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解读《野草在歌唱》中摩西的先驱者形象
2015-11-12宋明星
宋明星
摘 要: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自问世以来,备受学者和评论家关注。学者和评论家从女权主义批评、生态批评、后殖民批评等不同角度来解读这部作品,主要关注的是女主人公玛丽的悲惨命运及成因,而忽略了对黑人男性的解读。本文试图运用弗莱的神话原型理论来分析小说中黑奴摩西的先驱者形象。莱辛以《圣经》中的摩西原型为基础,塑造了黑奴摩西的先驱者形象,体现了她对黑人男性命运的关注,而不仅仅是关注女性和白人。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摩西的先驱者形象;神话原型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0-0139-02
多丽丝·莱辛作为20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具有多重文化背景,还获得了毛姆文学奖、英国皇家文学会荣誉奖等十几项大奖。莱辛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关注社会性的问题,比如种族问题、两性问题、环境污染、青年暴力等。她的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观点犀利且见解新颖。长篇小说代表作有《野草在歌唱》(1950)、《金色笔记本》(1962)、《天黑前的夏天》(1973)、《裂缝》(2007)等。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在出版当年就在5个月内连续印刷了7次,其独特新颖的主题引发了不同层次读者的共鸣,也激起了研究者的研究和探索热。小说第一次向西方读者毫无掩饰地展示了在种族隔离制度下的南部非洲的社会现状。小说主人公玛丽出身于一个贫寒的白人家庭,后来迫于社会压力,嫁给了白人农场主迪克,生活变得越来越枯燥乏味,她便与黑奴摩西产生了暧昧关系,但是又因为种族歧视的社会背景而赶走了摩西,最后被充满仇恨的摩西结束了生命。历年来的研究者们都倾向于从女性主义、生态批评、后殖民主义的角度来剖析这部作品,主要关注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悲惨命运以及殖民白人与土著黑人之间的尖锐矛盾。本文意图运用诺思洛普·弗莱的神话原型理论来分析小说中黑奴摩西的先驱者形象。莱辛以《圣经》中的摩西原型为基础,塑造了小说中黑人摩西的先驱者形象,来探讨摩西是玛丽的拯救者而并非是她的杀害者,体现了莱辛对黑人男性命运的关注,而不仅仅是关注女性和白人。
一、神话原型理论
原型批评在战前已有所发展,但影响还不大。弗莱吸收了心理学、人类学的成果,融汇了“新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等各家之长以及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系统地论述了原型批评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所谓“原型批评”,也叫“神话批评”,它要求从整体上来把握文学类型的共性及演变规律。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指出,原型就是“典型的即反复出现的意象”,最基本的的文学原型就是神话,各种文学类型无不是神话的延续和演变[1]。
弗莱采用了一个弗洛伊德曾用过的术语(displacement)来说明神话在后世的这种既延续又有所变化的规律性现象[2]。“神话”这个概念一般泛指关于神或其它超自然的故事,有的也包括被神化了的人。“一个文化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从一个侧面讲述了该民族的历史,如犹太神话中关于创世、出埃及迁徙、人物传记的记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成是犹太文化的产生史”[3]。因为民族神话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特征,所以后人通过阅读前人的神话故事来不断探索这个民族所追寻的自我意义。
莱辛是一个运用丰富的神话原型进行创作的高手,她的小说事事有来源、处处藏玄机,在她的很多作品中,我们可以时时感受到这些原型带来的奇妙享受。在《野草在歌唱》中,莱辛给黑奴起名叫摩西,绝不仅仅是巧合,而是有意让读者把小说中的摩西与《圣经》中的摩西原型联系起来,内涵非常深刻。
二、摩西的先驱者原型分析
根据《圣经》中的出埃及记,摩西是一个先驱者,他带领受奴役的以色列人从埃及逃离,途中他举杖击石,让水流出来为众人解渴,又求上帝赐予食物让众人饱腹,最后带领以色列人到了“流满奶与蜜的地方”[4]。《圣经》中的摩西是以色列人追求自由的引导者,也是拯救者,这个有象征意义的形象经历了过去和现在,也会延续到将来。摩西的原型也从神话故事中延续到了其他的文学作品中。莱辛在《野草在歌唱》中重现了这个经典的神话原型。一开始受到女主人玛丽的奴役和压迫,最后奋起反抗杀死了玛丽,让自己和玛丽都在非人的社会环境中获得了最终的自由。摩西所扮演的是一个拯救者的形象,被赋予解救受苦人民的使命。他不受束缚的性格反应了莱辛激励黑人争取自己的人格尊严,试图消除黑人与白人之间的歧视和隔阂。和《圣经》中的摩西一样,他的出生都很神秘。在杀死玛丽被捕后,当被问及他从哪里来的时候,没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他的来历很难说得准,可能来自葡萄牙的领土,也可能来自尼亚萨兰,或者是来自南非联邦。”[5]不同之处在于,《圣经》中的摩西具有神一般的能量,而黑奴摩西仅仅是一个普通的黑人,靠着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和拯救玛丽。“他是一个普通的黑奴,只是用他的理解与关心引起了女主人公玛丽的好奇和矛盾心理的向往,拯救了玛丽于苦难,拯救玛丽于感情洪荒,使玛丽获得片刻幸福和心理满足。”[6]
《圣经》中摩西是在水中被发现的,后来击杖取水,给众人带来了生命之水。莱辛在小说中同样暗示摩西给玛丽带来了生命之水。第一次遇到摩西的时候,摩西停下工作要求要喝水。摩西用水洗背勾起了玛丽的内心的欲望:“她记起了那罩满雪白皂沫的又黑又粗的脖子,那在水桶跟前弯着的健壮的背,這对她的感官实在是一种刺激。”[7]书中多次提到玛丽憎恶黑人的身体,其实也表达了她的一种向往之情,玛丽憎恨他们黝黑结实的身体,其实也已看做是对自己虚弱身体的憎恨。摩西给生命枯萎和生活贫瘠的玛丽带来了生命之水,缓解了玛丽的干涸的生活境地。摩西唤醒来了玛丽内心心压抑已久的渴望,给她注入了生命之水,如同《圣经》中的摩西为众人击杖取水。
另外,摩西真诚地关心玛丽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慢慢地得到了玛丽的认可和接受。“摩西替她扣好衣服,她自己又对着镜子照了照。瞧那个土人的神态,宛如一个溺爱妻子的丈夫一般”[8]。摩西毫不掩饰自己对玛丽的爱慕和关心,弥补了迪克无法给玛丽的关心和爱慕。除了帮助玛丽做各种家务,他还摘了野花回来讨玛丽开心,让玛丽对生活充满信心。同时,他迫使玛丽不得不把他当做一个人来看。他质问玛丽难道耶稣认为人类互相残杀是正当的吗?可见,他比一般的黑人要有智慧,对种族歧视进行了深刻思考,他觉得人类就不应该相互残杀,而应该相互尊敬。当附近一个农场主查理到玛丽家做客,他非常惊讶玛丽对土人的态度居然和对同族白人一样,让他非常恼火。摩西的骄傲也让他大为光火。玛丽与摩西的关系在当时社会是畸形的,最终,因为要遵守白人的社会准则,玛丽赶走了摩西,出于报复,摩西愤怒地杀死了玛丽。莱辛是这样描述最后死亡的场景:“闪电终于亮起来了,一条湿淋淋的闪电,闪了好久好久,好像一片潮湿的曙光一样。这是他最后的胜利时刻,这一刻是这样完美,没有缺憾。”[9]莱辛把这当成是摩西的一种胜利,如同出埃及记中的摩西一样,胜利地把族人带到了自由的地方。但是他在杀害玛丽以后并没有逃走,而是选择留下来等待被捕。他以死亡的方式结束了玛丽的悲惨人生,虽然是不可取的,但是确实给玛丽带来了解脱。“玛丽结束了她短暂的人生,同时也使她从内心的痛苦中得到了解脱”[10]。
在小说中,莱辛对摩西的勇气是给予鼓励和支持的,用如此极端的方式去结束玛丽的生命只是为了呐喊出黑人心中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求。可以用尼采的这段话来解释莱辛文中这种胜利的意义:在酒神的魔力下,不但人与人重新团结了,而且疏远、敌对、被奴役的大自然也重新庆祝她同她的浪子人类和解的节日。此刻,奴隶也是自由人。此刻,贫困、专断或“无耻的时尚”在人与人之间树立的僵硬敌对的藩篱土崩瓦解了。此刻,在世界大同的福音中,每个人感到自己同邻人团结、和解、融洽,甚至融为一体了[11]。
正如出埃及记中的摩西成功把以色列人带到自由之地,《野草在歌唱》中的摩西最终也让玛丽得到了解脱,并为族人的自由而呐喊。尽管他杀死了玛丽,但是也帮她寻求到了一种解脱和救赎,从积极意义上来说,玛丽的死亡更多是一种救赎而不是灾难,预示着一个新世界的到来。如同出埃及记中,摩西带领以色列人通往自由之地的神话故事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梦,莱辛塑造了摩西的先驱者形象也是为了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人类生活的世界,说明了莱辛在小说中不仅仅关注女人和穷苦白人,对黑人的生存状态也给予了严肃的思考。
参考文献:
〔1〕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2〕叶舒宪.神话意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Holy Bible. National TSPM&CCC[M]. Nanjing: Amity Printing Co., Ltd, 2000: 84-102.
〔5〕〔7〕〔8〕〔9〕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6〕李正栓,孙燕.《野草在歌唱》的原型阅读[J].当代外国文学,2009,(4):12-18.
〔10〕傅丽.令人窒息的精神荒原——浅析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青草在歌唱》中人物心理刻画[J].成都大学学报,2007,(11):26-28.
〔11〕尼采.悲剧的诞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