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少数民族影视文学创作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5-11-20王军君

电影新作 2015年6期
关键词:剧作题材纪录片

张 涛 王军君

新中国少数民族影视文学创作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综述

张涛王军君

2015年10月9日至11日,由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剧作理论委员会主办,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西藏当代文学研究中心承办的“新中国少数民族影视文学创作回顾与展望全国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剧作理论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在西藏民族大学成功举行。中国文联副主席丹增,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西藏民族大学校长扎西次仁、副校长池万兴,及中国文联创联部主任尹汉胤、电影艺术中心副主任刘浩东,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剧作理论委员会主任周斌等出席大会开幕式。

刘浩东研究员在题为《商业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影视文学创作》的发言中,认为在电影越来越娱乐化的当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被边缘化,所以少数民族影视创作应当在兼顾文化坚守的同时,需要考虑到当下市场现状,既要有特色的文化,同时也要考虑到大众文化消费心理。

周斌教授在《从多侧面展现藏族的历史文化与藏区的发展变化——论新中国藏区题材故事片剧作的创作发展》的发言中,指出藏族题材故事片剧作的创作是在时代变革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拓展创新的,并针对当下剧作数量少、影响力小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对藏族主创人员培养等对策。

上海戏剧学院厉震林教授在《关于少数民族电影的当代化和国家化阐述》的发言中,认为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自己的“异域”景象以及意象达到了民族和谐、民族拯救和民族美好的意识形态宣教主题及其文化呈现,而在当代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需要与当代艺术共振,可以通过“有奇观但不至于奇观”“有禁忌但不至于禁忌”“有文化但不至于文化”等观念的转变实现当代化和国家化转型发展。

浙江大学盘剑教授在《论“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歌唱片的“经典创造”》的发言中认为“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歌唱片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主要源于其类型化的功能表达和“经典化”的创造,这一过程对于今天少数民族电影乃至整个中国国产电影创作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厦门大学李晓红教授在《语言背后的政治——以台湾电影为例》的发言中分析了台湾电影中所使用的语言从早期的单一到逐渐丰富的变化轨迹,指出其演变历程是弱势族群历史呈现、对政治权威的打破,以及对弱势族群文化关怀的过程,而这一发展演变历程将对大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有借鉴意义。

同济大学杨晓林教授在《<狼图腾>:跨文化制作之“橘逾淮为枳”》的发言中,对比原著,详细剖析了电影《狼图腾》主题表达偏离、角色演绎错位、叙事结构变异等方面问题,认为创作团队对“狼崇拜”文化缺乏人生体验和细致入微的研究,在对异质文化表现上不够深入,是跨文化制作不很成功的案例。

渤海大学尹晓丽教授在《汉文化关照下少数民族电影中的人性反思与生命伦理》的发言中认为在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对汉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负面因子桎梏人性的反思和反拨,在伦理与民俗展示、寻根话语、乡土意识实现少数民族电影主体人格的构建。

西藏民族大学王军君教授在《以电影的方式塑造和传播真实的西藏形象》的发言中认为电影在众多大众传媒对西藏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中扮演着其他大众传媒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他将建国后的国内西藏题材电影创作进程分为两个阶段,认为这些国内西藏题材电影塑造是立足历史和现实基础上的总体上真实、完整的西藏形象。

北京电影学院孙红云副教授在《“他者”纪实视域中的西藏——八十年代以来西藏纪录片评述》的发言中,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根据“他者”摄制的西藏纪录片的创作形态进行大致分期评述,认为西藏纪录片最能体现出纪录片的特性,是主观建构性而不是客观素材的库存,体现出纪录片的修辞性而不是对现实的复制。

猜你喜欢

剧作题材纪录片
论罗周剧作的情感与形式
诗性的叩响——罗周剧作中“诗”的重塑与探寻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剧作法可以模仿,但有一样东西学不来!
纪录片之页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