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2015-11-10陈勇
陈勇
【关键词】 中学语文;多媒体;中学语文;学习兴趣;想象力;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0—0107—01
一、多媒体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动机,多媒体课件成功地营造了一种乐学的氛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可播放渡江战役的影像资料,使学生在血与火中受到教育,了解祖国统一、民族解放背后有多少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给每一个学生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这样既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起了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热情,形象鲜明地引起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受到共产主义思想情感的陶冶,促进了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又如在《口技》这篇文章的导入中,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声《洛桑学艺》,让学生知道口技艺术是我国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这种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更让学生感觉口技的生动有趣,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强烈地叩击着学生的心灵,激发起他们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
二、多媒体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理解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春》是朱自清先生有代表性的散文,在朱先生的笔下,一幅阳光明媚、春风荡漾、绿意盎然的美丽景色跃然纸上。但如果单纯地由教师讲授此文,恐怕学生很难想象出这种景色如何之美,毕竟语言描绘出的东西是缺乏立体感的。而应用多媒体来讲授此文,效果则截然不同,首先,让学生欣赏几首关于春天的乐曲,如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在乐曲中为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细细品味文章中绮丽的意境。然后,通过投影向学生展示一组春天的图画,给学生在视觉上予以冲击,在讲解过程中,随时根据需要用多媒体演示比较有立体感的描写性语言,因为,这篇文章写了山水花鸟、小草果树、蜜蜂蝴蝶、和风细雨等很多景物,用多媒体来演示这些画面比用干巴巴的语言来描述要形象得多。最后,可给学生提供古人一些描写春天的佳句(投影),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等,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些佳句。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使这一课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三、多媒体的运用,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从课文到学生接受的过程,它应是“课本——学生——感悟生活——创新发展”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运用多媒体教学时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课本的作用,通过多媒体的作用来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的能力。如作文课上,投影漫画《背影》,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画面内容,然后根据此画面,分别用描写、说明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各写一段话。学生写完后,出示教师在投影预先写好的三段例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三段文字的不同之处,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习作,找出存在问题并作修改,再投影学生修改前后的习作,大家评评、议议。最后再让学生结合画面内容,联系自己实际,谈感受,谈体会。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很快掌握了描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的区别,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如:在教读《范进中举》、《变色龙》等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时,也可使用同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理解人物和故事情节,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是工具性、情感性、意境性、形象性的综合体,选入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思想性、艺术性较强的精品,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和研讨课文的美。如果单纯地靠教师讲解,很难达到这一目的,而且学生的理解有的是模糊的、抽象的。借助多媒体教学则能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情感的教育。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受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如在都德的《最后一课》教学中,通过播放“普法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相关影视资料,使学生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国土沦陷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并为丰富学生的表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供了物质基础。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