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实据性系统研究综述
2015-11-13吴晶晶
吴晶晶
摘 要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并且独有的交际工具,而语言如何能做到言之有据是“实据性”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汉语实据性研究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语言学渊源,但目前的汉语实据性研究现状要远远落后与其它语言,且研究成果较为零散、不够系统,本文简要回顾梳理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实据性的系统研究现状,旨在探討汉语实据性理论研究发展的主要趋势。
关键词 实据性 信息来源 语言形式
中图分类号:H146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z.2015.10.072
Research on the System of Chinese Evidentiality Theory
WU Jingji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Lushang College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zhou, Guangxi 545616)
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unique means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evidentiality theory focuses on the evidence of language. The evidentiality study on Chinese has a profound linguistic origin of Chinese tradition, but the current researching status is far behind other languages and the findings are scattered as well as unsystematic.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s evidentiality system of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main researching trend of Chinese evidentiality theory.
Key words evidentiality; information source; linguistic form
0 引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并且独有的交际工具,而人类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就是为了传递信息。可是信息存在着真伪之分,因此当人类需要证明自己所传递的信息是真实可靠的时候,就必须运用各种手段来证明其真实性,使信息得到交际对象的接受认可。那么,人们在交际中运用了哪些手段来证明所传递的信息的真实性呢?这就是“实据性”的研究内容,即语言是如何做到言之有据的。汉语实据性研究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语言学渊源,但目前的汉语实据性研究现状要远远落后与其它语言,且研究成果较为零散、不够系统,本文简要回顾梳理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实据性的系统研究现状,探讨了汉语实据性理论研究发展的主要趋势。
1 古代汉语的实据性系统研究
目前国内学界普遍认为汉语实据性的系统研究始于马建忠(1898)的《马氏文通》,他从实据性的概念、实据性的方式与类型、信息来源、信息可靠度和实据性成分等方面描述了的古代汉语实据性意义表达的系统,还阐述了实据性和情态、时态以及语气等相关范畴的关系。《马氏文通》中将实据性概念分为“决辞”与“疑辞”,“决辞”指是不可怀疑的信息,表达对事实的确认,而“疑辞”指带有不确定、怀疑,传达测度意味的信息。态度方式与类型分为表“事”与表“理”,基于事实的高信度的陈述式表“事”,而基于推理的相对弱信度的虚拟表达表“理”。信息来源分为“记官司之行”与“记内情所发”,前者与五官功能对应的,后者指心理活动类。实据性成分分为“有疑”、“无疑”与“不疑”,并根据以信息可靠度的逐步加强为依据进行区分。
2 现代汉语的实据性系统研究
吕叔湘(1942)在《中国文法要略》中系统描写了汉语语气词的实据性成分功能。高名凯(1957)在《汉语语法论》中通过确定命题和疑惑命题两种句型描写了汉语实据性的各种表征形式,并把疑惑命题分为传疑命题和反诘命题两类,还讨论了一种特殊的假疑惑命题。
张伯江(1997:18-19)认为汉语的实据性成分主要有三种形式:一、表示信息来源的形式,多以一些习惯使用的“插入语”来表达的;二、表示说话人对事实真实性的态度,往往用一些副词来表达;三、说话人传达确信的程度,如宣传、解释、断言等,可以用句末语气词表示。他还特别强调实据性研究为汉语句末语气词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如“的”可视为“确认性标记(certainty marker)”,“吧”可视为“测度性标记(uncertainty marker)”。
朱永生(1997:331-337)提出汉语中没有语法形态变化,只能借助某些句式和词汇手段表示实据性意义,并把汉语中的汉语中的实据性分为“目击型”和“非目击型”两类,目击型以明确的方式交代信息来源,使用“讲话者+感知动词/言语动词+信息内容”的结构明确交代信息来源于说话人,或“第二方/第三方+感知动词/言语动词+信息内容”的结构明确交代信息来源于除说话人以外的任何人。非目击型以含糊的方式交代信息来源,使用“某人+ 感知动词/言语动词+信息内容”结构提供信息,但只以含糊的词语说明信息的来源,或仅使用“信息内容”提供信息,不提供信息的来源。形式标记分为主要句式和词汇标记两种,主要句式分为“投射小句+不含情态成分的信息内容”、“投射小句+包含情态成分的信息内容”、“没有投射小句,只有包含情态成分的信息内容”以及“没有投射小句,只有不包含任何情态成分的信息内容”四类。而词汇标记分为认知动词、言语动词、助动词、副词、形容词和名词六种。此外,他还讨论了汉语实据性的程度(信度)和取向(主观或客观)。
张成福、余光武(2003: 50-58)将汉语的实据性成分分为现行的(或眼见的)、引证的、推断的和转述的四类,对汉语插入语的实据性功能进行研究,认为其具有陈实、总结、引证、推测、阐释、转述六种功能,且信度逐漸降低。樊青杰(2008)根据信息疆域理论解释了汉语实据性模式,其中将汉语中实据性的信息类型分为六种,包括说话者认为听话者不知道的信息、说话者认为听话者也许知道的信息、说话者认为也处于听话者疆域内的信息、说话者不知道的信息、说话者知道的信息以及处于说话者和听话者疆域外的信息,又将实据性成分分为8类:直接形式、是非问、疑问句、“你知道”之类、推断、传闻、情态、“我觉得”之类。他并为信息类型和实据性成分之间有相对应规律,使用实据性成分是有效的礼貌策略。
陈颖(2009)对汉语的实据性成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类和描写,她运用了主观性理论研究了汉语实据性的信息来源类型和实据性成分,将实据性的信息来源分为直接型与间接型,间接型信息来源包括感官和言语,表达直接型信息来源的实据性成分有言说动词、感官动词和中动句式。间接型信息来源包括转述和推测,转述主要为文化传统或传闻,而推测指归纳、演绎、信念以及假设,表达间接型信息来源的实据性成分有认识类动词、副词、语气词、特定的句法结构、话语标记、插入语、复句。
乐耀(2014: 27-34)认为实据性的核心意义内涵在于表达信息来源和获取该信息的方式,信度是其意义的外延。他在陈颖的实据性成分类型基础上,将实据性成分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类,对汉语实据性模式的信息来源、语言形式和实据性意义进行了分类和描述。乐耀认为实据性的信息来源分为直接(亲历)和间接(包括传闻、推测、引述)两种,其中表达传闻的语言形式有词汇、短语、固化结构;表达亲历的语言形式有感官动词;表达推测的语言形式有认识情态词、推测语气词、复句(条件句、因果句);表达推测的语言形式有引语(直接引语、间接引语),并把信源、方式和信度作为三个属性对汉语的实据性意义进行区分,较为细致地描述了现代汉语的实据性系统。
3 结论
实据性是语言“信而有征”的表现形式,是信息“有据可查”的具体编码,是语篇“实之有据”的显性标记,本文认为汉语实据性理论研究发展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汉语实据性范畴和其他语言范畴的互动研究,例如情态、语气、人称等,其中认知情态和实据性的关联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实据性研究的热门话题。汉语实据性范畴和其他语言范畴的互动研究有利于汉语实据性系统的合理构建。
第二,汉语实据性研究应将语言现象的描写与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深层运作机制相结合,揭示语言使用的本质。
第三,将汉语实据性理论应用于具体的话语互动分析或语篇分析中,研究实据性与不同文体的语言实际使用之间的关系,例如对法庭判决书中实据性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判决书撰写实践、增强广大群众对法庭裁判行为公正合理性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陈颖.现代汉语传信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 樊青杰.现代汉语传信范畴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8.
[3] 高名凯.汉语语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4] 乐耀.国内传信范畴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2011(1):62.
[5] 乐耀.现代汉语传信范畴的性质和概貌[J].语文研究,2014(2):27-34.
[6]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2.
[7] 马建忠.马氏文通读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8] 张伯江.认识观的语法表现[J].国外语言学(当代语言学),1997(2):18-19.
[9] 张成福,余光武.论汉语的传信表达——以插入语研究为例[J].语言科学,2003(3):50-58.
[10] 朱永生.试论现代汉语的言据性[J].现代外语,2006(4):33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