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源创世:尝试打造超级智能工厂服务平台
2015-11-13柯贤林
柯贤林
“智能工厂”是华源创世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布局的重大“走出去”项目。其目标是通过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的结合,对传统的工业贸易与制造交付流程进行产业链整合,实现需求、研发、制造和服务交付的全过程智能化。
华源创世成立于2008年初,创始人李璞将公司定位为“用中华资源创造世界,用中国制造装备世界”。公司成立之初就组建团队,架构了一个工业品交易与工程项目服务平台,并于2009年上线,致力于让全球工业领域的客户方便快捷地在中国寻找到真正优质可靠的工业工程服务与装备资源。得益于合作伙伴的支持,公司当年合同额就达到近两千万美元。
为什么这样一家诞生于全球金融危机前夜的创业型公司有如此气魄,敢于倾公司全力、冒着巨大的风险持续投资一个前景不确定的多功能巨无霸平台,同时还要做成一个免费的公众平台?用公司创始人李璞的话说,这是他凤凰涅槃后,对人生、对社会思考的结果。
第一次创业 昙花一现
李璞原名李堂红(父母希望他将来光宗耀祖),1971年出生于陕西镇安一个叫白橡的小山村。初中毕业后,他原打算报考航空学校,但在父亲的要求下他进入了陕西建材学校,学习水泥工艺专业。1990年李璞毕业分配进入陕西省耀县水泥厂(后来上市的秦岭水泥),那是当时陕西最好的企业之一、国家“一五”重点项目、曾经的亚洲第一水泥厂。水泥厂的工作经历,使他对工厂生产技术管理以及劳动人事管理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1993年,基于工作中对知识需求的认识,李璞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经过努力,考入对外经贸管理干部学院国际贸易系学习两年。两年的学习,不但让他得到了基本的外贸知识,更重要的是和来自各地以及驻外的外贸精英以及领导接触,让他第一次有了全球视野。时值中国持续在做加入WTO的努力,平时大家对全球贸易政策的深入关注和讨论,让他充分了解了一国外贸的重要意义。
此后,李璞回到秦岭水泥,正值秦岭水泥筹建第六条生产线,他被提升为项目管理综合办副主任兼项目翻译。该项目利用亚行贷款,也引进了很多国外设备和技术。通过项目管理以及现场的每一个工作环节,他真正融入了国际工程项目与国际合作,全面了解了一个工业工程项目建设从科研、设计、招投标、现场施工、安装调试、开车运行的方方面面。
李璞产生了把自己的经验和能量用于自己创业的念头。1997年底,受叔叔的鼓励和支持,李璞开始了第一次创业,他和叔叔一起成立了陕西锦华矿业有限公司。由于经验不足,加之受亚洲金融危机风暴影响,公司先后开采铅锌矿、承包经营小水泥厂等项目都没有成功,三年后不得不以巨额负债告终。不得已之下,2003年秋天,在没有告知任何人的情况下,他毅然决然告别妻儿,来到深圳打工挣钱还债。
第二次创业 再受挫折
李璞的命运很快有了转机。
到深圳后不久,一位秦岭水泥的老同事持续电话邀约,让他加盟北京一家做水泥国际工程的公司。他综合考虑自己的专长与经历,为了了解广阔的全球市场,他决定加盟北京那家公司。2004年到2007年的几年里,李璞作为北京那家工程技术公司的海外事业部经理,一直负责全球市场开发同时协助项目执行,进一步深入了解了国际工业工程服务与全球工业市场格局。该公司是一家和中航国际紧密合作的公司,所有业务都是和中航国际联合推进的。在此期间,他见证了中国制造从勉强靠价格赢得一点低端市场到高性价比快速覆盖全球的过程,真正懂得了一国制造业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他也更加懂得了提供产品的同时通过更好的服务弥补产品缺陷的价值。
2006年,世界水泥巨头之一德国海德堡水泥集团通过猎头找到李璞,经过半年多的犹豫,考虑到跨国公司历练的重要性,还有比原公司多五倍的薪水诱惑,2007年初他进入了该集团,担任全球采购高级采购经理,负责设备、备件采购以及质量控制,协调全球新投资项目执行。
这些从业经历再次唤起了他的创业梦想。2007年底,来自土耳其的一个客户邀请他一起成立公司,做全球工业工程服务。虽然德国海德堡让他很快乐地融入了严谨的德国公司的体系化管理与追求高质量高标准制造的工作氛围中,但是有过创业失败经历的他还是很快就心动了。为了过去的积淀有发挥之时,为了自我挑战,为了追求用中国制造服务世界的梦想,他于2008年初成立了华源创世。但是,李璞第二次创业又赶上了2008年爆发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由于2008年当年公司业务发展迅猛,团队快速扩张,2009年业务却几乎为零,年底差点倒闭,只好大幅度裁员,多次经历发不出工资、靠借高利贷度过危机的困境。
第三次创业 厚积薄发
近年来,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全球经济低迷。
面对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各国都在思考如何带领本国经济步入新的增长通道。美国率先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提出了“工业4.0”战略,中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同时推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但是,如何确保中国装备与工业工程项目在海外有序良性拓展,如何确保所有项目和装备成套服务的品质,如何确保中国装备与工业工程在全球的高运转率和低消耗,如何确保中国装备的不断优化和保有持续的竞争力,华源创世董事长李璞经常在思考这些问题。
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而新常态下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国的企业正在以更高的速度、更大的规模、更多样化的形式走向世界。中国企业“走出去”已是大势所趋。中国加入WTO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指出,中国有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海外投资却很少,加强中国企业“走出去”,加强中国海外投资,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任务。
为了加快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战略布局,尽量减少“走出去”的风险,华源创世在各国设有当地代理商,和当地行业里具有一定实力的公司合作,较为快捷地渗透当地市场。为实现优势互补,华源创世已与中交集团、中国电工等超过八家央企进行不同领域的合作,与央企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协作关系,加强产业内的协作与配套,实现信息共享,互通有无,抱团协作。
其实,华源创世2008年就组建了一个团队,推出了一个工业品交易与工程项目服务平台(www.sinoepsourcing.com),并于2009年上线,致力于让全球工业领域的客户方便快捷地在中国寻找到真正优质可靠的工业工程服务与装备资源。但迫于公司当时经营现金流的压力,加上平台自身的功能缺陷以及市场条件,平台上线以后没有运营,随后团队也被解散。但是当时几百万的投入并没有完全浪费,由平台建设带来的数据库和体系,给公司业务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支持。随后,公司逐步进入水泥建材、能源环保、冶金矿业几个领域,形成了一个跨临近行业的工业工程与技术服务体系。
华源创世团队经过多年的调研和思考,于2014年初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业工程与工程后管理的云服务体系,该体系被赋予“华源创世智能工厂”的称谓,寓意“用中华的资源创造世界,打造全球工业产业链超级智能工厂”,同年组建团队进入全面开发。最终,华源创世智能工厂平台于2015年破茧而出。同时,在华源创世(北京)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和西安华源创世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华源创世工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一个基于全球工业工程服务发展起来的工业智能云服务平台和线上线下工业服务体系由此诞生。
“智能工厂”是华源创世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布局的重大“走出去”项目。该平台由工厂远程运维管理系统(SOMS)、智能制造系统(SDF)、多方协同工作云平台(包含项目管理云平台P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SCM、供应链管理系统CRM、办公协同OA)、工业云服务体系、工业智能交互平台、工业大数据分析与垂直搜索引擎六大模块组成。其目标是通过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的结合,对传统的工业贸易与制造交付流程重组与产业链整合,实现需求、研发、制造和服务交付的全过程智能化。通过个性化的客户需求与服务匹配设计,将服务商、装备供应商和生产厂之间的信息直接接入共享,实时甚至预见性地作出快速服务响应。按照公司计划,今年10月28日该平台进入线上小范围应用测试,11月28日全球试运行,明年1月28日全球发布。该平台六个模块之一的“智能工厂远程运维管理系统”已经在国内26个水泥厂率先安装应用,同时被土耳其和伊朗几个水泥厂客户确认接入。
李璞表示,在智能工厂的平台上,全球每一个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商业环境、当地人文地理状况以及当地的优势资源将全部展现出来。结合平台提供的工业工程建设参考资料以及项目协同管理软件,华源创世智能工厂平台将会给中国装备制造业以及工程服务公司在全球的市场营销和工程实施服务,以及中国公司对外投资提供360度的保障支持服务。
“未来,在‘一带一路的大框架下,希望华源创世智能工厂平台能成为中国制造业由制造到制造服务转型的基础平台,成为国家‘一带一路的服务性平台,和中国驻全球各国的参赞处紧密合作,带领中国制造业更好地走出去,用中国装备装备世界。”李璞话语中写满了无限的期盼和希望。
经过几年的锤炼和调整,华源创世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很高团队凝聚力和竞争力、在多行业并行发展、既服务于工业工程总包建设和装备成套出口又服务于工厂生产运维的综合性工业服务类技术密集型小型集团化公司。结合全球智能工厂(www.smart-plant.net)的上线,这个基于线下经验积累走向线上的工业云服务体系和原有业务紧密有机结合,形成了华源创世线上线下、远程就地、多方联合三位一体的全球工业服务格局。经过多年的全球市场探索和实践,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华源创世“用中华资源创造世界、用中国制造装备世界”的梦又多了一个“用智能服务赢得世界”的目标。
李璞提出,要发动全球智力资源,用“共创、共建、共享、共用”的理念打造华源创世智能工厂平台,最终将其打造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工业云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