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颞部三点减张悬吊法在面部除皱术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
2020-01-15石涛
石 涛
(辽宁省沈阳市伊美尔整形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在整形美容领域要求行面部除皱术的人群数量也逐渐增多[1]。面部除皱术也称面部提紧术,通过将面部发生松弛的皮肤向后、向上提拉,并切除多余的皮肤,同时将面部深部筋膜层也拉紧,来改善面部肌肤皱纹状态。该术式一般在发际内、耳旁或耳后隐蔽处做切口,术后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秃发、切口瘢痕增生等问题,其中颞部秃发发生率可达8.2%[2]。本研究应用一种颞部三点减张悬吊法,探讨其在面部除皱术中的临床效果和意义。现将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2010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于本院接受面部除皱术治疗的80例患者。分组方法:使用抽签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划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40例。临床资料:甲组女性患者32例,男性8例,年龄27~60岁,其中全面部除皱术26例、额颞部除皱术8例、额颞颊部除皱术6例;乙组女性患者33例,男性7例,年龄26~62岁,其中全面部除皱术25例、额颞部除皱术9例、额颞颊部除皱术6例。对比两组一般资料,统计学分析显示组间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所有患者均符合面部除皱术相关指征,自愿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本院伦理委员会对研究予以批准。
1.2 研究方法:患者入组后完善术前各项检查,术前准备与麻醉措施与常规手术相同。手术方法:额部切口于帽状腱膜下分离,对眶上血管神经束加以保护;颞部切口于颞浅筋膜浅面分离;额颞部冠状切口均平行于头发方向,注意保护毛囊,并掌握正确分离层次。完成分离后形成颞浅中筋膜蒂瓣,注意保护颞浅血管和面神经颞支。对额肌、皱眉肌、降眉肌进行常规切除,向外上方向提拉颞浅中筋膜蒂瓣并固定于颞深筋膜。①甲组处理:将患者颞部皮瓣牵开,术者手指顶于发际线处皮肤,使用手术4-0缝合线在直视下从颞部头皮瓣发际线选择无毛囊一侧皮下层进针,同样向外上方向提拉,跨过头皮瓣毛囊区,从切口筋膜层出针,确认拉紧缝合线并打结。观察患者两侧眉眼角高度是否对称,采用同样手法实施颞部减张悬吊三针,注意三针间距以等分颞部发际线为宜,相互平行并构成一个平面。②乙组处理:额颞部未进行减张缝合,直接对皮肤全层拉拢缝合。术毕于患者切口处喷涂金因肽液,使用弹力绷带进行常规加压包扎。
1.3 评价指标:术后6个月颞部秃发情况评估:在患者颞部毛发区中央位置选取1 cm×1 cm面积测量毛发密度,单位根/cm2;切口瘢痕情况评估:测量患者颞部切口瘢痕最大宽度,单位cm。使用院内自制量表调查患者满意度,总分100分,评分≥80分即认为患者对手术结果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研究中一般资料及结果所得数据均由统计学软件SPSS 20.0处理分析,计量资料(±s)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χ2检验。设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甲组患者颞部毛发密度为(37±6)根/cm2,大于乙组(30±4)根/cm2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39、P=0.000);甲组患者切口瘢痕宽度为(0.7±0.3)cm,小于乙组(1.2±0.4)cm且差异显著(t=6.325、P=0.000);收集两组患者对手术结果满意度,甲组满意率95.00%(38/40),高于乙组82.50%(3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25、P=0.005)。
3 讨论
面部除皱术也就是所谓的拉皮术,整形医师及患者最大期望均是获得不留任何明显手术痕迹的、无限接近自然的外貌效果。面部除皱术后难以遮挡的秃发,或发生切口瘢痕增生,对患者来说都可能造成一定心理负担[3]。整形美容医学领域众多学者都曾为此探究有效的预防方法,譬如颞部阶梯状分离技术、改进颞部多层次除皱术等,但多存在操作困难、易损伤颞浅血管等不足[4]。本研究中提出颞部三点减张悬吊法,主要在缝合颞部头皮瓣过程中改进了缝合进针点位置,于颞部发际线选择无毛囊一侧皮下层进针,横跨毛囊区并向外上方向提拉,再从筋膜层出针打结缝合线,使得减张固定组织量增加,保证了减张悬吊牢固和持久;三针平行构成力学平面,极大地提高了减张有效性,并改善了局部血供,故而可减小颞部秃发、切口瘢痕增生风险。本术式在实际操作中相对简单,可行性高。术后甲组患者颞部毛发密度大于乙组,切口瘢痕宽度小于乙组,且患者满意度高于乙组,提示颞部三点减张悬吊法效果理想。
综上所述,颞部三点减张悬吊法在面部除皱术中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术后颞部秃发及切口瘢痕增生,有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