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五大路径
2015-11-13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大量的物质资源消耗,但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产能过剩和资源环境束缚压力愈发凸显。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已进入关键时期,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压力加大。济宁市作为全国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和大型煤化工产业基地,转型升级压力不言而喻。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为区域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经过多年发展,济宁市在多个产业领域实现了突破,通过引进大项目,推动物联网、电子商务、智能机器人、3D打印、新能源汽车、互联网金融、云计算、智慧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下,济宁市不等不靠,积极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实现了从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华丽转身。根据笔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区域转型升级可以在以下五个方面发力:
“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一是遵循产业自身发展规律,通过政府推动作用,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引导资源配置,努力提升产业发展势能;二是不断提高市场配置产业资源的能力,着力维护市场公平,降低部分行业民营、外资企业进入门槛,有效增强产业发展动能。
“创新引领+区域竞争力提升”。一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由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形成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新动力;二是提升区域竞争力,增强对优质要素的吸引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智力资源不断聚集的良性循环。
“开放合作+激发活力”。一是加大对外开放合作能够为区域发展积聚能量,促进优势产品走出去,同时与国际经济接轨,加快先进技术与管理方式引进来,加快产业现代化进程;二是加大改革力度,增强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企业注册、投资融资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强化产业培育、升级的环境建设,激发经济自身内部活力。
“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一是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破解资源与环境约束瓶颈,培育新的支柱型产业;二是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业由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增强区域竞争力与抵御风险能力;推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以信息化促进传统产业现代化升级,培育新业态,激发区域产业发展新动力。
“环境友好+集聚高效”。一是发展环境友好型经济是追求经济效益、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增加劳动就业和破解资源环境束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二是促进产业集聚发展,高效利用资源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与提升的必由之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