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国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人际交往适应质性研究

2015-11-17马文静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年15期
关键词:质性研究

马文静

[摘要]自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每年在广西南宁举行以来,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领域进行密切交流。中泰两国经贸合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泰国学生来华学习。他们从熟悉的母国文化迁移到东道国文化中学习,在与中国人交往时不可避免的会碰到一些问题,如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造成的交友障碍。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6名泰国留学生进行长达7个月的跟踪调查,对他们在华的人际交往适应过程进行研究并深入地了解、详细地记录、描写、解释泰国留学生在中国文化环境中交友的情况,是否会遇到困难,产生困难的原因,解决困难并适应中国交往模式的过程。

[关键词]跨文化人际交往;泰国留学生;质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5-0024-03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双方在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均取得了可观的效益,广西作为通往东盟国家的前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泰国学生来华学习中文,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留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母国迁移到陌生的东道国,面对陌生的语言、陌生的面孔、陌生的环境与陌生的文化,会产生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与此同时,他们还要适应气候、环境、饮食、教育方式等各方面的变化,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克服畏难心理和思乡情绪。

二、质性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方法的定义

质性研究将多种方法聚焦于某个问题的研究,它运用阐释性的、自然主义的方式进入研究对象。这就意味着,质性研究者要在事物发生或存在的现场来研究它,并联系人们赋予这些事物的意义来理解或阐释这些现象。质性研究运用和收集各种各样的经验性的材料——案例研究、个人经验、反省、生活史、访谈、观察性的、历史性的、互动性的和视觉性的文本,这些材料描述了人们生活中的日常工作、值得探索的阶段和意义。质性研究作为一种理解性的探索过程,以社会和人类问题研究中特有的方法论传统为基础。研究者要创建一种复杂的、整体的画面,分析文字性的材料,详细报告知情者的观点,并且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研究。

三、泰国留学生的跨文化人际交往适应

(一)跨文化适应的定义

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将有助于研究跨文化适应。文化存在于每个人身边,可谓无所不在。文化一词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的著作中的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下半期。对于文化的定义,美国学者Kroeber和Kluckhohn在1963年《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回顾》一书中收集、列出了160多种自1871年以来欧美不同学科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根据《辞海》的解释,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文化是人们所思、所言、所为、所觉的总和。还有学者将文化划分为大写文化和小写文化。

(二)六名来华泰国留学生的跨文化人际交往适应的个案研究

在参与调查的这6名泰国来华留学生中,张磊来华的时间并不长,仅有短短的一年时间,笔者通过访谈、观察,发现他在中国这一年的生活经历、跨文化适应的心路历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的情况也体现了本文后面即将讨论的几乎所有的主题。因此,笔者决定用单独的篇幅将他在中国这段时间以来的所做、所思、所感和所悟叙述出来,以便能更完整、更直观地将他的留学生活呈现在读者面前,力图让读者对留学生的生活有细致、动态的了解,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1.初来乍到:兴奋与害怕交织的矛盾心情。张磊现年20岁,来自泰国东北部的一个山村,他所在的高中与广西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有合作项目,高中毕业时他通过了学校组织的考试,顺利拿到奖学金后来到师大学习。2013年4月,他第一次离开父母来到广西师范大学,参加为期一个月的短期汉语学习项目。这也是他第一次走出国门,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时,面对不同的文化他的感觉非常兴奋。

在饮食上他觉得自己适应得不错,像当地人一样。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上的差异可以在短时间内逐渐地适应,但是语言障碍却并非在短期内可以解决的。语言的障碍使得张磊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步履维艰,既想与人交流,又担心别人听不懂自己的中文表达,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说了”也就不会错了。慢慢地会形成恶性循环,即影响中文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人际交往的开展。

2.主动出击:交友进行时。“独在异乡为异客”,虽然张磊来到中国学习、生活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人生地不熟”的生活还是让他想尽快在中国交到朋友,并且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经历交朋友这一个过程,而不是像刚来中国时是通过已经来这里一段时间的泰国人的介绍。在他刚开始尝试与中国人交朋友时,他都会问些简单实用的信息。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他与中国朋友之间的关系更为深入。他们交谈的地点从普通的大街、校道上转移到更为私密的学生宿舍,交谈的时间也更长,内容也更为广泛。这个时候,他们会交流一些学习中文的方法,他交往的中国人还会耐心的教他中文。

3.享受成功:骄傲、自豪。在来到中国学习一个学期后,张磊认为“我很骄傲我自己”,因为他已经有了一些“交朋友成功”的经历。时至今日,他还是对其中一些细节记忆犹新。这段经历对他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他觉得那是一次成功的案例,他和中国朋友之间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在一定情境中、多次语轮转换的就一些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展开深入交流,而不是还像刚来中国时简单的“你好”、“你去哪里”、“吃饭了吗”之类的寒暄,让他真正体验到了交友成功后的“骄傲和自豪”。

总而言之,在中国最初的10个月里,张磊几乎体验到了留学生活的各种滋味,从初来异域兴奋与害怕交织的矛盾心情,到勇敢的主动出击感受交友的苦与甜,再到慢慢变得“懂事”,直到几次交友成功后的“自豪与骄傲”,经历了一个艰辛与收获并存的适应过程。作为一个异乡人,他不知道中国人际交往的规则与方式,不了解中国的文化与风土人情,这让他一开始的留学生活并不顺遂。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清楚地意识到要想提高中文,真正了解中国就必须多与中国人交往,熟悉中国式的交友规则,按照“中国人的方式”与中国人交往。因此,他不断克服语言障碍、文化差异,一步一步摸索出规律,终于品尝到了交友成功的甜头,这为他以后的跨文化人际交往增强了信心。endprint

(三)来华泰国留学生的跨文化人际交往适应困难的原因

1.中文水平影响交往深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一个人无法掌握、使用一门语言,那么他也无法了解这门语言所代表的文化,更不能很好地与操这门语言的人交往。

汉语和泰语属于汉藏语系的不同语支,中文是表意文字,泰文是拼音文字。对于泰国学生来说,他们还是很难学习、掌握好汉语的,即便是他们都已经在国内过了汉语水平考试四级或者五级,但是来中国之后,在日常交往中,面对中国人语速快、方言多、成语、习语常挂嘴边的交流特点,他们普遍觉得难以理解与交流。

另外,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方言,在与中国人的交往中,不同的方言也让留学生有“云里雾里”的感觉,影响人际交往。

2.作息习惯、交往习惯不同

对于广西师范大学大一、大二的中国学生来说,他们从周日至周五晚上都是晚修时间,周一至周五的课程安排也较满,留学生们与他们的交往时间十分有限。

除了因为中泰两国学生学习、作息时间不同,双方交往时间受到限制之外,泰国学生人际交往的习惯也和其他外国学生,特别是欧美国家的学生不一样,这使得泰国学生初到中国与外国学生交往时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

泰国人讨厌孤独,他们大都对外国人偶尔需要静处的要求感到困惑。泰人喜欢与朋友聚会,你要是独处,会被说成是“迈撒奴”,意思是“没乐趣”。泰国人好交朋友,喜欢朋友聚在一起,这样才有热闹的感觉

3.多校区办学,交往机会少

广西师范大学现有三个校区办学,分别是王城校区、育才校区和雁山校区。这三个校区分布于桂林市不同的方位,地理位置相距甚远,三校区间学生来往不便利。育才校区是留学生上课、住宿的主校区,而雁山校区是中国学生上课、住宿的主校区,也是目前广西师范大学的主校区。该校区坐落于桂林市郊的雁山大学城,地理位置较偏僻,两校区之间需要近两个小时的往返时间。因此,两校区间学生交流十分不便。

雁山校区是广西师范大学的主校区,在校生众多,理应是留学生与中国人交流、交中国朋友的绝佳场地。但是对于育才校区的留学生来说,他们每周仅有一天到雁山校区上课,但是所上的课程都是专门为留学生开设的《中国文化概论》和《汉语高级阅读》,同班同学都是留学生,中午休息时间都是和在雁山校区的本国留学生交往,上完课后又都急着赶校车回育才校区,与中国人交往的时间和机会几乎没有。

4.集中住宿,隔断中外学生交流渠道

在育才校区,专供留学生住宿的有国教楼、北苑和南苑,雁山校区也有一栋留学生专用的公寓楼,并且学校还为留学生设置了专门的教学楼和留学生服务中心。这些公寓楼都有一些共有的特点:住宿条件较好、与中国学生宿舍楼分隔、宿舍楼前树立“涉外重地,闲人免进”标语。特别是育才校区的南苑留学生公寓楼,还设置了带有密码锁的大门,出人需要输入密码。留学生集中住宿固然可以方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可以避免中外学生因文化、作息习惯差异而引发的宿舍矛盾,但这样的“特殊照顾”也同样使留学生们失去了体验多文化特别是东道国文化的机会,以及与中国学生在真实、日常生活中进行常态交流、交往的机会。

四、来华留学人际交往适应援助机制

(一)对留学生所在院的建议

1.建立留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咨询、辅导机制一留学生顾问:分享“过来人”的经验

广西师范大学现各有一名泰国和印尼留学生留校任教,他们对自己母国的文化非常熟悉,有留学的经验,有在异国进行跨文化人际交往的经历,又对东道国中国的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可以多邀请他们为留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辅导、咨询。分享自己在中国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期间的收获以及工作后的感受,或是进行中泰文化的对比。作为“过来人”,他们分享的跨文化适应过程、社会生活经历、人际交往故事会引起留学生的共鸣,有助于他们的人际交往。

2.“伙伴制”:互助互学

在研究中发现,留学生们来到陌生国度后,除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思乡情绪外,还有对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规则感到困惑。充分发挥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外语系泰语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优势,邀请他们作为留学生的“助学小伙伴”,既可以锻炼他们的泰语能力,也可以提高泰国学生的中文水平。

3.任课教师:发挥“窗口”作用

留学生任课教师是与留学生们接触最频繁的人。留学生们从任课教师身上学到了汉语等专业知识,也通过教师这扇窗口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任课教师的言行举止、待人处世的态度、方式也会影响到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和适应中国的程度。作为中国对外展示的窗口之一,任课教师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意识非常重要。

(二)对留学生的建议

1.克服畏惧心理,勇敢地“走出去”

留学生初到一个陌生的国度,面对的是与自己母国文化相异的东道国文化,陌生的面孔、陌生的习俗、陌生的规则……种种陌生事物使得留学生会产生“文化休克”的现象,畏惧心理由此而生。在这一阶段,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但是长此以往怀着畏惧心理不利于留学生跨出第一步。

2.充分利用资源,提高中文水平

广西师范大学充分发挥作为广西唯一一所来华留学示范基地的辐射作用,积极组织留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中文比赛。因此,广西师范大学的留学生应充分利用身边资源,重视语言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积极参与到与中文学习相关的活动中。如“中文角”、“孔子学院杯”汉语教学大赛、外国留学生中文歌曲卡拉OK比赛、汉语桥等。通过充分利用资源,能进一步提高留学生的中文水平,丰富他们的留学生活,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通过这些活动,结交到中国的朋友。

五、结论

本研究在理论上弥补了学术界关于来华泰国留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适应研究的空白。对留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适应过程、人际交往特点的研究可让中国学生、老师直观生动地了解留学生的生活经历,全面、细致地反映了他们的心路历程及在跨文化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和他们的成长变化。这些经历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师针对泰国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交往规则迫切需要而开始课程,有助于中国学生了解中泰两国人交往特点,找出更适合的交往模式,促进中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endprint

猜你喜欢

质性研究
沙盘游戏疗法提升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质性研究
女性视角的幼儿园教师研究
对农村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质性研究
临床护理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质性研究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效果评估构想
关于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课程改革的若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