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率
2015-11-17苏文庆
苏文庆
摘 要 语文教学改革对现代文的教学改革应该是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的,但对文言文教学改革涉及不多。放眼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从内容上仍停留在对字、词、句子的翻译上,从教学方式上仍以教师串讲,学生记录为主。由于初中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对文言词语积累较少,学生理解不深刻,所以隔一段时间再来复习时,学生便遗忘了很多。因此,认真研究文言文教学,探讨符合文言文教学特点的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就迫在眉睫了。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文言文 诵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0090-02
回顾多年来的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可以发现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往往只是教师在黑板上逐字逐句翻译,学生在书本上逐字逐句记录,师生之间只是在机械地按部就班,在这个过程中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经常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会因为晦涩的文字和冗长的解释而对文言文望而生畏,不能体味到其中蕴涵的意义,更不用说在学习中找到乐趣,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等目标了。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和自身的小范围的实践,我认为目前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应该推陈出新,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营造氛围
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以促使学生进入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该注重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情境,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我采用以下形式:
(1)以故事传说引出课文,激发兴趣。如《木兰诗》一文,花木兰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木兰的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花木兰的故事后,对《木兰诗》所表达思想内容的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特别在背诵时会轻松许多。
(2)以成语名句引出课文,激发兴趣。如“温故知新”、“豁然开朗”、“三顾茅庐”等成语,课前可让学生预习这些成语的本意、引申意及出处,增强学习《论语》、《桃花源记》及《出师表》等课文的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文中的成语。
(3)以精美语段引出课文,激发兴趣。文言名篇都有精彩的语段,或长于描写,或重于叙述,或偏于议论,教师把这些精美“点心”拿出来先让学生尝一口,尝到“甜头”后自然可轻松地组织新的教学活动。
二、反复诵读,领悟内涵
现代文学习尚需多读,更何况文言文学习。现在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没有语言背景,这更需要多诵读。首先,要读准,文言文中有很多的字与今天的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读准还应做到准确断句,准确断句直接影响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其次,要反复诵读,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不断积累词语的用法和重要的语法现象,掌握文言文内在的韵律和节奏感,才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才能读出文章的韵味来。
目前收录到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或是个人抒怀,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之慨叹;或是山川秀丽,江山如此多娇之流连;或是民间逸事,民风淳朴纯净之叙述;或是谆谆教导,一家一言之教诲。总之,其中不仅传达了本身所要表述的故事,还经常会涉及到文化背景和美学渲染。如果只是生硬地背词诵句,其间的文学和美学意味则往往会遗失。这就要求学生不能只是狭隘地将文章割裂开来,要宏观地对文章进行把握,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从中可以看出朗读的重要性。通过朗读,可使学生在未接触细枝末节之前对文章进行俯瞰,在此基础上也更容易把握文章成文的背景和其所抒发的主旨。同时在诵读的过程中还可以认识生词,熟练断句,可谓一举两得。
三、精当分析,加深理解
一篇文言文,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句子的翻译上,还需要我们对课文进行精准的分析,通过讨论分析,加深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对于文言文,可以根据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来进行分析,或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来进行分析。对文章进行分析,一定要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论,一定要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四、“因材施教”和“因文施教”有机结合
因材施教是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来的,旨在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其不同的教学方式。一直以来这个观念都在影响着教师们并且成为大家努力的目标。由于学生多、课时少、教师精力有限,往往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在课堂上用一种方式教所有的学生。文言文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可以把“因材施教”和“因文施教”结合到一起。这是因为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的不同针对不同的文章成立自己的兴趣爱好组,横向比较来看,同一篇文章可以在不同的兴趣小组中找到不同侧重点的解读;纵向来看,不同的文言文都可以在这样的自我学习、互相交流探讨的方式中得到诠释。
(责任编辑 陈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