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合并光线性角化病、Bowen病一例
2015-11-07黄桃源朱定衡敖贤陈娟何仁亮
黄桃源 朱定衡 敖贤 陈娟 何仁亮
·病例报告·
面部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合并光线性角化病、Bowen病一例
黄桃源 朱定衡 敖贤 陈娟 何仁亮
患者女,75岁,因面部红斑、斑块伴瘙痒、疼痛5年余入院。患者于5年前无明显诱因面部散在出现红斑,伴瘙痒、疼痛,外院诊断为神经性皮炎,外用药物治疗(具体不详)后瘙痒感改善,但红斑不消退,且逐渐增多。1余年前在红斑、斑块基础上出现散在鳞屑,仍有瘙痒及疼痛,断续自行外用药物(具体不详),效果欠佳,遂到我院门诊就诊,右颊面部行病理检查诊断为鳞状细胞癌。患者为进一步治疗收入住院。既往体健,曾在海岛上生活10余年,一般情况好,家族无类似病史。
体检:体温37.2℃,脉搏84次,呼吸20次;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右面颊部可见一2 cm×2 cm浸润性红斑,上见红褐色结痂,少量鳞屑,左面颊部见一0.5 cm×1 cm红斑,有破损;右颞部、右面颊下部及鼻根右侧见散在大小不一红褐色斑块,表面少许鳞屑;额部及鼻根部见散在皮色绿豆大小丘疹(图1),余皮肤黏膜未见苍白、黄染,无皮下出血点,颈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正常;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免疫5项等生化检查均正常;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正常;X线胸片及腹部B超均未见异常。
治疗:行右面颊部恶性肿物切除术(Mohs)+左面颊部恶性肿物切除术(Mohs)+右面颊下部、右颞部皮损活检术+取皮术+创面修复术。术后冰冻切片组织病理:右面颊部:鳞状上皮细胞排列紊乱,棘层消失,细胞胞质淡染,核深染,细胞核大小不一,核分裂象多见,局部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真皮下间质可见肿瘤细胞巢,浸润到真皮深层,符合Ⅰ~Ⅱ级鳞状细胞癌(图2);右颞部:异形增生的鳞状上皮细胞,呈片巢状,团块状浸润性生长,突破基底膜达真皮浅层,细胞核大,染色深,核分裂象多见,符合Ⅰ级鳞状细胞癌;右面颊下部: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有挖空细胞,上皮角延长,鳞状上皮细胞下2/3细胞核大,着色深浅不一,异形明显,皮下间质内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符合Bowen病(图3);左面颊部:表皮角化不全,鳞状上皮细胞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细胞核大,染色深,异形明显,真皮浅层轻度水肿,灶性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符合光线性角化病。最后诊断:右面颊上部、右颞部浸润性鳞状细胞癌(Ⅰ~Ⅱ级);右面颊下部Bowen病;左面颊部光线性角化病。手术切除1周后拆除加压敷料,植皮区成活,创面恢复良好,随后予以拆线。由于皮损面积广泛,术后第4天后隔天进行浅层X线放射治疗(管电压70 kV,每次剂量10 Gy),共4次,目前随访中。
图1 右颞部、右面颊下部及鼻根右侧见散在大小不一红褐色斑块,边界不清,表面少许鳞屑及红褐色结痂
图2 鳞状上皮细胞排列紊乱,棘层消失,细胞胞质淡染,核深染,细胞核大小不一,核分裂多见,局部可见病理性核分裂;真皮下间质可见肿瘤细胞巢,浸润到真皮深层,符合Ⅰ~Ⅱ级鳞状细胞癌(HE×100)
图3 鳞状上皮细胞下2/3细胞核大,着色深浅不一,异形性明显,表皮层角化不全,有挖空细胞,上皮角延长,皮下间质内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符合Bowen病(HE×100)
讨论 长期的日光暴露下会导致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发生基因改变,发展为光线性角化病到皮肤肿瘤的皮肤病变。文献[1]指出,超过60%皮肤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分布于头面颈部,其中基底细胞癌、侵袭性鳞状细胞癌、光线性角化病以头面颈部为主。本例患者40余年前曾在海岛生活10余年,有长期日光曝晒史,特点是面部广泛出现大小不一红斑、斑块,且不同部位的皮损组织细胞学呈现由轻到重的演变,我们推测,本例患者右面颊部红斑可能由光线性角化病发展而来。因此,临床上老年患者若有慢性的、散在的红斑或斑块,应及时进行病理活检,必要时活检不同区域的皮损,手术切除是最佳的治疗手段。
[1]黄远深,李航,涂平,等.632例皮肤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临床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0,43(7):452-454.
作者单位:510095广州,广东省皮肤病医院皮肤外科
2014-12-04)
(本文编辑:颜艳)
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5.08.019
何仁亮,Email:zshrl200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