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琴书的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

2015-11-12黄红纲

关键词:传承与发展学校教育

黄红纲

摘 要:安徽琴书是一种极具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音乐艺术,它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安徽琴书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有利于安徽琴书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安徽琴书;传承与发展;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0-0207-03

安徽琴书,活跃于淮河两岸,距今已有200余年,它在安徽北部、中东部地区以及苏北、豫东、鲁南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所以和山东琴书、江苏的徐州琴书在音乐形态、唱腔、曲目上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是老百姓喜爱的极具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音乐艺术。了解安徽琴书的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安徽琴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安徽琴书的传承与发展的现状

2008年11月流行于安徽省蚌埠市、阜阳市的安徽琴书以“淮河琴书”的名称成功申报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吴舜英、孟影成为“淮河琴书”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3月安徽“灵璧琴书”成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小眼、刘培枫成为“灵璧琴书”代表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指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直接参与制作、表演等文化活动,并愿意将自己的高超技艺或技能传授给政府指定人群的自然人或相关群体”[1]。作为一种载体,安徽琴书的传承人以自己的方式,在传承安徽琴书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一)传承人的现状调查

1.高小眼,安徽灵璧人,原名高成富,自幼师从著名琴书艺人鲁帮勇学唱灵璧琴书。18岁开始以演唱琴书为生,擅长演唱长篇琴书,如《狸猫换太子》、《回龙传》、《杨门女将》、《李双喜借年》等。为传承琴书艺术,他曾赞助宿州市文联举办“成富杯”曲艺大赛;在历届安徽省曲艺艺术节比赛中,他表演的琴书总是获得好评。2007年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他“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从上世纪70、80年代至今,中央电视台、安徽、山东、成都、南京、蚌埠电视台以及黄山音响出版社先后邀请高小眼录制了大量的琴书唱片,至今发行唱片470多万张。高小眼虽然是65岁的老人,但唱起琴书声音依然高亢洪亮。高小眼说:“现在,我最担心的是‘杰出传承人的称号能否传承下去,最怕祖宗留下的好东西失传。”因此,他想在有生之年多录制一些经典的琴书曲目传给后人。

2.刘培枫,安徽固镇县人,原滁州市歌舞团的行政股长,国家二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曲艺家协会理事。自幼师从琴书艺人彭光荣学唱琴书。刘培枫擅长演唱、改编、创作琴书。上世纪90年代初改编演唱琴书《孟丽君》、《休丁香》由滁州市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播放;他创作表演了大量的琴书,如《孙子迷》、《下岗之歌》、《拦车》等,其中和张静表演的琴书《孙子迷》在中国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七届群星奖比赛中获得创作铜奖、表演铜奖;和刘大军表演的《下岗之歌》荣获首届中国曲艺“鸿佳杯”文学创作三等奖;和张静表演的《拦车》荣获第四届安徽省曲艺节创作、演唱一等奖。刘培枫还认真研究安徽琴书的音乐、唱腔,他写的文章《安徽琴书音乐与伴奏》、《安徽琴书形成与继承》对安徽琴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近年来,作为笔者课题组的一员,他在笔者组织的滁州学院“安徽琴书学习班”里担当着教唱及坠胡演奏的指导工作,积极为琴书传承、发展献计献策。

3.张静,安徽泗县人,60年代末师从吴舜英为师学习安徽琴书。1975年考入滁州市文工团(滁州歌舞团前身)成为琴书演员。张静擅长琴书表演、演奏扬琴、檀板、柳琴。在长达40年的演唱生涯中,一直致力于琴书的演唱研究,活跃于各类曲艺大赛的舞台。她和刘培枫表演的琴书《孙子迷》在中国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七届群星奖比赛中获得表演铜奖;和刘培枫表演的琴书《拦车》荣获第四届安徽省曲艺节演唱三等奖;2011年她和她最小的学生陈兴婳合作表演的安徽琴书《反正话》荣获安徽省首届鼓书大赛一等奖。张静还一直致力于琴书教学研究,退休后,在滁州市老年大学教授安徽琴书、泗州戏。在张静的带动下滁州市活跃着一支热爱琴书表演的团队,他们到部队、农村、社区演出,2009年,这支团队取名“乐夕阳组合”,2010年2月“乐夕阳组合”表演的琴书参加了安徽电视台“相约花戏楼”擂台赛,获得周冠军。在笔者组织的滁州学院琴书学习班里,张静担任教唱及演奏扬琴、柳琴、坠胡的指导工作。先后给同学们排练了《雷锋》、《反正话》等琴书曲目。

(二)琴书传承的现状调查

和其它传统民间音乐一样,安徽琴书面临现代语境下的困境,在当今多元的艺术氛围中,日渐衰微。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由于安徽琴书产生在明末清初的封建社会,观众阶层是从事农耕经济为主的广大农民,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安徽琴书有城市化的趋势,但是基本上没有脱离社会底层人民。因此安徽琴书200多年来一直被农民和城市平民阶层所喜爱。作为一种民间说唱艺术,长期以来安徽琴书的传承一直采用民间艺人“口传身授”的传承方式。“这种传承方式建立在以师徒制为载体,以音乐为核心的开放性的不断衍变基础之上,在发展过程中它不局限于琴书本身,不断吸取其他曲種和戏曲因素,对自身进行改造与提高。”[2]这种传承方式使安徽琴书在历史上曾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刘培枫告诉笔者:“上世纪60、70年代,学习琴书的人很多,那时略有名气的师傅就能带一二十个徒弟。那时老百姓喜欢安徽琴书,很多市县都成立文工团,需要琴书演员参加各类文艺活动,非专业团体的琴书艺人的收入也相当可观。各种戏曲、说唱的演员们聚集在文工团里,大家相互学习,丰富了各自的音乐语言,我那时在表演琴书时就吸收了很多姊妹艺术的演唱技巧。”

然而,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农耕经济地位的下降,特别是近30年来的现代化建设,以及新传媒的出现,不断冲击着传统文化。自本世纪初,安徽琴书的传承出现了停滞的现象:首先,由于是口传身授,许多曲目没有文字保存,再加上条件限制,演唱曲目没有录音,随着老艺人的老去,大量传统曲目的失传;其次,安徽农村的轻壮劳动力大都去南方城市打工谋生,农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安徽琴书的原有观众群锐减;第三,全球经济一体化,音乐文化形式的多样化,使人们认识了更多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音乐形式,音乐的民族性正受到强烈的冲击。大多数年轻人喜爱充满异域风情的现代音乐,对传统音乐知之甚少。虽然50多岁的安徽琴书艺人自己还能演唱,但因为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习,面临失去传承人的危险。没有传承就没有发展,那么如何传承、发展呢?

二、安徽琴书传承与发展的策略

在安徽琴书的传承与发展中,学校教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成立“安徽琴书学习班”是安徽琴书传承与发展的的一个重要举措。

(一)“安徽琴书学习班”的概况

樊祖荫说,要特别重视对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主体——传人及班社和整个文化环境的保护。但与此同时,也应该扩大传承面,让各级学校的艺术教育承担起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义务[3]。2012年底,笔者在滁州学院音乐学院开辟了试验田——“安徽琴书学习班”,聘请了原滁州歌舞团的琴书演员、安徽琴书传承人刘培枫、张静作指导老师。尝试发挥学校教育在安徽琴书传承、发展中的作用。

“安徽琴书学习班”的学习课程主要包括:扬琴、坠胡、柳琴等乐器的学习和琴书唱段学习两个方面。第一阶段(2012-12—2013-1)是樂器演奏教学阶段。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长,两位老师将学习班的同学分成三个小组:扬琴组、坠胡组、柳琴组。刘培枫老师主要承担坠胡演奏的指导,张静老师则承担了其它乐器演奏指导。两位老师教授乐器演奏的基本指法、最常用的琴书大小过门、四句腔的演奏等。在这个阶段,因为学生们之前大都有乐器学习的基础,因此接受能力强,很快掌握了演奏的基本技法。为了巩固第一阶段的学习,同时为第二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两位老师给学生们布置了寒假作业:预习(自己学唱、弹奏)琴书唱段《四句腔》(选自《二罐分家》)、《凤阳歌》(选自《皮袄记》)、《流水板》(琴书开场唱段)。第二阶段(2013-3月初—2013-4月中旬)两位老师教授了寒假布置预习的唱段。由于有寒假自学的经验,学生们在四月初已经能完整地演唱,但是大部分学生唱腔韵味不够,没有掌握说唱艺术的技巧。为此,两位老师将教授重点放在了演唱技巧的训练上:如何运用丹田气,运用巧劲“唱”;如何释放嘴巴,清晰的“说”;如何润腔,使说唱有韵味。4月中旬学生们基本完成了学习任务。第三阶段(2013-4月中旬—2013-5月底)排练琴书《反正话》。2010年2月26日,安徽电视台《相约花戏楼》栏目全新改版后首次播出,张静老师率领她的“乐夕阳组合”,带着她改编的安徽琴书《反正话》登上了《相约花戏楼》的舞台。2011年安徽省首届鼓书大赛,张静和她最小的学生陈兴婳(9岁)合作表演安徽琴书《反正话》,荣获一等奖。为了让音乐学院的广大师生更直观地了解安徽琴书,同时向广大师生汇报“安徽琴书学习班”的成果。2013年5月22日晚,在滁州学院音乐学院小型演奏厅,国家二级演员、安徽琴书传承人刘培枫、张静进行了“琴风书韵——安徽琴书讲座暨‘安徽琴书学习班汇报演出”。讲座中刘培枫老师介绍了安徽琴书的起源、音乐特征、伴奏乐器及语言特点。刘培枫、张静两位老师还表演了刘培枫老师创作的琴书《拦车》、《孙子迷》、《三十怕》。“安徽琴书学习小组”的同学们表演了《反正话》,赢得了一致好评。

(二)“安徽琴书学习班”的启示

本次活动后,笔者召集了部分师生座谈。2012级学生王静说:“我是琴书班的学员,琴书的演唱技巧对我学习声乐帮助很大,尤其是语言和情感的把握。”2012级学生章洋说:“我还是第一次听坠胡、柳琴,非常悦耳,我国的民族乐器真是太丰富了。”谢慧敏老师在我院教授《中国音乐欣赏》课程,她说:“讲座对我的教学很有启发,我国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我认为正确引导学生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是我们每位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彭鈺老师说:“我们应该把我院的音乐教学同我省的传统音乐的保护、传承联系起来。”

通过开辟安徽琴书研究试验田——“安徽琴书学习班”,笔者认为学校教育在安徽琴书的传承、发展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学校教育,尤其是像滁州学院这样有较完整的音乐学体系高校,为我国传统音乐的保护提供了良好的体系支撑。其次,学校有音乐学在内的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影响、渗透整合的优势,能够从不同的视角对传统音乐展开科学的梳理和研究。第三,可以利用优厚的人力资源为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培养人才。

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无论从课程分类、上课形式,还是课程内容,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的内容所占比例极少。“这是对具有悠久文明史的中国‘天人文化,传统之人的‘他土文化的直接‘通化。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应当强调、重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在当今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对形成世界历史时代的东方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心理、精神气质、道德伦理、审美趣味、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4]也就是说,我们在发挥学校教育在传承、发展民族传统音乐中的作用的同时也要改进学校音乐教育的不足。

总之,安徽琴书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音乐,它是我们的先辈知识和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传承、发展安徽琴书是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我们应该自觉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为安徽琴书进一步的传承、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之忧[J].探索与争鸣,2007,(07):66-68.

〔2〕于雅林.传承中的继承、继承中的创新——徐州琴书历时衍变寻轨[J].中国音乐,2011,(1).

〔3〕樊祖荫.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思考[J].音乐研究,2006,(01):10.

〔4〕方光耀.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当代意义[J].扬州大学学报,2009,(5):93.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猜你喜欢

传承与发展学校教育
浅淡德宏瑞丽傣族传统舞蹈迦楼罗舞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
浅析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浅谈职业学校班级管理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学校教育的新挑战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红色歌曲与高校主流文化教育的现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