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中炼字的意义

2015-11-14林峰

心潮诗词评论 2015年4期
关键词:炼字诗词诗人

林峰

诗中炼字的意义

林峰

“诗要炼字。字者,眼也。”(元·杨载《诗法家数》)“诗以意为主,又须篇中炼句,句中炼字,乃得工耳。”(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一)众所周知,诗是国学奇葩,诗是文化结晶,诗是文学形式当中最完美的体现,诗是最精致、最凝练的艺术表达。它的语言最简洁,含义最丰富,意境最深远。它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有着特殊的意义,都有着其他语言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诗中炼字、炼词便非同一般,它是诗人创作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炼字,是对诗中所用的字或词进行准确、合理、精密地提炼和推敲,使之语言精美、形象生动、意境幽远。这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被称为“炼字”。古人云:“百炼成字,千炼成句。”又云:“字为句眼”,“日锻月炼”。由此可见,一字成眼可以为诗中增色,韵味无限,而一字不谐也可以成盘中之蝇,大煞风景。宋人范温在《潜溪诗话》有云:“好句要须好字,如李白诗:‘吴姬压酒唤客尝’,见酒初熟、江南风物之美,工在‘压’字。老杜《画马》诗:‘戏拈秃笔扫骅骝’,初无意于画,偶然天成,工在‘拈’字。柳涛:‘汲井漱寒齿’,工在‘汲’字。工部又有所喜之字,如‘修竹不受暑’、‘野航恰受二三人’、‘吹面受和风’、‘轻燕受风斜’,‘受’字皆入妙。老坡尤爱‘轻燕受风斜’,以谓燕迎风低飞,乍前乍却,非‘受”字不能形容也。”故炼字工稳与否,对诗歌的创作起到一字千钧的作用,也使整首诗词良莠毕现,高下立判。所以古人对诗中字词的锤炼和推敲,可以说呕心沥血,废寝忘食。比如:“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还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更有“一句坐中得,寸心天外来”等等诸多说法,其中甘苦,冷暖在兹。明确炼字在诗词创作过程当中的作用,强调炼字是诗词创作的关键所在,是炼字给我们今天带来的最好的启示。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阐述炼字的意义。

一、精美语言,凝练画面

古人有“凡诗须字少意多,以十字道一事者拙也,约以五字则工矣。以五字道一事者拙也,见数事于五字则工矣”之说。南朝刘勰亦云:“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炼字的意义就在于用最凝练的语言来表达最丰满的情感和最丰富的内涵。欧阳修作为北宋的一代文宗,在诗词创作上有很多关于炼字推敲的逸闻趣事。他在散文名篇《醉翁亭记》中写道:“环滁皆山也。”但最初的原稿是,他把附近的山名都写进去了。定稿时又悉数删去,改为五字:“环滁皆山也”。传有某位文士将自己的五绝《鼓诗》呈请欧阳修点评,诗曰:“紧紧蒙上皮,密密钉上钉。天晴和下雨,同是一样音。”欧阳修读罢一笑:“一句四字可也,曰:‘紧紧蒙皮,密密钉钉。天晴下雨,同一样音。’”士人未及说好,欧公又道:“一句三字可也:‘紧蒙皮,密钉钉。晴和雨,同样音。’”士人听后笑道,能否再减?欧公曰:“自然,可易为:‘紧蒙,密钉。晴雨,同音。’”(事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有云:“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近人挟以斗胜者,难字而已。”炼字不仅为了行文整洁,造句工稳,更重要的一点是为了更精准地表情达意。在此我借“半江水”和“一字师”两则古代改诗趣话,以说明在诗词创作中如何使炼字更加准确、合理。“半江水”是说任蕃改诗。任蕃为浙江会昌一青年举子,某天来到浙江的天台山巾子峰,游山之后在寺庙里留一绝句:“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题壁之后任蕃便匆匆下山而去,待行了百十多里之后,任蕃突然想起“一江水”不如“半江水”来得稳妥,于是折回寺庙意欲改回。但令他惊讶的是已经有人替他改为“半江水”了,这让他敬佩不已,直呼台州有人。以至于后来二百年间,山上再没出现题诗留名者。有诗为证:“任蕃题后无人继,寂寞空山二百年。”盖因天台山巾子峰,挺拔险峻,巍峨之极,如果不是月挂中天,月辉便会被山峰遮蔽而不能照见一江之水,故言“半江”较为合理。(见辛有房《唐才子传》)“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这是唐代诗僧齐己的《早梅》诗。“一字师”说的就是齐己携诗拜谒诗坛大家郑谷的逸闻。据说当时郑谷看后对齐己说:“‘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句不甚准,是因‘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拜倒在地曰:“一字师也。”齐己当时已名满天下,能如此谦逊也殊为不易,可见诗人品格之高。题为“早梅”,则“一枝开”自然早于“数枝开”也。如此炼字,则更符合主旨和诗意。(见辛文房《唐才子传》)

二、穷形尽象,生趣盎然

诗为雅物,作诗填词免不了咬文嚼字,诗词的创作过程自然也就是炼字炼句的过程。炼字能使诗句雅洁精纯,但更主要的目的还在于更鲜明生动、形象准确地描绘事物、表达情感。诗圣杜甫的作品大多心怀天下,其诗风沉郁顿挫。同时他对诗句的锤炼、对诗语的把握,也是考量再三、一丝不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成为他毕生追求的诗意境界。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传唱千年,妇孺皆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的作品形象生动,主题鲜明。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众星低垂可见平野之宽广,月印波心,故见江月之奔涌。一垂一涌,互为因果,老杜炼字之妙由此可见也。再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诗中最妙是一“潜”字,把春雨拟人化了,它随风入夜,无声无息,非“潜”不足以表达。春雨之细密、之柔和被老杜渲染得无以复加。我们再来看杜甫的《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诗人未用寻常人们习用之“桃花红、杨柳青”等字眼。而是借倒装句法,用“入”、“归”二字,亦仿佛是大自然把红色注入桃花,让青色回归杨柳。如此描绘,则桃花杨柳俱显灵动活泼之象,而显生机无限也。又如“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严维《酬刘元外见寄》),诗中一“漫”一“迟”两字之用,颇耐咀嚼。诗人不用“动”、“涨”、“落”、“西”、“红”等字眼。而用一“漫”一“迟”两字,是尽显刘长卿居所环境之优雅,寻常生活之闲适。可谓精练独到,别出新裁。通过字词的锤炼,使描写形象鲜明,体物生动是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得到的。又如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在诗人眼里似乎大雁和青山也善解人意,情同故交。“引”、“衔”二字之所用,使诗能摇荡心旌,引人入胜。再如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玉楼春·春景》)和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一“闹”一“弄”被王国维称之“境界全出”。的确,“闹”则纷繁无限,“弄”则仪态万千也。春意和花朵原是有生命的,此时更是充满了生机和蓬勃,这种具有青青色彩的动态美,足以使人们遐想无限,从而唤醒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憧憬。

三、深化意境,强化主题

诗词创作是为了抒发情感,传递思想。那么炼字炼句就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服务内容。准确精美的字词,能够拓展诗词的意境,阔大诗词的空间,丰富诗词的内涵。从而更好的突出主题,深化意境。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前两句诗人以简洁明快、清新自然的语言,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氛围。其中“浥”字用得恰到好处,是雨水刚刚打湿了泥土,道路洁净却不湿滑,正好出行,中间也蕴含着作者希望朋友一路顺风的美好祝愿。关键在三四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绝句因为篇幅受到限制,故作者省略了现实当中的诸多送别场景和离别情绪的描写,于第三句大笔一转,奇峰突起,用一“更”字,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爱护,把诗人的这份惜别之情表达得更加强烈深沉和充分。这种瞬间的跳跃和腾挪,具有一字千钧的力量。“更尽”意谓着再多喝点,酒逢知己,千杯恨少。因为这不是一杯寻常的酒,这是一杯渗透着诗人无限关切和殷勤祝福的壮行酒。此时不需要千言万语,也不需要涕泪交加,所有的情感都在这最后的一杯酒中了。主客双方在互相敬酒的过程当中,使两人的惜别之情达到了沸点。诗人充满深情的内心表白,使离别的画面凝重而又深沉。这种带有普遍意义的描写,使诗本身具有了更强大的魅力,千百年来,广为传唱,成为送别诗当中经久不衰的典型。再如元代的《大石调·阳关三叠》,在吹奏“劝君更尽一杯酒”时,竟“管为之破”。唐诗中,以炼字著名的诗还有不少。如刘方平《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前面两句平平,精华皆在后两句。其中“新透”两字是诗中最出彩处,声至可“透”,可见声之劲健,而前面修饰一“新”字,则显示出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气象。如此炼字可使意境无限延伸,得以拓展。其描写的主要意象通过典型的笔法来强化春色迷人的主题,这也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体悟。

四、丰满感情,放飞思绪

“此词甚别致,不言情而情胜。”这是陈廷焯在《词则·闲情集》中的语录。诗中炼字,也是为了更好地抒发情感,表达意趣。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此诗意在歌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以及抒发自已对他的景仰之情,其中也暗含自身对国事艰危的忧虑。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二句是为拗格,其中的“自”和“空”字,是为增加抒情效果而造。一个“自”字足见绿草之深,春色之浓。下一个“空”字,表明武侯一生壮志未酬,抱恨终天。这两句诗衬托出祠堂的凄清冷落,萧瑟荒芜。诗人到此睹物思人、见物起兴,万端交集、悲从中来。先主托付之重,孔明图报之诚,一路写来可谓字字如铁。正应了古人“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这两句“景语含情,情语寓景”,“情景相融而莫分也”(范晞文《对床夜语》)。同样,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亦莫不如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此诗写于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途中。显得境界空阔,诗意炯朗。其时李白青春年少,初离蜀地,自难免心中忐忑,见月思亲,对故乡对亲人充满依恋。但“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又让他对前程信心百倍,义无反顾。此诗被历代诗家所称道。妙处在于四句诗中写了五个地名,而且不露痕迹,自然流畅。明人王世懋云:“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者五,然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艺圃撷余》)后七子领袖王世贞亦云:“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艺苑卮言》)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一路写来,诗境渐开,诗人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蜀江千里图。而李白更是用了“入”、“发”、“向”、“下”等动词把五个地名联成一体,构成了风光千里的诗意之旅,也生发着诗人的万般情感。其间动词的锤炼与妙用,使此诗在表现手法上虚实相间、动静相生,超越时空,妙绝天外。类似之作还有杜甫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末尾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也嵌入四个地名: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老杜用“从”、“穿”、“下”、“向”等动词把几个地名巧妙勾连,使整首作品一气贯注,如行云流水,奔腾无碍。

“千钧之重,一发系之;万人之众,一将驭之。句有长短,韵有参差;一字未稳,全篇皆疵。”(江顺诒《续词品》)贺贻孙也曾道:“句法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一直以来,炼字就被诗人词家们所推崇和重视。一首诗或一首词往往因为某一个字词恰到好处的妙用,而使通篇作品活色生香的已不鲜见。像“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山抹微云秦学士”、“晓风残月柳三变”等,还有“张三影”、“贺梅子”、“王桐花”等等,举不胜举。当然在炼字炼词的同时,更多地还是要考虑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如作品内容苍白、空洞无物,甚或思想陈腐、格调低下,即便有铿锵悦耳的绝妙字词,也终究难登大雅之堂。故古人常说的“语意两工”应该是诗词作者在创作中应该追求的终极目标。

(作者系《中华诗词》副主编)

猜你喜欢

炼字诗词诗人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炼字·炼句·谋篇(外一则)——杜甫《望岳》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炼字”
诗词之页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