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作文教学策略初探

2015-11-17马志伟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22期
关键词:写作方法范文作文

马志伟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0089-01

作文是学生的审视能力、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的质量是衡量学生语文程度的重要的客观标志,甚至可以说是主要的客观标志。一个人不会写文章,谁都不会承认他的语文能力强。所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也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更没有组织和驾驭语言能力,作文时经常是下笔无话可写。或者是茶壶煮饺子——有话吐不出。即使是东拼西凑勉强完成一篇习作。也是内容空洞,条理分不清,或者是词不达意。牛头不对马嘴。让教师无法修改,苦不堪言。其实归结起来无非两大问题:写什么?怎样写?那么,如何解决这两大问题呢?

一、丰富生活,积累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而如果学生如缺乏丰富多彩的生活,就会腹中空空,脑中空洞,无写作之本。因此,我们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进而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例如在春天的一次大课间上,许多孩子都被瓦蓝的天空、变化的奇云所吸引。看着孩子们一个个陶醉的神情,大脑中一个灵光闪现:这岂不是很好的写作契机吗?大课间结束后,我干脆领着学生在操场上尽情地欣赏,和孩子们一起展开想象编织童话,一起擦亮眼睛寻找同学的千姿百态,一起寻找名句定格那份美妙……回到教室,不用老师任何言语催促,孩子们都奋笔疾书,都想用语言留住那份美好,就连原本见到作文就头疼的淘小子都洋洋洒洒的写了两大篇儿。想那奇幻的云,陶醉的人,定在学生心灵深处放飞,化为语言文字的也应是真话、实话、心里话了。

生活是丰富的,但有的孩子素材却是空空的,原因在于不会积累。所以,每学期初我都会要求学生准备一个小小的硬皮本装在衣兜里,每当遇到特别感兴趣的、印象深刻的人、事、物等,都可以用一句或几句简短的话记录下来。每天在小组内交流,写作文不知道写什么时翻一翻,那些情景就都跑到了孩子们的大脑中,流到了孩子们的笔下。

生活是作文之本,作文是生活之反映。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味生活,积累生活,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这就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二、写作方法藏在阅读之中

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漫谈文艺创作》)。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并抓住文中的读写结合点,认真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仿写,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其文(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仿其格(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仿其法(仿范文观察方法、思路方法)。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发展求异思维。如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中心的题材内容安排可“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还可按“顺序”、“插叙”、“倒叙”去进行一题多练。先扶后放,从仿到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例如,冀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是本文最大的亮点,女主人公桑娜矛盾的独白式心理描写将当时的社会现状、穷人的生活窘迫、穷人的勤劳善良等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学生通过这些心理描写走进人物内心、聆听作者心声的同时,不妨去深究一番。托尔斯泰是怎样描写桑娜矛盾心理的?渔夫听说西蒙死了,在做决定的时候是否也进行了一番思想斗争?他又会怎样想?然后让学生去仿写矛盾的心理。再把这种描写方法运用到单元习作中,孩子的作文不会再言之无物、空洞乏味了。所以,多抓读写结合点,切实进行课堂练笔,教给写作方法,这就解决了“怎样写”的问题。

以上两点是相辅相成的。只要我们切实抓好各个环节,努力创造条件,在实践中加强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责任编辑 陈 利)

猜你喜欢

写作方法范文作文
把握课文特点,习得写作方法
范文引路 习得方法
研究性论文摘要的写作方法
网络新闻写作方法与技巧刍议
春色几许(简谱)
英语写作方法浅谈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书面表达题参考范文
范文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