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区脑膜瘤63例临床治疗回顾分析
2015-11-19邹存伟
邹存伟
【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中央区脑膜瘤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该院进行治疗的中央区脑膜瘤患者6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3例进行常规纤维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30例在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时采用了神经导航进行辅助切除肿瘤,观察两组患者的肿瘤切除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肿瘤全切的有25例,次全切除的有5例,严重并发症的有O例;对照组患者肿瘤全切的有15例,次全切除的有10例,严重并发症的有8例。观察组肿瘤切除率为100%,对照组肿瘤切除率75.76%(X?=3.978,P=0.029),两组患者经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神经导航进行辅助切除肿瘤,可以提高肿瘤的切除率。
【关键词】中央区: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神经导航
【中图分类号】R7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8(a)-0031-02
脑膜瘤(Meningiomas)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9.2%,居第2位,女性:男性为2-1,发病高峰年龄在45岁,儿童少见,由于目前中央区脑膜瘤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脑膜瘤的治疗发展,因此本人在经过院领导同意后开展了该研究课题,为探讨与分析中央区脑膜瘤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脑膜瘤50%位于矢状窦旁,另大脑凸面,大脑镰旁者多见,其次为蝶骨嵴、鞍结节、嗅沟、小脑桥脑角与小脑幕等部位,大脑皮质中央区脑膜瘤是指肿瘤基底附着于脑中央区脑膜的脑膜瘤,包括皮质中央区凸面脑膜瘤和大脑镰旁中央区脑膜瘤。手术治疗难点在于要求肿瘤达到全切的同时,既要妥善处理受累的上矢状窦和大脑镰,又要保护好中央区脑组织和中央沟静脉。因此如何精确的确定肿瘤的位置以及肿瘤的范围便十分重要,但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以及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神经导航逐渐被人们所发现,它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范围,保护好周围的组织免受伤害,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现分析2013年6月-2014年6月间在该院进行治疗的中央区脑膜瘤患者63例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在该院进行治疗的中央区脑膜瘤患者63例,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15-66岁,平均年龄为(40±4.3)岁,病程2个月-3年;对照组患者男15例,女18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为(35±4.5)岁,病程2个月-3年。该实验中临床上首发症状为癫痫者10例,病变对侧上肢和(或)下肢感觉或运动功能受损28例,以头痛、头昏等颅内压增高症状为主要表现起病者15例,头部外伤体检时发现10例。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杏后由医生确诊为脑膜瘤,63例脑膜瘤中,肿瘤主体位于中央沟前方13例,位于中央沟后8例,跨中央沟3例,皮质中央区凸面11例,上矢状窦中1/3窦旁13例,左侧2例,右侧3例,肿瘤直径2.5-6.5cm。
1.2 方法
选取在该院进行治疗的中央区脑膜瘤患者63例,对照组33人进行常规纤维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30例在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时采用了神经导航进行辅助切除肿瘤,观察组患者的肿瘤切具体方法如下:手术前ld给患者剃头,根据病变位置在患者头皮相应位置粘贴6-8个标记物。术前行MRI溥层扫捕,层厚2mm,扫捕结束后将影像资料输入神经导航工作站,进行个体化手术人路没计。在术中使用神经导航确定血管、神经及重要结构的位置,手术时尽量避开这些重要的血管、神经及结构,逐渐接近肿瘤,尽最大可能全部切除肿瘤。对照组33例均采用常规的显微外科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在显微设备下切除肿瘤,观察两组患者的肿瘤切除情况。
1.3 评价指标
①肿瘤全切除:肿瘤及肿瘤侵犯组织全部被切除;②肿瘤次全切除:肿瘤及肿瘤侵犯组织被部分切除;③严重并发症:患者出现再次出血、脑水肿等并发症;④肿瘤切除率=(肿瘤全切除+次全切除人数)。
1.4 统计方法
采用IBM SPSS19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肿瘤全切的有25例,次全切除的有5例,严重并发症的有O例;对照组患者肿瘤全切的有15例,次全切除的有10例,严重并发症的有8例。观察组肿瘤切除率为100%,对照组肿瘤切除率75.76%,两组患者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3.978,P=0.029<0.05)。见表1。
3 讨论
脑膜瘤属于良性肿瘤,生长慢,病程长。因肿瘤呈膨胀性生长,病人往往以头疼和癫痫为首发症状。根据肿瘤位置不同,还可以出现视力、视野、嗅觉或听觉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等。在老年人中,尤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多见。颅压增高症状多不明显,尤其在高龄病人。在CT检查日益普及的情况下,许多患者仅有轻微头痛,甚至经CT扫捕偶然发现为脑膜瘤。因肿瘤生长缓慢,所以肿瘤往往长的很大,而临床症状还不严重。临近颅骨的脑膜瘤常可造成骨质的变化。脑膜瘤术后平均生存期为9年,后颅窝和鞍结节脑膜瘤的术后生存为6年。脑膜瘤的术后10年生存期为43%-78%。手术后死亡的原因主要是未能全切肿瘤、术前病人状态不好、肿瘤变性或伴有颅骨增厚。影响脑膜瘤预后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如肿瘤大小部位、肿瘤组织学特点,手术切除程度等。病人术后癫痫出与肿瘤部位有关外,与术中过分牵拉脑组织,结扎或损伤引流静脉也有关系。
通过该实验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肿瘤全切除的有25例,而对照组仅有15例,两组数据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4.578,P=0.027<0.05)。而有相关文章曾报道过采用传统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中央区脑膜瘤,但结果显示肿瘤全切除率仅为35%,而该文采用的神经导航辅助切除肿瘤全切除率为83.33%,南数据我们可以分析出本实验的临床价值很高,有效性也很高,我们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认为:一方面本实验采用的是显微外科手术进行治疗,在显微镜下操作手术的精度更高,比在肉眼直视下操作精确很多,这是导致两个研究结果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本实验中由于观察组在显微手术的同时采用神经导航辅助确定肿瘤的位置,精确肿瘤的范围,在术中能够确定重要的血管、神经还有一些组织结构,并且还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暴露,提高肿瘤的切除率。观察组肿瘤次全切除的有5例,对照组有10例,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4.926.P=0.012<0.05);观察组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有O例,对照组为8例,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3.274,P=0.034<0.05),该研究分析其原因认为:观察组由于有神经导航的辅助,能够精确肿瘤的位置,并且能够在必要时扩大肿瘤的暴露面积,将肿瘤彻底清除,而对照组只是在显微经镜下进行操作,精确度有限,不能随意扩大肿瘤的暴露面积,因此对照组肿瘤次全切除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例数较多。通过以上的数据和分析讨论得出,本实验的临床实用价值很高,可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神经导航进行辅助切除脑膜瘤也将成为临床上治疗脑膜瘤的首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