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持人寄语

2015-11-20丁亚平

电影新作 2015年6期
关键词:电影史夏衍亚平

丁亚平

主持人寄语

丁亚平

知史使人心明眼亮,电影史研究、写作,需要有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参与和书写。这一期的“电影史研究”专栏中有四篇文章。我写的《小历史、原典实证与电影史研究——从1896年电影在中国放映说起》,力求从小写的历史角度去考察电影这一媒介在中国的传播起点与过程,重视资料与研究文献的审视,进而提出原典实证与电影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回顾电影在一百二十年中国社会空间中的自我衍生和演变的过程,重提电影的元年与电影研究的路径,意在对传统的电影史进行补充、修正与拓展。

王侠的论文《夏衍电影中的父亲形象及家国同构思想》,观点明确,行文流畅,颇具文采,具有系统的理论框架。作者紧抓“父亲”形象的文学建构和银幕呈现,双线并置,贯穿全文。文章思考了由父亲形象而引出的“新与旧”的角色形象与影片类型范式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究并表现了夏衍的政治观点,也显示了左翼影片的社会能动性。在具体内容的写作中,利用父亲的形象,作者引出“家国同构”的传统文化观念而将主题升华到国家意识的层面。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不但指出夏衍创作作品的自我指涉,同时也涉及了“五四”以来,打倒父亲,“父子倒换”中进步话语压倒传统权威的文化表征。作者用细致分析给予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张书端的《抗日战争背景下中国电影女明星的形象建构——以黎莉莉为例》,条理清晰,说理明确,结构顺畅。从女明星黎莉莉的“体育皇后”形象塑造,到其受到国家主义传唤而建构的公共形象,再到对这一形象的批判性审视,论述严密,层层递进。作为一项资料梳理与实证分析,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明星研究的个案。作者在最后的章节使用了女性主义的观点,提出男性视角对女明星形象消费的某种霸权呈现,富有启示。

蔡春芳的《数据逻辑与动态、开放电影史——对1945-1949年上海影业状况的再思考》一文,显示出了作者一定的辩证思维和电影史学意识。文章有关推导虽难具有信服力,但提倡以开放、动态观念研究上海电影史,仍是有意义的。作者“一城与多城故事”表述和研究,叙述了上海影业发展的跨地性质,而这一描述,如何用新的视角和逻辑进行推导,有待读者和作者一起做深入、细致的分析。

中国电影史研究固然是一项艰苦的电影史事的搜荟和研究,又何尝不是一种交流、对话之快事。用一个举重若轻的研究形式、更具特色与实证思维的历史书写系统,从新颖的视角探寻历史经纬,更加真实灵动地描摹电影从植入到建构于中国的整个发展轨迹,在艰苦付出的同时,亦令人产生无穷兴味。

丁亚平,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电影史夏衍亚平
探讨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肿块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价值
夏衍巧改剃头诗
我的爷爷奶奶——夏衍与蔡淑馨
对艺术的尊重
从印度歌舞电影看中国歌舞电影创作
夏衍的不敢
平抛运动潜能知识测试题
高中历史教材中“电影史”专题比较研究
机械能潜能知识训练试题
王亚平的“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