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麻醉方式对骨科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2015-11-19郝俊平
郝俊平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麻醉方式对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效应。方法2014年1-12月期间,按照随机原则将研究患者分成全身麻醉组(静脉诱导)和硬膜外麻醉组(硬膜外诱导)。对比两种麻醉方式下的患者短期认知功能。结果麻醉消退患者苏醒后的6h、12h、24h时硬膜外麻醉组患者的MMSE评分较全身麻醉组均显著升高、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更低(X?=7.89、7.32、8.41,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安全性更高,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短期认知功能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8(a)-0062-02
目前临床上对于骨折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即为手术复位同定术,此过程的顺利展开,与麻醉术的应用密切相关。麻醉是利用药物等方法对人体的中枢神经或者周围神经系统产生暂时性抑制,使患者局部或全身感觉消失,随之痛觉消失,麻醉术在手术治疗过程中能够很大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痛苦,同时也利于手术的实施,但是麻醉消退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也不容忽视。该研究整群选取2014年1-12月间该院收治的骨科手术治疗264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方式分析对于老年骨科手术患者采用不同麻醉方式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差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择2014年1-12月期间来该院骨科科室进行手术治疗的264例老年患者,依照患者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全身麻醉组和硬膜外麻醉组,分别有132例患者。全身麻醉组中男性65例,女性67例;平均年龄(72.1±6.2)岁;ASA分级:I级44例,II级66例,III级22例。硬膜外麻醉组中男性68例,女性64例;平均年龄(71.6+5.8)岁ASA分级:I级45例,II级64例,III级2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全部在手术治疗之前给予阿托品,即肌内注射0.5mg阿托品,而后将患者推进手术室,并将患者与仪器设备连接,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建立上肢静脉通路,以10mL/min的速度输入乳酸林格氏液。
全身麻醉组患者采用静脉诱导全身麻醉方式,即静脉推注维库溴铵(体重为0.1mg/kg)、芬太尼(体重为5ug/kg)、咪达唑仑(体重为0.04mg/kg)以及依托咪酯(体重为0.3mg/kg),连续给药3min,待患者意识逐渐消失,麻醉完全后,给予气管插管,并与麻醉呼吸机连接进行辅助通气,而后开始手术治疗。
硬膜外麻醉组患者采用硬膜外诱导麻醉方式,即选定患者的第一、二节腰椎间隙,并实施腰椎穿刺术,成功穿刺以后将患者有左侧卧位变成仰卧位,并沿着腰椎导管推注2%利多卡因,药量为3mL,而后静置5min;再向硬膜外腔隙中推注0.375%罗哌卡因,每次推注量在2-3mL之间,直至麻醉平面到达手术要求。在手术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反应以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继续给予0.375%罗哌卡因,使得麻醉状态得以维持。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常规临床指标,包括麻醉药物用量、睁眼时间、语言功能恢复时间、低血压发生情况等;分别在术前和术后给予患者MMSE(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检测其认知功能情况。若MMSE评分≤23分,或者与术前测得值相比下降幅度超过2分,则认为发生了认知功能障碍。
1.4 统计方法
对研究数据使用SPSS14.0软件统计分析,对于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并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对于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若P<0.05,则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认知功能情况
在术前12h两组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麻醉消退患者苏醒后的6h、12h、24h、72h时硬膜外麻醉组患者的MMSE评分较全身麻醉组均显著升高(P<0.05)。具体结果见表l。
2.2 认知功能障碍情况
全身麻醉组患者在麻醉消退苏醒后6h、12h、24h时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依次为18.18%、13.64%、6.82%,均显著高于硬膜外麻醉组患者的8.33%、4.55%、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7.89、7.32、8.41,P<0.05)。而两组患者在麻醉消退苏醒后72h时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3.71,P>0.05)。
3 讨论
有研究报道表明,行骨科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发生短期认知功能障碍的比率与患者的年龄、教育情况、生活经历以及麻醉术有着重大的联系。麻醉状态下患者的大脑血流量明显降低,这使得脑细胞的正常代谢发生紊乱,继而引发不同程度的脑功能障碍,甚至出现不可逆性的永久性损伤。同时由于老年患者年龄较高,其脑部结构功能退化情况较为普遍,这使得其对于麻醉药物的作用更为敏感,最终引起麻醉苏醒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高发生率。另外在使用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患者脑部血流量、脑细胞代谢等情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引导我们探究麻醉方式对于术后短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该研究发现,麻醉消退患者苏醒后的6h、12h、24h、72h时硬膜外麻醉组患者的MMSE评分依次为(26.5±0.6)、(27.6±0.6)、(28.7±0.5)和(29.5±0.6)分,较全身麻醉组均显著升高。同时全身麻醉组患者在麻醉消退苏醒后6h、12h、24h时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依次为18.18%、13.64%、6.82%,均显著高于硬膜外麻醉组患者的8.33%、4.55%、2.27%。该研究结果与赵光在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中的研究结果一致,均证实了硬膜外麻醉在老年手术患者中对认知功能影响较小。
因而,对于性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术中给予硬膜外麻醉的术后短期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较全身麻醉低,而两组其他临床指标没有差异,在术中宜推广使用硬膜外麻醉,相对较为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