现实世界的故事。而我对全片的要求就是‘紧凑’二字。因此在结尾字幕配乐使用电子舞曲,我特意选用了6分钟长的音乐并加长片尾字幕时间,就是为了叫观众能够跳着舞离开电影院,同时好好回味一下刚才影片中所讲述的故事。”

三、蒸汽男孩的辉煌

沉寂了16年的大友克洋再次创造日本动画纪录——其执导的《蒸汽男孩》(2004年)耗资24亿日元,成为日本有史以来最昂贵的动画片。剧本创作就花了6年时间。在创作初期,大友克洋只是给大家看一些照片﹑画﹑随手画的构图﹑颜色搭配等,并没有一上来就把主题和自己的世界观强加给工作人员。在影片的美术风格方面,大友克洋追求场景的真实感,特别是对“质感”二字要求极其严格。一丝木纹﹑一块金属,都要求质感逼真。好在这与美术监工木村真二的爱好与特长基本吻合。大友克洋还对场景设计师的要求是“画到你自己满意为止”。在机械的设定上,大友克洋的要求是“追求不完美感与未完成感”。大友克洋说过:“我要看见的是一堆零件组装在一起,但是还没有加上外壳时其粗糙质感尽显无遗的感觉。”这就是大家都喜欢蒸汽机的原因——因为它的驱动装置一目了然,谁都可以看见。CG技术在《蒸汽男孩》上的运用更是完美。在“雷”与史嘉丽夜晚潜入万博会偷东西一场戏中,CG技术完美地营造了史嘉丽在月光下舞蹈的多重影子效果。也就是解决了2D人物与3D场景天衣无缝结合的问题,这在当今动画创作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为是散点光源,所以她在地面的影子有三四个。如果使用传统手绘方法表现这些影子的变化过程非常困难,因为动画师所能使用的手段只有改变每一个影子颜色的深浅。从“蒸汽男孩”这个名字就不难看出片中对“蒸汽”的表现必定很多。而气体、液体、火这些现象在动画片创作中恰恰是最难的。像《蒸汽男孩》这种无时无刻不“笼罩在气体之中”的动画片对于制作者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经常一秒钟的场景需要绘制200多张画,再经过CG技术反复修改、合成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大友克洋不仅要求蒸汽的真实性,还要求不同场景里的蒸汽应配合演员的表演,辅助其情绪的抒发和传达。因此几乎每次蒸汽出现的形状、透明度、里外层变化都不一样的。一般来说,蒸汽里面颜色深,外部颜色浅。沿着喷出方向,蒸汽最前端部分应该冲力十足,而后端在渐渐散开。其音效方面,影片的声音修改素材高达98G,超过20万种以上。此影片主题,大友克洋说:“我想表达的是‘人性与科技的斗争’。《阿基拉》讲的是超能力,而《蒸汽男孩》则是蒸汽机关。我觉得人类一旦有了‘力量’不是输给它,就是不能好好使用它而陷入一种混乱状态。所以,我想要探讨如何与‘力量’维持友善关系这件事。另外还有人类之间的意识沟通问题——就算是父子也不能完全了解对方。虽然有时也会有冲突发生,但是其实彼此都不想憎恨对方,内心深处是对彼此的爱护。”大友克洋是承前启后的“过渡性”大师,《蒸汽男孩》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他的“过渡性”经典作品。

张勇,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

赫聪,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蒸汽动画片动画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车坛往事3:蒸汽时代步入正轨!
蒸汽闪爆
爱看动画片的爸爸
萌萌的斗牛犬
蒸汽变戏法
动画总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