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本逻辑视域下的可持续发展

2015-11-14牛艳欣

学理论·下 2015年9期
关键词:资本逻辑可持续发展

牛艳欣

摘 要:资本运行过程中产生了资本逻辑,资本逻辑是物化为生产关系的资本矛盾运动的一种规律,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发展规律。资本逻辑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许多矛盾和冲突,因此可持续发展从理论到实践的推进始终是和资本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对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两者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在限制和发挥资本逻辑之间保持一种弹性,既能实现资本的利润最大化,同时又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伤害,就我们当前中国国情来讲,就是必须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词:资本逻辑;生态逻辑;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图分类号:F014.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7-0054-02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家利用资本来实现财富的积累,“资本作为财富一般形式——货币的代表,是力图超越自己界限的一种无止境的和无限制的欲望”[1]。追求资本的不断增值构成资本的最基本法则。但是地球上的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果按照现在这样毫无节制地进行资本的积累和扩张,总有一天地球上的资源会枯竭,那资本追求利润的本质就与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形成一种冲突,但是可持续发展又是离不开资本的支持,因此二者又是相互兼容的,所以我们在遵循资本逻辑发展的同时还要兼顾社会性责任,使资本的运作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协调推进。我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也坚持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也是我们从国情出发做出的正确选择。

一、资本的性质决定资本逻辑的内涵

要思考资本逻辑和可持续之间的关系,要从资本、资本逻辑等概念入手。资本这个概念是马克思经济哲学的核心和枢纽,无论是从社会历史形态的发展来看,还是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来看,它始终作为一个极其活跃的因素制约或者影响着社会历史的进程。

(一)资本的扩张意志产生了资本逻辑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是这样认为的:表面看来,资本总是表现为货币、生产资料、商品等物品。这些物质资料确实是资本的存在形式,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不能反映资本的本质。所以马克思说:“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2]871-8780。“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他就不是资本了。……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它是一种历史的生产关系。”[2]878

资本作为一种增值的剩余劳动价值,通过生产要素的使用价值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资本同商品一样也具有二重性:其一,资本作为剩余劳动价值,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其二,资本作为使用价值,集合了物质的生产要素,生产资料与劳动力都包含在其中。资本二重性的统一,使原来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无形的劳动价值,成了物化了的社会关系。

(二)资本逻辑的实质

资本逻辑的实质是物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这种力量转化成一种无形的规律发展了经济,进而推动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资本逻辑”。赚取最大的利益是资本家的野心,在资本积累的推动下,它把一切生产要素吸收到整个体系中来,同时将这些杂乱的要素有序地进行分解,使其成为各种工业原料,进入到工业链条中去。但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点是,生态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量不可再生资源在无限扩张的过程中因为人类的使用不当而迅速减少,甚至枯竭,这就使资本的追求利润需求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变得不一致。因此问题就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各类生态危机的产生使资本逻辑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互相融合,形成了两种背反逻辑的同一基础。

二、生态资本逻辑的形成及其不断超越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客观要求与危机的不断产生,使资本逻辑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互背离又相互兼容,在这种背反逻辑之下,生态资本一词形成。生态资本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并且与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相适应,生态资本在运动过程中既有资本运动的普遍性,又有自身的特殊性。

(一)生态资源的资本化是生态资本逻辑形成的起点

生态资本指的是一类资源环境,它们可以直接进入当前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使用价值很高,具体指的是它各中环境要素的总体状态对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是十分有利的,比如优美的景色可以给人们提供美的享受,还可以给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地,从而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和道德需求等,实现自身“生态服务”的功能[3]。生态资源的资本化需要生态资源遵循从商品到货币再到资本的逻辑来进行把握,首先需要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商品”,这是生态资源资本化的重要起点。将劳动附加于生态资本本身,会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从它所创造的经济价值来看,它是一种特殊的无形的资本,而且它跟资本是相通的,并不断形成自身的某些特性,在运动和使用的过程中实现增值,最终实现生态资本价值的增值。

(二)生态资本逻辑需要在不断否定中发展

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生态资本是应运而生,但是就资本扩张的本性来说,很难控制住生态资源不可逾越的有限性,社会人的“野心”最终以一系列现实性灾难的形式与人类展开了对决,例如环境污染、粮食短缺、生物危机等,这不仅仅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性,矛盾一旦大爆发,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陷入困境。跟其他任何一个范畴一样,生态资本要想超越就必须不断否定,在自我中发展,突破自我约束的困境,既然运动包含着矛盾,同时也会孕育着解决矛盾的方法。要想解决现在的困境,需要找寻源头,去劳动中解决,正如马克思所言,“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4]。

三、资本逻辑决定了我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所面临的一系列生态上的问题,是一个关乎社会制度的难题,坚持资本逻辑的资本主义国家现在正遭受着巨大的生产困境,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决定了中国绝对不能重蹈资本主义道路覆辙,那样做的后果就是必然会陷入严重的社会化危机。当前中国的发展有必要最大程度上利用国际国内资本力量,实行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利用我们强大的社会主义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规范资本的合理运行,将资本的扩张有序化纳入到对全社会有利的轨道。

物化劳动的资本运动中产生了资本逻辑,资本家由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管理权,转化为对劳动力的支配权。而这种支配权会由点到面不断扩大,会在社会上形成两股对立的势力。一方面,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这种强大的动力作用内部具有深刻的与生俱来的内在矛盾,阻碍资本自身的扩张,产生了“资本扩张悖论”,这种发展就失去了可持续性。资本逻辑是这两个方面的统一体,它决定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5]。

资本逻辑的双重性决定了当代中国发展要走的必由之路。在中国,可持续发展还充分包含着人类活动的智慧和能力,是对“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这两个认识的正确反映。我们社主义国家在发展中始终坚持“和谐”这一主题和起点,进一步探寻劳动的合理性规则,人与自然的进化的有序性,人类需求的合理性,社会发展的自我约束性,追求整个人类活动的整体效益规范化,经过内外有序的协调、平衡、管理、优化,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协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友好。

我们当前的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经济水平和国家综合国力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才有能力消除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贫困,并且提供必要的能力和条件支持可持续发展。但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必然要坚持我们的立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总体说来,我们仍然比较落后,东西方差异较为明显,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高。因此我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一个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一味埋头苦干,不讲求方式方法,发展的过程中不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我们在发展中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口众多给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担。资源短缺的情况也令人担忧,资源总量是相对的,再加上技术水平比较低,长期存在资源短缺的问题。《21世纪议程》是中国走向21世纪的政策指向,它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看作一个密不可分的复合系统,构筑了一个综合的、长期的、渐进的可持续发展的框架。

当然,我们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每个中国人的努力,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去实现,就目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控制人口数量是重要的基础;第二,增加粮食供应是客观要求;第三,消除贫困是首要任务;第四,调整产业结构是重要环节。我们必须注意到的一点是,技术进步和能力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6]。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特殊而又关键的时刻:保护地球、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人、地球人的责任。中国作为一个占世界人口20%以上的大国,以快速的发展的新姿态在世界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相信我们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文明进程中对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自如,胡晖.国际产业转移的演变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J].生产力研究,2007(13).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谢代银.全球产业转移与区域战略抉择[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鲁品越,王珊.论资本逻辑的基本内涵[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3(15).

[6]牛文元.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发展的必然选择[J].中国发展,2001(1).

猜你喜欢

资本逻辑可持续发展
资本逻辑下的精神空间的再生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历史虚无主义的三种面向及其实质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试论资本的本质及其资本逻辑的终结与创新
论资本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