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联理论下元曲中“瘦”的语用意象分析

2015-11-06王怡康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元曲物象关联

王怡康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关联理论下元曲中“瘦”的语用意象分析

王怡康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文章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以元曲中含有“瘦”字的作品为语料,结合具体语境,分析“瘦”字在描写人像和物象中展现的语用意象,探究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瘦”字的意象所引发的丰富联想、心理感受以及视觉效果。

关联理论;元曲;具体语境;“瘦”;意象

一、引言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较早的“意象”理论:“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1]247意象由此可以理解为“借物抒情”或“寓情于物”,即对特定的“物象”赋予作者主体的思想情感后,“象”就产生了独特的意义和丰富的感情色彩,意象就是主观情思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产物。对意象的把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更多的是靠“意会”和“体悟”,而缺少对其认知识解过程中理论上的系统把握。认知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可以较好地阐释对意象的把握过程。Sperber & Wilson(1986)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指出,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说话人通过自己的明示行为向听话人表达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听话人通过推理来推断出语境中的隐含意义,达到预期的语境效果,从而实现成功交际的目的[2]。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意象的传达可以看成作者和读者之间基于作品的交际行为,交际双方要遵循交际的关联原则,双方的交际成功与否取决于关联性的强弱,而关联性则取决于认知努力与语境效果。解读古代文学作品中意象的过程,就是读者在理解语义的基础上,寻求意象与自己认知语境间最佳关联的过程。

比之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其他诗歌题材,元曲创作更强调可“歌”可“演”,曲作家创作时更强调与听众或者观众的成功交流,因而其流传下来的语篇相对而言题材更广泛,形式长短自由,语言多变,风格雅俗兼容,很多作品中的词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意象。本文以《元曲鉴赏大全集》[3](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版)中含有“瘦”字的249篇作品为语料,解读“瘦”字在元曲中的丰富意象,探讨曲作家传递意象时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并依据“瘦”字的词汇信息寻找曲作家在其认知语境下营造的意象和读者认知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

二、元曲中“瘦”字的语用意象分析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瘦”字的基本字义有四种,即:❶(人体)脂肪少;肉少(跟“胖、肥”相对)。❷(食用的肉)脂肪少(跟“肥”相对)。❸(地力)薄;不肥沃。❹(衣服鞋袜等)窄小[4]1202。

本文通过对《元曲鉴赏大全集》全文进行手工标记,共收集到了249篇含有“瘦”字的元曲作品。在标记过程中研究者发现,“瘦”字多用于人像和物象两类描写:用于人像描写的作品有131篇,主题集中在“闺怨”上;用于物象描写的作品有118篇,主题集中在“乡愁”“伤秋”“咏怀”等方面(详见表1)。

表1 元曲中“瘦”字的语用意象分析

“瘦”字的描写类别人像描写物象描写主题闺怨 114乡愁 28咏怀 4伤秋 52离别 11惜春 5忧民 2咏怀 32忧民 1合计 131 118

(一)“瘦”字在人像描写中的语用意象分析

1.对人物容貌的描写

(1)天边白雁写寒云,镜里青鸾瘦玉人。秋风昨夜愁成阵。 [双调]水仙子·秋思(张可久)P356(下册)

(2)弹芦花岸上对兰舟,哀弦恰似愁人消瘦。泪盈眸。江州司马别离后。 [双调]驻马听·吹·弹·歌·舞(白朴)P38(上册)

(3)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带石榴花。 [双调]大德歌·夏(关汉卿)P90(上册)

(4)你觑我皮里抽肉;你休问我可怎生骨岩岩脸儿黄瘦。 钱大尹智宠谢天香第四折(关汉卿)P118(上册)

从语义层面上来说,例(1)—(4)都可以释义为:(人体)脂肪少;肉少。这是最常见,也是最为人们所接受的释义。但想要了解曲作家表达的主旨及作品的真正含义,就需要将“瘦”字作为语境线索加以考虑。现将四个例子中“瘦”的语用意象分析如下:

在例(1)中,曲作家描绘了一幅萧瑟的秋景,女子不知丈夫何时来归,只能望着镜中自己的容颜日渐消瘦,奠定了全篇因相思而“愁”的基调,衬托出思妇的牵挂之情。此种表达方式在例(3)中也有所体现,女子由于思念丈夫而身体消瘦,不愿装扮自己,即便装扮亦无人欣赏。例(3)中的“瘦”字在具体语境中的语义表达更为直白丰富,读者更容易感同身受,消瘦女子的容貌仿佛就浮现在眼前。在例(2)中,曲作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哀怨的琴声比作憔悴消瘦的人儿,传达了离别之苦。例(4)通过对女主人公容貌清减的描写,尤其是“休问”两字体现出她因相思至极而产生的怨恨之情。

在描写人物容貌时,“瘦”字的意象可以生动地传达出女子消瘦的状态,加之曲作家用词质朴直白,“瘦”往往与“泪”“哀”“愁”“想念”等搭配,读者可以很容易地从例(1)和例(3)的语境中推导出主人公因何而“瘦”,也可以深切地领会到例(2)和例(4)中曲作家通过描写人消瘦的状态,意欲传达的相思、离别和怨恨之情。

2.对人物身体形态的描写

(5)[混江龙]寻芳俊士,拾翠佳人;千红万紫,花柳分春。对韶光半晌不开言,一天愁都结做心间恨,憔悴了玉肌金粉,瘦损了窈窕精神。 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第一折(白朴)P52(上册)

(6)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王实甫)P200(上册)

(7)[圣药王]别太速,情最苦。松金减玉瘦了身躯。鬼病添,神思虚,心如刀剜泪如珠。意儿里懒上香车。 [越调]斗鹌鹑·送别(宋方壶)P656(下册)

(8)书来和泪怕开缄,又不归来空再三。这样病儿谁惯耽!越恁瘦岩岩,一半儿增添一半儿减。 [仙侣]一半儿·题情(王和卿)P15(上册)

在例(5)中,曲作家首先营造出游人踏春的热闹氛围,再用“瘦”字突显少女因愁思而变得容貌憔悴,反衬出少女心中的烦闷之情。例(6)描绘了女主人公因情而备受煎熬,以泪洗面的情景。在相思之苦的折磨下,她的容颜变得愈发消瘦,从而体现出闺中女子的寂寥情怀。例(7)点明了“瘦了身躯”的原因是“情最苦”,女子与心上人的相思离别之情跃然纸上,引发了读者的同情,视觉冲击效果十分强烈。从例(8)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与情人分离后备受煎熬,因害怕书信中提及归期再次延误而犹疑不敢打开信,在饱受相思之苦的折磨中显得越发消瘦,表达了女子因相思而焦灼的心情。

与描写人物容貌呈现“瘦”的状态相比,在对人物身体形态进行描写时,曲作家更为直观地描绘了女子逐渐“变得消瘦”的过程,“瘦”的意象得以突显,曲作家认知语境和读者认知语境之间的关联性较强。

在“瘦”字用于描写人像的作品中,曲作家多以女子的口吻抒发“相思”“送别”等“闺怨”情旨,131篇中主题为“闺怨”的作品数达到114篇之多。传达女子“闺怨”之情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主题,而元曲中的“闺怨”往往直接以容貌、身体消瘦等来传达其相思、离别之苦,这与元曲创作主要用于歌演有关,这也与元曲中女子性格泼辣活泼、传情热烈直白是相匹配的。从关联原则来说,观众或听众在看或听倾诉情爱离思的曲子中,勇敢直接的情爱表白可以让他们直接感受到“瘦”字渲染的深情离思,更容易体会到作品中女子的心理感受。因此,读者在了解元曲文本外语境之后,不仅能理解“瘦”字所传达的丰富内涵,推断出其作品的主题,达到意象与认知语境间的最大关联,还能由此对元曲的体裁风格等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瘦”字在物象描写中的语用意象分析

在元曲中,“瘦”字不仅用于人的容貌体态描写,还多用于物象的描写。在物象的描写中,既有单纯的写物,也有以物喻人的情况出现。

1.对物象的直接描写

(9)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冷清清暮秋时候。哀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双调]沉醉东风·重九(卢挚)P68(上册)

(10)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P161(上册)

(11)你须见舞春风嫩柳宫腰瘦,怎下的教他环佩影摇青冢月,琵琶声断黑江秋!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第二折(马致远)P186(上册)

(12)[逍遥乐]江梅并瘦,槛竹同清,岩松共久,无愿何求? [商调]集贤宾·退隐(王实甫)P201(上册)

在例(9)中,“月落山容瘦”是指月亮坠落至地平线,在惨白月光的映照下,树木凋零,山被拉长了影子,模样显得尤为清减,曲作家营造出一幅秋天萧瑟的景象,彰显出“伤秋”的主旨,表达了自身孤独寥落的情怀。例(10)中“瘦”字描绘出马的孱弱体态,曲作家选取了极具秋季代表性的景致,欣欣向荣的农家院落和凄清悲凉的秋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将秋意抒发得淋漓尽致。同样是“伤秋”,例(10)传达的却是思乡之情。在例(11)中,曲作家用春日细长低垂的柳枝随风轻扬,来形容“宫腰瘦”,形象地表现出王昭君春柳般婀娜多姿又纤细孱弱的形态,这与她即将被迫远行和亲的苦楚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例(12)中,“江梅并瘦”实际上是曲作家以坚韧耐寒的梅花自比,宁与梅、竹、岩、松等相处,从而抒发自己高洁不屈的情怀。

例(9)—(12)都是由物起兴,借物象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读者要结合自己对“山容瘦”“瘦马”“宫腰瘦”“江梅并瘦”的认知语境来理解“瘦”字的意象。如例(12)中,读者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梅花往往象征着坚韧不拔、高洁不屈、铁骨冰心的精神有所知,才能深刻理解“瘦”字的意象,才能读懂曲作家意欲传达的思想主旨。因此,在这些借物抒情的作品中,读者需要付出较多的努力去推导曲作家阐述的主旨和内涵。

2.以物喻人的物象描写

(13)落帽风,登高酒。人远天涯碧云秋,雨荒篱下黄花瘦。愁又愁,楼上楼,九月九。 [南吕]四块玉·客中九日(张可久)P352(下册)

(14)山似佛头轻。生色围屏,翠冷胜云径,嫣然眉黛横。但携将旖旎浓香,何必赋横斜瘦影。 [南吕]一枝花·湖上归(张可久)P375(下册)

(15)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双调]殿前欢·对菊自叹(张养浩)P409(下册)

(16)冬寒前后,雪晴时候,谁人相伴梅花瘦?钓鳌舟,缆汀州,绿蓑不耐风霜透。 [双调]山坡羊·冬日写怀(其二)殿前欢(乔吉)P506(下册)

例(13)—(16)看似是对物象的描写,但实际上是以物喻人。在例(13)中,作者远离故土,在绵绵秋雨中看到叶落花黄,而“黄花瘦”化用李清照“人比黄花瘦”而来,借菊花的凋零衰败,自比日渐消瘦的形态,传神地表达出乡愁的主旨。例(14)中,前面是描写山峦起伏缥缈之状,而“携将旖旎浓香”则点明有红粉佳人作陪。曲作家引用宋代隐逸诗人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的咏梅名句,但以“何必”反转其意,以花喻人,表达了对同行美人品貌俱佳的赞赏之情。例(15)中曲作家将黄花拟人化,以“人比黄花瘦”“花替人愁”,传达了凄苦的“伤秋”之情。在例(16)中,“谁人相伴”点明了梅花孤芳自赏的高洁品格,以梅花的品格来比喻曲作家的心性,纵然少有知音,也要保有遗世独立的傲骨。对“瘦”字意象的描绘引发了读者的联想,让他们将梅花与高洁的品性联系起来,从而对作者的精神风貌有了更好的理解。

例(13)—(16)均采用了以物喻人的手法,表面上是对物象的描写,如“黄花瘦”“瘦影”“梅花瘦”,读者要根据中国特色文化知识来进一步推断“瘦”字的语用意象。在认知语境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导曲作家的中心思想。因此,无论是对物象的直接描写还是以物喻人的物象描写,读者都需要结合文本内外的具体语境,付出更多的推理努力,才能正确地领会作品的主旨和内涵。

在“瘦”字用于描写物象的118篇元曲作品中,曲作家多采取“借物抒情”和“以物喻人”等手法,语言较为含蓄文雅,多用典故,大多不再是代言女子语体而多自抒胸臆,作品主题主要集中在“伤秋”“咏怀”“乡愁”等主题上。具体为“伤秋”主题的作品52篇,“咏怀”主题的作品32篇,“乡愁”主题的作品28篇,其中“伤秋”主题的作品总数最多,这也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吟诵主题。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秋天总是给人以衰颓、萧瑟、凄凉的感觉。当人们想到秋天时,总会心生惆怅之感。在元曲中,曲作家采用“瘦”字的意象彰显秋天的萧瑟之感,能产生生动的视觉效果,观众或听众更易于体会到此种独特的季节氛围。同样,在以“乡愁”“咏怀”为主题的作品中,曲作家寓情于物,抒发自己对故土的思念和人生感慨。总而言之,从语料来看,“瘦”对物象的描写主要用于抒发文人情怀和心志,这种抒发不像人像描写中代言女子诉情的直接热烈,多寄寓他物感叹自身的复杂情怀。因此,读者在理解语义的同时,要付出较多的推理努力去理解文本外的文化语境,要有较好的古汉语基础、一定的百科知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等,这样才能结合文本内外语境,达到意象与认知语境的最佳关联。

三、结语

元曲语料中“瘦”字具有丰富的语用意象,极具描绘性且用法灵活多变。意象解读是否成功和读者认知语境的关联性强弱相关,读者在阅读时需付出相应的努力才能准确地把握好意象,理解曲义,获得审美愉悦。在描写人物容貌和身体形态的作品中,“瘦”字主要用于以女子口吻倾诉“闺怨”,语言直白质朴,其中所描之情意易引发大多数人的共鸣,“瘦”的意象得以突显,读者可以较容易地推导出作品所要传达的主旨和内涵,达到意象与读者认知语境间的最佳关联。而在描写物象的作品中,曲作家主要将其用于“伤秋”“乡愁”“咏怀”等自抒胸臆的主题。无论是“借物抒情”还是“以物喻人”,“瘦”的意象都较为含蓄隐晦,读者需要在了解中国特定文化知识背景、百科知识的情况下,结合文本内语境的描写和曲作家营造的氛围,理解文本外语境,才能够较为精准地推断作品的真正内涵和情感基调,达到意象与认知语境间的最佳关联。

元曲中的意象极具阐释性,对意象的解读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充分阐发了元曲中蕴含的多重意味和审美潜能。本研究尝试运用关联理论,从交际的角度揭示元曲中意象的交际和认知本质,以及读者认知识解过程中遵循的最佳关联原则,旨在为元曲中意象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读者不仅要理解单个意象,还要将意象在文本内外语境中所产生的特殊语境效果纳入考虑范围之内,才能获得最佳的赏读体验。

[1]周振甫. 文心雕龙今译[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2]Sperber D,Wilson D.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Blackwell,1986.

[3]陈思思,于湘婉. 元曲鉴赏大全集[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AnAnalysisonthePragmaticImageof“Shou”intheYuanVersefromthePerspectiveoftheRelevanceTheory

WANGYikang

(CollegeofLiberalArts,AnhuiUniversity,Hefei230039,China)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relevance theory,this study takes the Yuan verse as the linguistic data and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ragmatic image of “Shou” used as adjective,verb and noun in the description of figure and objective image. Furthermore,it also probes into various associations,psychological feelings and visual effects triggered by the image of “Shou”in the Chinese cultural context.

relevance theory;Yuan verse;specific context;“Shou”;the image

H030

A

2095-2074(2015)05-0013-05

2015-09-01

王怡康(1990-),女,安徽宿州人,安徽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5级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元曲物象关联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品读元曲
品读元曲
品读元曲
品读元曲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