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范承玲 畅游体育与文学的世界

2015-11-02

北京观察 2015年10期
关键词:古村落体操散文

文 本刊记者 徐 飞

范承玲 畅游体育与文学的世界

文 本刊记者 徐飞

采访中,范承玲提及最多的词汇就是真诚。“与人交往,写东西,做事情都需要真诚,对人、对事、对人生都是如此。这就是正能量,不用去喊多么宏大的口号。”

2012年北京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期间,范承玲参加北京电视台访谈节目

“我至今也弄不清,她是如何从一个亭亭玉立的体操运动员变成一位硕士研究生的,又是如何从一个体育记者变成如此娴熟地驾驭文字、细腻表达真情的散文作家?她最初给我的印象,是一位靓丽的‘弱女子’,不善言谈,说起话来细声细气的。接触多了,才了解这位外表文静的女子,其实是很有主见、很坚强,而且很重感情的。”这是报告文学家鲁光对范承玲的评价。

我也带着当中的疑问,走进了范承玲的世界。

“体育让我受益终身”

范承玲是与李宁同一时期的贵州省体操运动员,“记得第一次进体操房,我的视野里面是一张巨大的红地毯,当时的我坚信,这一定是世界上最大最柔软的红地毯了”,说起体操,范承玲回忆道,“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对那方红地毯着了迷。更诱惑我的是,我还能去北京看天安门,这对生活在距离北京2000公里之外的小孩子来说,是多么神圣的一件事啊。”

上小学的范承玲并不知道体操是什么,她当时是学校少儿艺术团的成员,仅仅是能去天安门这句话,让她在体操队与文工团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当时的她绝没有想到,体操竟是如此惊心动魄的一项运动。为了练体能,运动员每天都要早起跑步,贵阳的冬天会出现凝冻天气,每到这时,跑道像镜面一样滑,几乎是跑一步摔一跤。从事专业体操运动的7年,她不知道受过多少次伤。一次训练,颈部受了重伤,躺在固定担架上的她哭着问教练:“我还能继续训练吗?”虽然受过不少皮肉之苦,但一路坚持下来,更多的还是不舍。

参加北京电视台访谈节目

在范承玲的职业体操生涯中,她的最好成绩是在全国比赛中获得跳马第四。作为曾经的运动员,她说她从运动场上更多看到的不仅仅是输赢,而是对生命的认识以及由此带来的感悟。她说:“登上最高领奖台是运动员的最高追求,以这个标准评判,我不能算是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体育让我受益终身。一是它给了我坚持的人生态度,这种坚持融入血液,成为我后来做一切事情的基本准则。运动员每天都在和失败打交道,即使这个动作你今天学会了,明天难度又增加了,又要面对新一轮的磨砺,唯有坚持才能走得更远。二是团队精神,体操要计算团体成绩,教练员会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设计动作,有时会因为提高团体成绩而放弃个人所好。三是一丝不苟的人生态度。体操动作稍有偏差就可能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严重后果,长期的训练养成了我做任何事情都十分认真、严谨的习惯。”这段体操生涯带来的认知和感悟足以支撑范承玲一生的工作和生活,她不会再被什么打倒了。

1977年恢复高考,省体工队有一些人考上了大学,范承玲很是羡慕。不少人鼓励她也去考大学,觉得她一定可以。“我是一个非常不自信的人,加上自己没上过中学,底子薄。”范承玲的母亲是四川大学毕业生,后来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父亲在部队时也从事过文字工作。“文革”期间家庭受到冲击,当时家里人都很脆弱。为了不让他们失望,范承玲的备考成了秘密进行的“地下工作”,除了几个队友,她没有跟任何人提及。备考这一年正是她当助理教练的一年,小运动员们六点半起床之前、十点睡觉后,都是她看书的时间。令她自己都没想到的是,凭着平时的一点积累和考前的挑灯夜读,在体委几十名考生里,范承玲考了文科第一名,成为了西南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第一届本科生,继续着她与体育的渊源。

从体育记者到散文家

1988年,从华东师范大学比较体育理论专业获硕士学位的范承玲面临着两个选择,或到体科所进行体育科学研究,或做《中国体育报》记者。受父母的影响,她从小热爱文学,大学旁听了四年中文系的课程,让她跟文学更亲近,更熟悉。同时,这也是性格使然,刚出校门的范承玲不善言谈,不喜欢暴露在人群中,她认为记者的工作更适合自己。

起初,虽然前期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但采访的前一天却出现胃疼痉挛。面对陌生的面孔,顾虑重重,不知道说什么。日后的实践中,范承玲总结出:最好的倾听者就是最好的采访者。低姿态认真倾听别人的讲诉,平等与被采访者交流,让人觉得你可信赖、可倾诉,这正是范承玲的优势。“做了21年的记者、编辑,多年不见的同学见面对我有两个评价:范承玲的头发剪短了,范承玲说话了。记者这份职业,给了我更多观察人生、了解社会的机会,让我看到多样化的人性。成功的人都付出了我们看不到的努力与艰辛。”的确,就像她本人一样,如果不了解她的经历,仅看她的外表和文字会觉得她一直是一个生活安逸,浪漫、诗情画意的人。

在范承玲看来,每一次采访都是学习的过程。她看体育,除了比分,还有体育文化等更深层次的东西。范承玲第一次采访谢军时,她还不是世界冠军。在谢军的讲解中,第一次接触到国际象棋的范承玲发现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最大的不同是文化的不同。之后,她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视角,写出了《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之比较》一文。“这是那次采访的副产品,这些副产品往往让我更有成就感。”正是凭借着这种钻研、沉下心做事的精神,2009年,范承玲获得了中国体育新闻优秀工作者银奖。

1990年,三九胃泰知识产权案在央视《观察与思考》播出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是我国第一次提出知识产权的问题。这期节目的撰稿人就是范承玲,为此她翻阅了大量知识产权书籍,采访、请教了数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家。“要做一个好的记者,采访前要做大量的案头工作,对你所要采访的行业要有所了解。采写一篇文章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作为政协委员,她提出的《关于加大艺术授权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提案》,也得益于当初对于知识产权问题的研究与学习。

2010年,范承玲出席文艺出版社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

范承玲爱写散文,她说她最初写东西是写给自己看的,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她喜欢散文,是因为散文来不得虚假,是用自己的语言对真实、真情、真诚的表达。她的文字浅淡、精致,读来不累,但里面又不乏哲意和思考。“每个人都是散文家,真实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素材。只要真诚地面对生活,真诚地面对自己, 真诚地述说,就是好散文。”她先后在《北京文学》《黄河文学》《飞天》《运动休闲》《第五频道》《中国文化报》等媒体发表散文数篇,先后出版了个人散文集《秋天的行走》《有些时间是用来浪费的》。其中,2008年出版的《秋天的行走》获得了第四届冰心散文奖,散文《风雨桥的记忆》入选“2009年我最爱的中国散文100篇”。

采访中,范承玲提及最多的词汇就是真诚。“与人交往,写东西,做事情都需要真诚,对人、对事、对人生都是如此。这就是正能量,不用去喊多么宏大的口号。”

关注古村落

在范承玲的散文中,很多篇提及她的家乡那些不知名的小河、石板路。她在《青岩之青》中写到:很多年前,我曾紧靠这石院墙拍过一张照片,一直颇为喜爱。而如今当我再次倚靠着它时,我老去,它却依然那么诱人。多少人从它身边走过,多少事在它眼前上演,可它却毫不躁动。那层层叠叠的青,还是那么厚实、那么干净。“传统村落带有鲜明的历史文化烙印,凝固着一个地区的记忆。只要传统村落存在,我们回望来路、追溯文化、寻根历史的目光,才能有所投射、有所皈依。”

2014年,在北京 底下村进行古村落调研

关注古村落是源于她的热爱,“如果去一个地方玩,我会首选古村落,我喜欢真山、真水、真情,喜欢自然状态下的一切,我每到这些地方,会觉得彻底地释然、放松。我的文字里有很多都是跟石头跟小草跟无名的小花对话,我觉得它们都是有生命的,会表达。”然而,令范承玲伤心的是,往往是几年前刚去过的古村落,再去的时候可能就不存在了,或变成了另外一副模样。她在散文《偶遇周庄》里写到:很多年了,我想故乡,就会想起那条青石板路。但遗憾的是,周庄的石板路依然,而我的家乡的那条青石板路早就被柏油路取代了。“人类文明从田野走来,从劳作中来。人的内心世界的空心化比城镇的空心化危害更为严重。你走过的石板路,抚摸过的石牌坊都是滋养自己、为自己造血的东西。人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就不知道会到哪里去。”北京作为文明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今天与过去一脉相承,人们内心才会更加美好、丰沛和坚定。传统村落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对培养北京人的文化格调、文化品位,发挥着润物无声的作用。传统村落和传统村落文化消失,会造成我们对北京传统文化记忆的丧失,从而失去对历史的回顾,丧失未来发展的根基。她曾经去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古村落,2014年她提出的《关于加大北京市传统村落保护的提案》,使古村落保护问题得到关注并成为当年北京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的专题调研。

热爱文化的她,十分关注文化问题,例如加强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恢复地坛书市作为古旧书跳蚤市场等。目前,作为致公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范承玲正在参加致公党中央“一带一路文化融合的调研”,“一定要文化先行,否则会带来很多问题。例如在他国架桥开路,如果那座山是当地民众心中的神山,是无论如何不能动的。在‘一带一路’的推进中,一定要关注到宗教、习俗等文化的融合。在眼下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我们对于文化先行方面的关注度还不够,协同发展,应当是文化多元性基础上的协同,是文化创新基础上的协同。”

猜你喜欢

古村落体操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思维体操
思维体操
头脑体操
火焰山下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