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新常态的“批判性思维”

2015-11-06刘亭

浙江经济 2015年1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批判性常态

刘亭

适应新常态的“批判性思维”

刘亭

自去年5月习总书记首提新常态概念以来,中经APEK会议对外宣示,至岁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加以长篇系统阐述,新常态理论渐显雏形。

何以认识新常态?举一个刚刚遇到的例子来说明问题。某咨询机构要做一个有关浙江农民持续增收的课题研究。2014年浙江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为19400元,至此浙江省已连续30年农民收入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这当然是一段光荣的历史。分析起来,经验多多,但其中有几条还是蛮有点特色的:一是率先推出农村工业化,泥腿子上岸办企业,先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后经改制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果然应了“无工不富”的那句话,无论是做老板还是当打工仔,票子都“大大地多了”。二是率先推出粮食购销体制的市场化改革,由此效益农业也就有了粉墨登场的舞台。“什么来钱就种什么”——大有点离经叛道的意思,但却是当时搞活农业生产的一大思想解放。三是率先推出“农家乐”,随之而来的是生态旅游遍地开花。农村的绿水青山、瓜果时蔬、民俗风情、人文乡愁、闲适散淡,都成了农民转战服务业新战场的资本,大可以就地生财、坐收渔利。

但是,进入新常态了以后,再促进农民的增收会出现什么新情况呢?我看起码有三条不可小觑:一是随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推开,户籍制度改革深化,城乡都要统一为居民户籍了,那今后你只能实事求是地将真正是在“土里刨食”的纯农业人口,记为你要研究的“农民”,再也不能鱼目混珠、张冠李戴了。户籍这张“皮”变了,附在这张皮上的“毛”焉能不变?二是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变化,过往30年大行其道的承包制的正面效应正在“边际效益递减”。高度细碎、经常微调、“3860(妇女和老人)”部队为主耕作的承包地,显然已难以搭上规模经营、服务配套的现代农业“快车”。承包经营权的自由顺畅流转,成为规模经营和家庭农场兴起的必要条件。三是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二元结构体制松动,城乡之间人口的自由迁徙将成为常态,即所谓“让愿意进城的农民进城,让愿意下乡的市民下乡”。但农民进城要有本钱,买不起房、定不了居算什么进城,又算什么市民化?从这批“农业转移人口”来看,不把他们原先在农村的“三块地”——承包地、宅基地、人均一份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的土地权益能够量化到个人,并且通过规范的要素市场交易完成价值化、货币化和资本化,那“人的城市化”其实是“化不起来的”,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也是不会有明显增加的。

所以,考虑到这种种的“新常态”,今后农民增收的路子,还能够仅仅只是拘泥于传统的那几条吗?显然不行了。这就需要“反弹琵琶,功夫在诗外”,由“发展出题目”,让“改革做文章”。譬如,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削减(纯)农民基数。或如当年力推浙江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张德江书记所言:“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这一来二往的人口变动,反映在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上,也一定会导致显著缩小的结果。再譬如,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尤其是土地制度改革,让市场对农村的土地资源配置更充分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让农民得以获取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光有政府对农民的“确权”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是能否在市场流转中“活权”,让沉睡在两元结构体之下农村和农民“死的权利”,悄然变身为“活的收益”。有了获利的机会,才会引来工商资本的投入,也才会进一步引来人力资本的注入,从而造就真正的现代农业。

说到这里,如何适应新常态,首先要从对旧常态“批判性的思维”做起。尽管改革开放的30年(大数)成绩骄人,硕果累累,但无可否认,极大程度上那也是以物本主义的高速增长、平面扩张为价值取向和现实表征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做的完全正确。但是到了今天,时势变了,常态改了,再不与时俱进、改弦更张,再不另辟蹊径、别开生面,那明天和后天就一定会犯错!上一轮的改革开放是怎么搞起来的?是靠真理标准大讨论重新恢复的实事求是。这一轮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再怎么搞起来?还得借助于“批判性思维”带来的更上层楼的实事求是!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学术委副主任、研究员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批判性常态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分层次音乐欣赏教学与批判性思维训练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创新促发展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