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由孩子“失真”而引起的“家园误会”
2015-11-17余素林
余素林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0109-01
在我们班,荀治是一个聪明而又活泼的男孩,平时在班上各方面的表现都得到老师的赞赏,比如:上课的时候很积极地回答问题,集体活动的时候也很踊跃地参与,午睡的时候能够自己打理床铺之类的事等等,总之,可以说大多数时候跟很多小朋友比起来他真的是不需要老师多费心思,是属于比较惹老师喜爱的小朋友。
可是,一个星期五的中午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星期五午睡,到了下午三点起床时间,我叫小朋友们起床,我说小朋友们“下午好!小朋友们起床了!”小朋友们也说:“余老师下午好!”我提醒大家起床以后穿好外衣,外面的天气冷,注意不要着凉,然后就去帮几个自理能力不太强的小朋友穿衣服,等小朋友全部都整理好坐在桌子旁边时,我和保育老师开始发午点。那天的午点是苹果,我们把苹果一一发到小朋友手里。这时,教室外面已经挤满了来接孩子的家长,我让小朋友排好队,“小朋友们,家长都在外面等着了,我叫到名字的小朋友就出去找家长,不允许乱跑”。在全部小朋友都接完离园的时候,荀治的爷爷拉着荀治怒气冲冲的走进教室,质问我说:“是不是你打了我们家孙子荀治?”我顿时一头雾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蒙了!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心里很纳闷,也很难过,我镇定了一下说:“荀治的爷爷,您别着急,什么事您慢慢说。”他说:“我孙子说,你用玩具打了他,你看脸上还有印呢!”我看了一下荀治的脸上什么也没有,就跟荀治的爷爷叙述了一下我来接班到送孩子离园的经过。我们保育老师徐老师也赶紧过来解释说:“余老师接班值午睡的时候荀治都睡得很好,我也在教室,没有您所说的余老师打荀治这件事。”荀治的爷爷听了以后还是半信半疑,嘴里还放出狠话:“这次就先饶过你,下次坚决对你不客气!”我顿时感觉好冤啊,好委屈!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心想怎么会碰到这样的事,此时的我真是有口难辨。
忽然,我想到了教室里的监控,我对荀治的爷爷说:“不要着急,我们教室里有监控,教室里发生了什么,监控都能清楚的拍下,我们可以去看一下。”然后我和班上的徐老师带着荀治的爷爷去监控室,我把当天中午12:00到下午3:30分这个时间段的监控调出来给他看。监控里记录着,首先是我组织全班的幼儿入睡,待全班幼儿都睡下后,我坐在办公桌上写东西。我是在写下周的周计划和教案,期间我还起身帮踢被子的小朋友盖被子。小朋友们起床的时候帮忙整理衣裤,帮保育老师发放午点,组织幼儿离园,监控上面记录得清清楚楚,根本就没有荀治爷爷所说的打了荀治的情况。
荀治也和我们一起进了监控室,看完监控以后,荀治的爷爷转头过去问荀治:“孙子,你有没有撒谎!”这时荀治“哇”的一声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对不起!余老师,我撒谎了!”荀治的爷爷见状,根据监控的记录,证实了我的确没有打荀治。这时荀治的爷爷惭愧的向我道歉,一场误会最终雨过天晴。
在诸多的家园纠纷案例中,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有些孩子喜欢夸大事实,甚至撒谎,家长则是一味的不加过滤的听信,以至造成家长和老师之间尴尬局面的形成,并在心里形成阴影。我们都相信:孩子是天真、无邪的天使,但是如果我们机械的理解这句话,就有可能会产生一些像上述案例中没必要的误会,甚至会伤了和气。我们往往习惯的认为,孩子是天真、纯洁的,不会骗人,不会有不良动机,所以孩子说的话都是“真话”,我们进而可能把孩子说的“真话”当成客观事实,在此基础上作出判断、决策和行为,结果常常会造成上述案例中的尴尬局面。
我个人认为,家长应该尊重幼儿教师,并给以足够的信任与理解。在了解自己孩子的基础上与老师保持沟通,要尽量避免动辄“大动干戈”“兴师问罪”的不适宜的做法和态度。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而我们的幼儿教师呢?难道就不值得尊重、理解和爱戴吗?所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先冷静下来,理智而柔和地维系良好的家园关系。
(责任编辑 刘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