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宁利:竖起青光眼临床实践的“里程碑”

2015-11-16文图中国当代医药

中国当代医药 2015年6期
关键词:筛板里程碑视神经

文图/《中国当代医药》记者凌寒 特约记者李茜

王宁利:竖起青光眼临床实践的“里程碑”

文图/《中国当代医药》记者凌寒 特约记者李茜

2015年1月9日,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党委书记、眼科中心主任王宁利教授牵头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新防治技术的建立及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据记者了解,由王宁利教授领衔的这个研究项目,其成果被国际眼科界誉为“改变青光眼临床实践的‘里程碑’式的发现和贡献”;并依据该项目成果制定了三项临床诊治标准与规范。王宁利教授也因此项目成果被 《美国眼科杂志》评为 “2014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眼科医生”,并当选国际眼科学院院士,这显著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眼科领域的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了我国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整体防治水平的提高。

一个病例引出一个“假说”

据记者了解,同仁医院眼科中心成立于2002年4月,是由该院的眼科临床部、眼科研究所、防盲办公室、眼库整合而成的。

据担任着同仁医院党委书记兼眼科中心主任的王宁利教授介绍,该院眼科中心成立后,在保持原有的临床医疗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了科研和教育的建设,经过10年的努力,走出了一条“医、教、研、防”系统化的学科发展道路。同时,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的医疗模式从过去单纯的疾病诊断过渡到了疾病筛查、预防及健康促进,综合一体化的服务模式;科学研究已经从原来的指标导向、兴趣导向型的科研模式,转变成了临床需求导向型的科研模式;其防盲事业也从中国边远地区发展到周边国家,延伸到了津巴布韦等非洲国家,使之成为了国家的名片。

另据资料显示,青光眼是世界第一位不可逆致盲眼病,而且在发展中国家超过90%的青光眼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患有青光眼。在青光眼中,有一种被称为是正常眼压青光眼的疾病最为隐匿,也最为棘手,大家都搞不清楚为何这种类型的青光眼眼压不高却能发生与一般高眼压青光眼相同的视觉损害。在王宁利教授组织的邯郸眼病研究中发现,这种正常眼压青光眼居然占到了开角型青光眼的80%以上!面对这样一个潜藏的光明杀手,如何搞清正常眼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成为了王宁利和他的团队在临床工作中研究的重点。

事实上,王宁利教授近些年致力于青光眼的学术研究,与其在7年多前偶遇的一个病例有关——2007年的一天,王宁利所带的一位博士生敲响了他办公室的房门。学生的求助对于王宁利来说是家常便饭,但此次学生的求助,却足以让王宁利的人生乃至世界对于青光眼的认识发生改变!因为这次学生诊治的这名患者,因为外伤造成脑积液漏,从而导致颅压偏低。经过眼科检查还发现这名患者患有青光眼。王宁利教授对此解析说:“医学上认为,青光眼和低颅压之间并没必然关系,一般的做法是对两种疾病分别治疗。”

工作中的王宁利教授(前中)

随后,王宁利教授和神经科医生合作治愈了那名患者的脑积液漏,青光眼病情也随之得到有效控制。然而,对于医学学术有着敏锐洞察力的王宁利教授,并没有轻易放过这个“特殊病例”。他针对该患者的各种检查报告分析后提出:“这名患者是否因低颅压导致眼球后视神经周围脑脊液压力减小,使得眼内压力相对增大,从而导致了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这就像一块木板的两面,一面是眼压,一面是颅压。对于两者之差,医学上有一个专业名词叫‘跨筛板压力差’。筛板凹陷后,如果眼压正常,那么很可能是颅压出了问题。”于是,王宁利教授探索性地提出一个“假说”,他认为,低颅压造成的眼内压力与眼球后视神经周围脑脊液压力之间的压力差(即“跨筛板压力差”)的增大,可能是正常眼压青光眼发生视神经损害的原因。

之后,为了验证这个“假说”,王宁利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历时4年,对此进行了前瞻性临床研究,最终他们发现,有2/3的正常眼压青光眼患者颅压是偏低的,并第一次在国际上提出了“低颅压所致的跨筛板压力差增大可能是导致正常眼压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的理论和观点;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通过临床观察证实王宁利提出该“假说”的真实性。

2010年,王宁利教授在权威杂志《眼科》上发表了此研究成果。但论文发表后,业内的质疑也随之而来:患者颅内压偏低,能说明筛板后压力同样也低吗?

探索性研究成就“眼科新学说”

建立在“王氏假说”基础上的初步研究成果发表后带来的学界质疑,王宁利教授必须给予学科可信的回答。于是,王宁利与他的团队继续进行了后续的临床研究。

同时,王宁教授在一次与神经外科医生关于高颅压患者的研讨中还发现,很多高颅压患者的视神经鞘膜发生扩张,视神经脑脊液间隙增大;这也给了他一个提示,低颅压的患者是否会发生视神经脑脊液间隙的减小呢?这能否应用于青光眼跨筛板压力差的测量中呢?

于是,王宁利教授与其团队开展了第二项研究,利用磁共振的手段来对视神经脑脊液间隙成像测量其宽度,反映视神经周围脑脊液压力值。

2010年间,王宁利教授和他麾下的团队通过神经内科腰穿患者的视神经鞘膜间隙宽度与颅压的两组数据,推导出一条两者之间关系的公式,并通过磁共振的非侵入技术,测量青光眼患者视神经鞘膜间隙的宽度,从而通过公式得出颅压值,这便实现了颅压的“非侵入测量”。王宁利教授这一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无创方法测量青光眼患者的跨筛板压力差,他们还通过此项技术对比正常人与青光眼患者视神经鞘膜间隙的宽度,再次证实了青光眼与颅压确实存在联系。

2011年,王宁利教授再次在《眼科》杂志上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并迅速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美国眼科学会在当期的《学术快讯》头版报道了该项研究;欧洲青光眼学会也把此研究列为临床研究亮点;世界青光眼基金会主席罗伯特·里奇还邀请王宁利加入了世界青光眼专家智囊团。

但是,国际权威学术组织和专家的认可,并未彻底打消学界对此项研究的质疑;比如有人认为这项研究所见,可能是一种伴随现象,而并非因果关系。王宁利教授得知业内这些疑虑后,继续将研究往纵深处展开——他为5只猴子做了低颅压的手术。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一直到第六个月过去了,这些低颅压的猴子也没有出现青光眼症状。“难道真的只是偶然现象?青光眼和颅压并没有必然联系?”这样的结果出现后,王宁利自己也这样问自己。

等到实验开始后的第七个月份,那5只猴子开始出现青光眼症状。1年后,随着1只猴子死亡,剩下4只猴子的8只眼中5只出现青光眼。于是,通过他们同时开展的2个临床试验和1个动物试验,他在眼科学术中建立了“跨筛板压力差造成青光眼”这一新的学说。这一新的“学说”及其研究结果发表于眼科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Ophthalmology》杂志,之后再次引起了国际上青光眼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前世界青光眼联合会主席韦瑞伯认为:这是世界青光眼研究领域的“里程碑”。

剑指“全球第一不可逆致盲性眼病”

提及刚刚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新防治技术的建立及应用”这一课题,王宁利教授介绍说,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简称“开青”),是全球第一位不可逆致盲性眼病。随着我国眼病疾病谱的改变,十余年来,我国开青患病率逐年上升,由0.29%上升到2.6%。由于对开青眼压升高及视神经损害的机制认识不清,缺乏可行的筛查及有效的干预技术,我国开青致盲率高达15%至30%,远高于发达国家8%的平均水平。

针对上述问题,北京同仁医院王宁利教授团队以解决开青筛查和监测的关键技术和设备为突破口,在我国首先创建并实施了基于数字化和网络技术的开青筛查模式:通过两项大型流调,确定了我国开青的危险因素和危险人群。通过对眼底视盘及视神经纤维层解剖参数的研究,建立了基于数码眼底照相技术的开青筛查技术和标准。利用远程网络技术,有效整合了三级医疗资源,首次实现了开青从治疗到社区防控的模式转变,使人群开青检出率由10%提高到了95%。

王宁利教授的团队从回答开青眼压升高和视神经损害的关键科学问题入手,在前述“低颅压所致的跨筛板压力差增大可能是导致正常眼压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学说的基础上,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非侵入性跨筛板压力差测量技术,实现了新的临床分类和针对性治疗模式,并通过对30个开青家系和1100例散发病例研究,发现了MYOC基因突变患者和非MYOC基因突变患者眼压升高的不同分子机制,设计了分子分型诊断试剂盒,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开青的分子分型,并设计了针对不同眼压升高机制的治疗方案。

在阐明开青发病机制和实现基于新机制的分类基础上,基于对房水流出通路的新认识,王宁利教授和国外同步开展了以再通房水通路为目标的一类新手术研究。和传统手术相比,新手术近期并发症下降30%,并杜绝了滤过泡相关的并发症,成功率由67%上升到85%。经过推广,目前全国完成此类手术2万余例。同时,他们还首次建立了我国习惯性眼压正常值和测量操作标准;并引入了相干光技术和MRI技术,建立了适合国人的视神经结构定量检测设备及上位神经损害监测技术。上述技术的使用,使开青病情进展评价的敏感性由58%提高到94%。

目前,这一筛查模式已覆盖全国15个省市123个地区,受益人群达到1100余万人,节约筛查成本5.06亿元,筛出28.6万开青患者,降低了24.3万患者因治疗贻误而致盲的风险。关键诊断、治疗技术和设备经推广应用,在26个省市300多个地区应用,覆盖人群1.2亿人,实际受益患者320万人,减少因开青致盲约32万人,减少开青致残约64万人;设备已装备300余家医院,使开青致盲率从15%下降到5%,致残率从30%下降到15%。

据了解,王宁利教授团队目前共获发明专利7项,其中有5项已经完成转化。同时,依据其项目成果,还制定了三项临床诊治标准与规范。这些研究成果,显著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眼科领域的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了我国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整体防治水平的提高。

辛勤的付出,到了收获的季节。据记者了解,在此之前的2012年,由王宁利教授领衔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机制分型及新诊治模式的创建和应用”课题,获得2012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这一研究结果已经被全世界所认识,并被同行一再引用。2014年,王宁利教授主持完成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与防治体系的建立及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课题研究成果在22个省市推广应用,覆盖人群1.3亿,约100万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受益,使致盲率从37.5%至75%下降到4%至11.6%,该项目完成了我国闭角型青光眼防治技术从技术跟踪到技术引领的跨越。如今,同样由王宁利教授领衔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新防治技术的建立及应用”这一课题,又荣获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在国际上,2014年4月2日至6日,第34届世界眼科大会(World Ophthalmology Congress,WOC)及29届亚太眼科学院大会(APAO)在日本东京召开。它是历史最悠久的国际性医学会议之一,也是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全球眼科临床盛会,被誉为眼科医师的 “奥林匹克”。在此次大会上,王宁利教授当选为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国际眼科科学院 (Academia Ophthalmologica Internationalis,AOI)成立于1975年3月7日,是一个以大学为基石的国际著名眼科学术组织。王宁利教授当选为院士,这是国际眼科界对他在眼科领域取得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他近30年来为发展中国和世界眼科事业所做贡献的认可。国际眼科科学院主席保罗·理查德(Paul Lichter)教授亲自致函王宁利教授,热忱祝贺他当选院士。

另据了解,国际眼科科学院将于2015年2月在比利时根特举行院士授牌仪式,届时各位新当选院士将进行学术演讲。此外,2015年的世界眼科大会与第29届亚太眼科学院大会将同时召开。在王宁利教授为主任委员的眼科学分会的共同努力下,第30届APAO也将于2015年4月在中国广州召开;会议结束时,王宁利教授将作为下一届APAO大会主席接过APAO会旗……

专家简介

王宁利,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党委书记、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眼科学院院长、北京同仁眼科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市眼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副会长,世界青光眼联合会理事、世界卫生组织中国合作中心主任、亚太眼科学会理事,并担任国内外多个眼科杂志的主编或编委。主要致力于青光眼、白内障、屈光及遗传眼病等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先后承担了863、973、“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重点基金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获得6项国家专利;主编9部著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各种成果奖励6项;被评为原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享有者,获得中美眼科学会金钥匙奖、中华眼科杰出成就奖,亚太眼科学会 (The Asia-Pacific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APAO)杰出科学成就奖、获WGA颁发Senior Clinician Scientist,获第七届中国医师奖。2011年获得亚太眼科学会Arthur Lim奖,并被大会评为中国及亚太眼科学界在眼科临床、教学及研究中做出优秀榜样的卓越的领导者和教育家。2012年获得第四届北京市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特别贡献奖。

猜你喜欢

筛板里程碑视神经
新型组合式防脱落筛板设计与应用
一种新型原煤分级高效防堵孔筛板的制作工艺
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创伤性视神经病变的研究现状
青光眼对视神经筛板的影响
视神经节细胞再生令小鼠复明
You Must Have A Healthy Diet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反腐败工作法治化的重要里程碑
一种耐磨橡胶筛板
里程碑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