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速转型中提高活力和效益
2015-11-06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小组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小组
在加速转型中提高活力和效益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小组
迎接新常态的动力转换和现实挑战
不知历史,无法把握未来。从旧常态向新常态转变,对于浙江而言,必须对新旧常态的动力机制和新常态的现实挑战有着清醒地认识、正确的把握,才能对今后一个时期增长进行正确的预判。
(一)过去十年新旧增长动力转换的特征与事实
通过将人均GDP增速分解为劳动生产率增速、劳动参与率增速和人口红利增速之和,可对过去十年浙江经济增长格局做出一个简要解释,从而更加清晰地观察当前增长动力的特点(见表1)。
表1 2004-2013年浙江省增长动力的分解结果
在过去十年,浙江经济增速发生过两次换挡。第一次发生在2007-2008年之间,速度从13%-14%下降到10%左右。传统看法认为,这次下降主要源自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冲击,但是从分解得到的增长动力特征看,这一增速换挡有着深刻的内部根源,因为该时期正好是浙江人口红利从正增长转向负增长的时期,原来靠规模投入实现高增长的基本要素—劳动力供给开始出现趋势性转折。到2013年,人口红利对浙江人均GDP增速的作用已经是-0.85个百分点。
浙江经济增速的第二次换挡近两年正在发生,表现为从接近两位数的增速下降到7%-8%之间。从增长动力看,这种下降一方面源于人口红利的消退,另一方面则源于劳动参与率增速的放缓。2007年,浙江劳动生产率增速推动人均GDP增长了6.56个百分点,到2013年劳动参与率对人均GDP增速的贡献已不足0.75%。
分析浙江过去十多年的劳动参与率状况,这一数值长期大于1,也就是说参加劳动的人口数量要大于户籍人口数量,这主要是因为浙江存在大量省外劳动人口流入。展望未来,如果要继续保持劳动参与率增长,意味着要有更大数量的外来人口流入,但是在目前状况下,这样做可能要付出相当高的环境资源代价和经济代价。而且,自2012年以来全国范围内都出现劳动力短缺,从大环境看,省外劳动力也不可能像过去十年那样大规模流入。基于这两个因素,我们判断浙江劳动参与率可能会在2015-2016年之间触及顶峰并进入下降通道。这意味着在未来一个时期,增长动力来源只剩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华山一条路”。
(二)今后一个时期潜在增长率的合理区间
鉴于人口红利和劳动参与率带来的增长效应已经或即将消失,判断今后一个时期浙江合理增长区间,主要是判断劳动生产率增速能达到多少。
从浙江发展轨迹看,过去十年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速为10%左右。进入2013年以来,浙江战略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并在一定程度上站在了国内信息技术变革和新兴市场业态发展的高地,发展的基础要好于过去十年。因此,未来一个时期浙江仍然有可能实现年均10%左右的劳动生产率增长。
表2 沿海部分兄弟省市劳动生产率(2012年)
从表2可以看出,浙江与上海、江苏、广东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分别为127.58%、32.27%和10.95%,这意味着,在未来3-5年内,浙江年均10%左右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仍然有着可比照的现实基础和实现空间。
考虑到未来一段时期浙江人口红利和劳动参与率的负增长可能拉低增长速度,如果上述两类增长动力拉低2%-3%的增速,结合对劳动生产率增速估计,那么经过努力,今后一段时期浙江人均GDP年均增长7%-8%的目标区间可以实现。
(三)正视新常态下需求侧扰动的不确定性
虽然从增长动力分解的角度看,今后一段时期浙江仍然能够保持中高速增长,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世界经济总体复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加上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需求端出现的干扰有可能对浙江顺利实现新旧增长动力转换造成一定影响。
从国际环境看,随着美国退出QE3,今后一个时期内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将加大,大宗商品价格和地缘政治等因素带来的影响也不可小觑,作为外向型经济大省,出口环境存在恶化的风险。2014年11月,浙江规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速环比回落4.7个百分点,相关影响已经有所显现。
从国内和省内形势看,投资增速有可能继续回落。一方面,房地产投资增长或不可持续。2014年房地产投资是浙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贡献较大,但是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则处于下降通道,情况比较复杂。展望2015年,房地产库存上升将会向上游投资传导。另一方面,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将有所回落。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的下发,今后一段时期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将受到较大限制。
因此,浙江经济要实现上述目标区间的增长,依然需要付出艰巨的努力。建议2015年经济增速预期目标取中位数7.5%较为积极稳妥,略高于全国同期增速。
经济政策重点:创新促稳、开放求活、改革提效
总体看,2015年浙江经济工作仍需“稳”字当头,但稳定的动力来自于创新发展、来自于需求拓展、来自于效率提高。因此,2015年经济政策重点应落在“创新促稳、开放求活、改革提效”这十二个字上。具体建议如下:
(一)发挥有效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作用
拓展民间资本投资新领域。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市政基础设施、铁路轨道交通、海洋经济、通用航空、教育、卫生、养老等领域,对公益性较强的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提供补贴,吸引专业投资运营主体介入经营。
注重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机构,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方式,推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构建与全球知名高校联合办学的制度体系,鼓励各地级市依托地方特色文化和产业优势开展国际办学试点。
推动创新基础设施和载体建设。以市场为导向,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大平台,通过合理布局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强化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对接合作,着力构建一种由创新文化和容错文化引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生态圈。以强化特色发展为导向,遴选一批在现阶段和未来不同时期能够服务于七大万亿级产业的共性技术,聚焦国际创新资源,加大研发投入,率先探索试点形成符合国际惯例的研发收益分配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和国有资本的引导作用,吸引民间资本提高科技孵化器的灵活性与市场适应性,推动孵化器与产业园区联动发展。
有重点地投资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挖掘浙江特色资源、历史文化优势和比较优势产业,明确规划、创新机制,调动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以产业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以市场运作为主导,着力在全省打造100个左右产业优势突出、示范效应明显、功能集成完善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特色小镇。
(二)强化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导向
促进信息消费和信息化应用。将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推广到有条件的县级城市,通过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水务、智慧健康、智慧安居等项目建设,推进传统商业、农村消费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拓展消费渠道,带动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应用加快发展。
促进旅游、健康和医疗服务消费。深化旅游业改革开放,依托浙江生态功能区示范区试点建设,重点发展生态、休闲、养生、度假等旅游新业态,激发生态型消费。大力发展覆盖全生命周期,具有养医结合、中西结合等特点的智慧型健康服务业体系,满足全社会的多元化健康需求。在杭州都市圈试点复制上海自贸区中外商独资医疗机构和医疗保险机构的落户与监管政策,推动国际高端医疗资源进入浙江,结合医改提高本省生产药物和医疗器械采购力度。
(三)把握开放型经济高水平引进来和大规模走出去的重大趋势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进一步做好扩大进口的文章。完善外贸综合服务相关政策,鼓励出口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推出新设计新产品;通过自主培育和并购“两条腿”走路,培育国际品牌,拓展海外市场,获得资源要素、品牌技术等关键要素,增强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快甬金铁路和义乌综合保税区建设,使义乌更好地成为宁波-舟山港辐射内陆的枢纽节点,增强义乌-中亚-欧洲班列影响力。加快推动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加快建设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和宁波港口经济圈建设,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更好地发挥舟山、宁波作为长江经济带龙头的龙眼作用。以金融资本和金融服务为支撑,鼓励支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参与“一带一路”,加速民企境外投资布局。
加快培育一批浙系跨国公司。增强直接对海外稀缺高级要素的整合配置能力,推动由单一产品输出向国际资源配置调整升级,推动浙商资本的全球化配置。通过财政扶持、融资担保以及境外服务等方式,助推浙江企业在海外建设以产、供、销集群为核心的境外园区,推动企业以园区为纽带抱团走出去。
(四)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
谋划引进一批先进制造业项目。依托已入驻浙江的整车厂商,加快建设汽车电子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发挥浙江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和市场需求方面的优势,加快新能源汽车及其充电设施和销售网络布局;整合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机器换人”需求,以市场换投资做大做强智能装备产业;围绕设计、制造、封测和销售环节大力吸引芯片、半导体产业,夯实浙江电子信息类硬件制造能力。
有重点地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应用趋势广、制造业需求大的生产性服务行业。通过城市光纤宽带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建设,提高信息基础设施水平;推动装备电子与装备设计制造结合,在易污染、高耗能和安全风险高的行业大力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推动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快全省物流信息整合。
(五)营造创新驱动、开放发展的改革推进环境
营造万众创新的体制环境。构建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破题”的市场化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发掘和激活浙江企业家在市场发现和价值挖掘方面的独特天赋,尊重和合理引导浙江企业家的商业创新精神,要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强化对国内外优秀人才、先进技术团队等创新要素的凝聚吸收。
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研究制订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市政基础设施、铁路和轨道交通、海洋经济、航空等领域的政策意见和实施细则,进一步深化落实促进民办教育、民办医疗、民办养老等领域发展的政策意见,引导民间资本采用PPP、BOT、TOT等模式参与建设经营。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深入实施,制定出台民间投资准入相关领域的操作路线图,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加快推进城乡体制改革。以农村产权改革为突破口,实现“三权到人(户)、权随人(户)走”,积极探索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以“多规融合”为契机强化县城、小城市和中心镇全面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通过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城乡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合理高效配置。
完善生产性服务业政策体系。进一步放开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准入,鼓励支持设立各类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及功能机构;研究适时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出口退税政策范围,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市场诚信体系、标准体系建设等薄弱环节建设;建立和完善以市场决定价格的生产性服务业价格形成机制,规范服务价格,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推动新一轮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学习复制上海自贸区在海关监管方式创新上取得的有益成果。引入商业金融机构开展短期和长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提高外贸金融服务便利化水平。结合浙江金融改革进程,鼓励城市银行和民间金融机构开展面向本地小微企业的外贸融资业务,并给予一定的贴息和担保支持。
主持:傅金龙;成员:朱李鸣潘毅刚郎金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