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应理论框架下词义演变机制的新诠释

2015-11-06叶慧君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词素顺应性义项

叶慧君

(河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顺应理论框架下词义演变机制的新诠释

叶慧君

(河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在词义演变和新义项产生的过程中,以往人们关注最多、论及最多的是比喻、借代、通感、特指等词义引申的方式,却忽略了词义对语言结构的顺应也是新义产生的重要途径。文章以顺应理论为框架,以具体词例分析了词义在词语境和短语语境中的语用变异情况及其历时演变过程中的顺应本质;在共时和历时的层面上探讨了汉语话语理解中词义语用变异的语境顺应特性,为词义的演变机制提供了一个新诠释。

词义在线理解;词义演变;顺应理论;语言顺应性;语境

一、引言

“和语言中其他成分的发展变化一样,词义的演变开始往往都源于语言运用中的临时变化。”[1]255从词义的历时演变来看,大多数多义词新义项的产生都是经由临时的语用意义转变而来的,某个词的一个新义项从临时意义到常见意义,再到固定意义,最后被辞书收为固定义项,这个渐变过程已成为词汇学界公认的词义引申和发展的一种方式。然而,在这个通常比较漫长的词义演变过程中,以往人们关注最多、论及最多的是比喻、借代、通感、特指等词义引申的方式,却忽略了词义对语言结构的顺应,包括对语义和语法环境的顺应,也是新义项产生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介绍了顺应理论框架下的语言顺应属性和语境顺应观,然后提出新的语境分层方法,并以“报答、报恩、报效”“报复、报仇、报怨”“美观、美景、美貌”“美味、美餐、鲜美”“回报、优美”等几组词例,详细分析了处在词语境和短语语境中的词义在进入言语交际后可能出现的语用变异情况及其历时演变过程中的顺应本质。从共时和历时的层面探讨了汉语话语理解中词义语用变异的语境顺应特性,为词义演变和新义项产生的过程机理找到了一个新的解释角度。

二、顺应理论框架下的语言顺应属性和语境顺应观

顺应理论的提出者Verschueren认为语言有三个重要的属性,即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2]。顺应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就是“使用语言就是一个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变异性是指语言本身可以限定多种选择可能范围的属性。商讨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属性:它保证了选择不是机械地、按照严格的规则或固定的“形式—功能”关系作出的,而是基于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商讨性本身隐含了各种不确定性,这也使得顺应成为可能。顺应性是为了使人们达到交际需求的满意度,能够在一系列的变异可能范围内作出协商性的语言选择的属性。Verschueren在讨论语言的这三个属性时特别强调,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带有层级性的互相关联,且本质上不可分割。语言的变异性为商讨性提供了可能的范围,商讨性又是语言使用者作出顺应选择的前提条件,顺应性处在最高层级;但是变异性和商讨性是基础,如果没有这两个属性,语言的顺应性也就无从谈起。

以顺应性作为出发点,Verschueren为语用描写和解释确立了四个明确的研究角度,它们分别是:具有顺应性的语境相关因素;具有顺应性的结构客体;顺应性的动态特征;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以上四个角度是对任何一个给定的语言现象进行语用视角下的充分描写时都必须要考虑的要素。鉴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此处只重点介绍第一个研究角度——语境因素之间的相互顺应,即Verschueren的另一个重要观点“与语言或语言选择相互顺应的是语境”。根据顺应理论,语境是语言交际的环境,用来指与话语相互顺应相关的或影响话语处理的一切因素,包括交际语境(由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以及交际双方构成)和语言语境[3]81。交际语境属于非语言语境,其中话语发出者和话语理解者是语境的焦点,因为作为语言使用者,他们的认知处理是激活其他相关语境因素并使之在语言运用中起作用的前提。其中,物质世界包括时间和空间,社交世界包括交际双方的依存关系、权利关系和平等关系等,心理世界涉及交际双方的个性、情感、信仰、欲望、希望、动机、意向等心理状态[4]。语言语境是指交际时选用的语言信道和语言选择本身的各个层面。语言信道可以概括地分为口头和书面两大类。语言语境包括对语言选择产生影响的语篇自身形成的一些因素,比如回顾上文、确定指称或预测尚未说出的话语(将要出现的(新的)语言语境)。语言语境的其他要素还包括语篇衔接手段、互文性和话语序列等。Verschueren特别指出语境是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因而会在很多方面受到限制。语境是话语双方随着交际的推进从理论上无限多的可能范围内选择创建的,某些相关因素一旦被选择,自身即刻也成为言语交际互动中发生变异和被商讨的对象,所以,语境中的成分总是处在不断变化和更新的状态中。不过,虽然语境因素并不稳定,随时随地都在商讨中,但特别相关的语境还是有边界的。语境因素的可选择、可商讨和可顺应的特性说明语境具有十分显著的动态性①。

三、词语境的提出和语境的层级性

很多学者对语境的构成因素和分类等有过各种各样的描述和阐释,其中Sperber和Wilson以及王建华等明确指出语境具有层级性[5]142[6-8]。本文根据汉语的构词特点,认为语境的层级应该从最里层的词语境开始,一直到最外层的认知环境,中间包括短语语境、句子语境、超句语境等不同层级的言内语境和情景语境、社会语境和文化语境这些处在一个层级的言外语境。如图1所示:

图1 各类语境的层级关系

从对词语意义乃至话语意义理解的制约性和控制力来说,认知语境的层级地位最高。在语言的运用中,无论是书面语言还是口头语言,人们总是要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或约定俗成的搭配习惯组词成句,积句成段,再由段落组成篇章,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语篇来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或抒发情感。不论是哪种类型的语篇,意欲传递怎样的信息和意图,都需要结合具体的时间、地点、场景、话题以及交际主体等许多非语言因素综合考虑才能得出正确的理解,也就是说,任何话语或语篇都要受到即时的情景、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交际者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等言外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从共时角度来看,对所有使用语言的个体来说,某种自然语言的语法规则、结构形式和词汇系统以及大量的习惯用法等都是预先存在的,特别是一个一个的词,很方便、很现成地摆在那里,等待着人们去熟悉、掌握和运用,这使得以往的研究经常忽略词语境对解释交际中的词语意义的重要作用。实际上,当人们进行言语交际时,在对词进行选择、用词造句的瞬间,词语境首先已经完成了对词义选择的制约,然后才是各种更高层级语境对词义选择带来的影响。汉语尤其如此,因为汉语中有大量的字、词和词组(短语)之间的关系难以识别切分,人们在组词(字)造句时,也因此比其他语言的使用者有更大的语义搭配选择自由度,很多临时组合的字或词经历了足够高的复现频率和足够长的使用时间后便凝固成一个新词,也就有了“词化”这一现象和说法。所以,词语境对汉语词汇运用中的词义理解作用不容忽视。

四、词义在线理解及历时演变中的语境顺应性

我们以“报答、报恩、报效”“报复、报仇、报怨”“美观、美景、美貌”“美味、美餐、鲜美”“回报、优美”等几组词为例,详细分析词义在线理解②及历时演变中的语境顺应性。

(1)a.报答、报恩、报效

b.报复、报仇、报怨

(2)a.美观、美景、美貌

b.美味、美餐、鲜美③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报”单字条目下共有9个义项④,例(1a)组三个词的词素共义来自“报”的义项❸“报答”,例(1b)组三个词的词素共义来自义项❹“报复”。很明显,例(1a)组词是褒义词,例(1b)组词是贬义词,两组词在形式上共有一个词素“报”,意义上也存在共有的中性部分,即“回复、回应”,这正与“报”的义项❷“回答”是一致的,说明了“报”的义项❸和义项❹都是在义项❷的基础上发展来的。正是因为“报”经常和“答”“恩”“效”或者“仇”“复”“怨”这样褒贬鲜明的词(素)分别搭配使用,在语义上顺应了搭配结构语境中另一个词(素)义的感情色彩从而在其自身的中性意义基础上产生了褒贬分化,经过了足够长的时间以后,就固化为两个稳定的义项被收录进辞书,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义项❸和义项❹,最后,在语用中共现频率极高的这些搭配也逐渐凝固成词。以上是从历时角度来分析词(素)义顺应语境产生渐变的结果,一旦这个变化结果取得固定义项的资格,人们在使用中,即从共时角度再去理解以它为词素义构成的词时,涉及到的就只是顺应词素所处的词语境在其固有的义项间作出选择的问题了。比如,人们在理解“报恩”时会顺应它的词语境及“恩”的意义选择义项❸“报答”,在理解“报仇”时会顺应它的词语境及“仇”的意义选择义项❹“报复”⑤。同理,“美”也是从与视觉有关的基本义项“美丽、好看”,通过与各种其他感觉器官的关联,包括形象、声音、味道、心灵等,发展出“令人满意的、好”这一义项。“美”一旦有了这个固定的义项,人们在理解像例(2a)组这一类词的时候就会自然顺应它们的词语境因素,即顺应另一个词素“观”“景”“貌”的意义从而选择“美”的基本义项,表示色彩、形象等视觉方面的“好”;理解例(2b)组这一类词时就会自然顺应“味”“餐”“鲜”等词素的意义而将“美”理解为表示味道方面的“好”。其中,特别是“鲜美”一词的两个词素义相互顺应的特征十分明显,因为“鲜”的基本义项并不直接跟味道有关,而是“新鲜❶”,如“鲜肉”,以及“新鲜❷”,如“鲜花”这些更为常见的义项。也就是说,“鲜”只有与“美”组合在一起使用时才共同表示“滋味好”的意义。如同“报答”等词的发展过程一样,也有理由推测,“鲜”和“美”在最初被组合使用时,构成的只是一个一般的短语而已,用得多了,时间长了,便产生了词化效果而凝固成词。

以上是在顺应理论基础上阐释了词(素)义在词语境中的顺应特性,但如果顺应一个层级的语境之后词义还存在不确定性,就会继续顺应更高层级的语境。参照含有“报”和“美”作为词素的例子:

(3)回报

(4)优美

在例(3)中,仅仅靠顺应词语境及另一个词素“回”的意义,并不能确定对“报”的理解应该选择它的哪个义项,也就导致了“回报”这个词若不进入更高层级的语境,它的意义仍然是在自身几个义项间游移的,既可以表示“报答”,也可以表示“报复”。“报”的意义只有在语用中通过顺应短语语境或句子语境才能得到进一步确认。比如,在“做好事不图回报”这句话中,对“回报”的理解应该选择“报答”这个义项;在“你这样恶意攻击人家,总有一天会遭到回报的”这句话中,对“回报”的理解应该选择“报复”这个义项。而在例(4)中,尽管“优美”只有一个义项“美好”,但是仅仅靠顺应词语境和“优”的意义,“美”的意义仍然不能确定,也就无法把握整个词义表示的是给人带来哪种感官上的美好享受。其实,正是这看似单一的义项反而使“优美”具有了更多、更灵活的语用空间。比如,顺应“优美大方”这个短语结构,“优美”将产生视觉美的意义;顺应“优美动听”这个短语结构,“优美”将产生听觉美的意义。即便如此,同是表示视觉的“美”,“风景优美”和“姿态优美”带给人的审美感受是不一样的;同是表示听觉的“美”,“旋律优美”和“歌声优美”所传递的音质效果也有所不同。所有这些或明显或细微的含意上的差别,只有在具体运用中才可能会产生,都需要靠认知主体参与进去并积极主动去顺应不同的语境因素才能体会得出来。据以上例证的分析还可继续推知,如果顺应词语境、短语语境和句子语境都不能确定词义的最终选择时,就需要进一步顺应更大的语篇语境,而在这一系列的顺应过程当中,情景、社会、文化等言外语境因素自始至终都同时是被顺应的对象。此外,由于动态变化的特性,各种语境因素之间也在相互顺应着,一直处于不断建构和更新的状态中。

五、结语

由于词语境、短语语境、句子语境、超句语境及情景语境等言外语境的语境因素对词义理解的作用都要受到最高层级认知语境的调控和制约,词义理解中的语用变异本质上就是认知主体参与理解的情况下词义对所处最近语境的顺应,而在言内语境的范围内,实际上也就是词义对语言结构的顺应。如果顺应最近层级的语境之后,词义还存在游移性,就会继续去顺应更高层级的语境,直到语义明确,认知主体的关联期待得到满足为止。词义对语言结构(包括语义和语法环境)的顺应也是新义产生的重要途径之一,因而语言的顺应属性揭示了词义演变过程的语言内部动因和机制。

注释:

①本节关于顺应理论一些核心观点的介绍,除了引用其他学者的译介标注文献出处以外,均来自Verschueren:UnderstandingPragmatic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版。不一一标明。

②“在线”是从计算机互联网领域借用的术语,所谓在线理解,是指意义进入交际主体大脑认知的那一瞬间所开始的解读和理解。

③本文所选汉语例词的释义均出自《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④在2012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报”单字条目下已经增加为11个义项,其中,新增的两个义项“报销”义和“消息”义正是因为“报”的词素义分别顺应了经常共现的“销”(报销)的“花费”义和“情”(情报)的“情形”义。

⑤当然,现实语用中的词义在线理解可能就是大脑一瞬间的认知活动,人们也不会去想到底是哪个义项的问题,也不可能人人都知道“义项”之类的术语,但至少大体上了解“报”有褒贬不同的两个含意,所以能够理解“报恩”,也能够理解“报仇”。

[1]葛本仪. 现代汉语词汇学(修订本)[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2]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何自然. 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杨平. 关联—顺应模式[J]. 外国语,2001(6):21-28.

[5]Sperber D,Wilson D.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42.

[6]王建华. 语境层级与语义阐释[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6(2):47-53.

[7]王建华,周明强,盛爱萍. 现代汉语语境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8]王建华. 语用研究的探索与拓展[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ANewAccountforWordMeaningDevelopmentwithintheFrameworkofAdaptationTheory

YEHuijun

(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HebeiUniversity,Baoding071002,China)

As for word meaning development and the production of new senses,most of the past studies focused on metaphor,metonymy,synaesthesia and ad hoc reference but failed to recognize that the adaptation of word meaning to linguistic structure was also an important way for new sense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adaptation theory,this paper analyzes pragmatic variations of word meaning in lexical context and phrasal context as well as its adaptation property in development. By making a synchronic study of contextual adaptation property of lexico-pragmatic variations in Chinese utterance interpretation,the paper tries to give a diachronic new account for the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word meaning.

word meaning on-line interpretation;word meaning development;adaptation theory;language adaptation;context

H030

A

2095-2074(2015)05-0009-04

2015-09-01

叶慧君(1969-),女,安徽黄山人,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猜你喜欢

词素顺应性义项
最佳动脉顺应性肺复张应用于重症脑卒中合并肺不张或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非顺应球囊高压处理半顺应球囊不能扩张的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
基于词素解构的高中英语词汇扩充方法分析
词素配价理论与应用
从词素来源看现代汉语词素同一性问题
词汇识别中歧义词素语义加工:ERP研究*
委婉语的顺应性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天麻钩藤饮改善高血压患者血管顺应性和血管内皮功能的临床研究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Enhanced Prec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