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勇杰 让肢体不再抖动

2015-11-02

北京观察 2015年10期
关键词:神经外科帕金森病基层

文 本刊记者 郭 隆

李勇杰 让肢体不再抖动

文 本刊记者 郭隆

“我感到自己找到了一个前进的方向,找到了一个我愿意研究和实践的事情。如果将这项新技术带回去,一定能造福国人!”

李勇杰荣获2015年“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1998年7月12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国内第一例微电极立体定向“细胞刀”手术正在进行。

安装头架,脑内准确定位,确定下刀靶点。经过漫长的5个小时,原发性震颤症患者右手的剧烈震颤消失了。他一言不发,翻来覆去端详着自己的手,突然泪如泉涌:“它停下来了,10年了,终于停下来了。

这是帕金森病在中国第一次完全被征服,创造奇迹的医生名叫李勇杰——北京市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13年前,他把代表着功能脑病治疗尖端技术的“细胞刀”技术引入国内,使帕金森病手术治疗的有效率明显提高,让数千例患者恢复了生活和工作能力。13年来,他带领团队为包括帕金森病、原发性震颤、抽动症、癫痫等功能脑病患者提供了最先进的治疗手段,在功能神经外科领域不断续写着传奇。

攻克帕金森

神经外科被公认为医学界地位最高也是最凶险的领域,采用手术的方法,修正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的医学分支,被称为功能神经外科学。通常神经外科医生在为病人治疗时,需要在病人复杂的脑组织中进行手术,每个步骤都关乎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但就是这样一个风险极高的职业和学科,对李勇杰来说,却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

李勇杰正在进行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

1984年,李勇杰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在神经外科方面接受了严格的训练。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他顺理成章的留在医院从事神经外科工作。勤奋严谨加上天资聪慧,让他很快就在岗位上取得了成绩。由于在神经外科学和神经电生理学两个领域的历练,美国排名第一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向李勇杰伸出了橄榄枝,不安分的他带着对神经外科领域更高的追求飞往大洋彼岸。就这样,李勇杰走近了当时国际前沿的微电极导向的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俗称“细胞刀”技术。当见证了患者的剧烈震颤在短短几秒中消失,目睹了太多从轮椅上重新站起来的帕金森患者时,他被“细胞刀”所深深震撼。

“我感到自己找到了一个前进的方向,找到了一个我愿意研究和实践的事情。”看着一个个从轮椅上站起来的患者,李勇杰的内心开始不平静了。他知道在遥远的祖国,帕金森病发病率已达1‰,那么全国患者的数字至少保持在两百万人以上,如此庞大的群体正忍受着病痛的折磨:逐渐丧失工作和生活能力,残疾,瘫痪……而这一先进手术技术在国内还是空白。“如果将这项新技术带回去,一定能造福国人!”由此李勇杰坚信自己理想的种子只有落在祖国的土地上,才能生根发芽,他要在中国建立世界一流的功能神经外科研究与治疗中心。

1998年5月,李勇杰来到宣武医院,随后与美国加州罗马林达大学合作创办了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这是中国第一家功能神经外科领域的临床治疗和科研机构。几年下来,手术的成功在预料之中,“细胞刀”疗法风靡全国,他也被冠以“中国‘细胞刀’第一人”的美誉。

李勇杰给自己的定位是“科学家型的医生”:首先是守医生的本分,尽医生的本职,同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所谓创新,在医学临床上讲就是怎样提高有效率和降低风险,使诊疗手段在原有基础上更进步、更安全、更有效。其次是提高医生的可操作性和患者的接受程度,比如微创。第三个层面就是让整个团队高效运转,提高医疗服务的整体效率。”李勇杰说。

疼痛终结者

从帕金森病开始,李勇杰和他的团队不断追踪世界领域的最新动态,改良技术,提升治疗水平,拓展治疗领域。

张贵忠是一名帕金森症患者,患病11年,他身上的颤抖现象越来越严重,长期服药,生活不能自理。李勇杰成为张贵忠的痛苦终结者。他为患者进行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成功植入脑起搏器。张贵忠身上的颤抖消失了,稳稳地走出病房。一家人对李勇杰千恩万谢。

李勇杰为病人进行初步检查

自1999年开展脑深部电刺激(DBS)技术治疗功能性脑病以来,李勇杰所在的研究所已为600余名患者植入1000余个电极,植入量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一。2009年起,研究所的帕金森病“脑起搏器”治疗量达到全球第一,成为“脑深部电刺激全球最大治疗中心”。

李勇杰在创造性地把手术的治疗范围拓展到其他运动障碍性疾病之后,又开始了手术治疗癫痫和疼痛的工作,至今已拓展到30多种功能性脑病。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在他的带领下形成了以疼痛中心、运动障碍中心和癫痫中心为核心,面瘫、面肌痉挛以及精神外科为分支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学科构架,成为国内最大的功能性脑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基地。十二年来,李勇杰带领他的团队共诊治患者10余万,手术治疗6000余例,患者不仅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还有来自印尼、马来西亚、美国、日本的远道求医者。研究所也被美国帕金森病基金会授予“卓越成就临床中心”,多年来一直是亚洲唯一获此殊荣的临床机构。

但是现在最让他自豪和骄傲的,莫过于业已成型的团队。他告诉年轻大夫们:“人家能放心地把脑袋交给你摆弄,是因为你沾了医院的光,是医院的名声给了你信任感和荣誉,否则你到大街上给人家剃头,人家都未必信任你。”多年以来,他和团队努力营造并践行着这样的理念,让患者得到世界水平的医治,得到最人性化的服务和最坚定的心理支持。

建言“强基层”

一方面是患者一号难求,另一方面医生加班加点每天要看100多个病人。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虽有一定程度缓解,但大医院医疗资源紧张与浪费并存、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空间有限、无序就医等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作为市政协委员,一线医务工作者,李勇杰一直在思考通过诊疗模式上的创新缓解看病难题,满足百姓“就好医”的需求。“我们最常见到大医院的名牌科室天天爆满,而其他的二类医院、行业医院、社区医院效率并不高。这就需要建立一种合理、高效的诊疗结构和布局,分流患者,提高整体医疗服务的效率。”李勇杰指出,要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体系,完善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实现绝大部分患者在社区就诊的目标。

李勇杰参加国际医学会议

李勇杰谈到,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强基层”。“要加强基层医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把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留在基层,而把真正的疑、难、重、急病推到区域性的大医院和大学附属医院。整体病人流向的大系统应该是从下至上的,从基层到大医院再回流到基层卫生院的。”他还强调,基层卫生人员需要的是多年的诊疗经验。大学毕业生在社区上岗,其知识储备、临床经验都很不够,只有具备多年一线临床经验的老医生才有对病人的判断能力和诊疗经验,这些经验不是靠背医学书能达到的。“所以说,基层卫生院真正需要的是在大医院有多年从医经验的医生,对常见病和危重疑难症有诊断能力的四五十岁的老医生,一方面他们有经验和能力,另一方面他们不一定非要在学术科研做出成绩。”

针对当下社区卫生院“小年轻”当家的情况,李勇杰认为,大学生到基层的另一方面问题是薪酬待遇能长期偏低,业务学习和发展空间都很有限,基层岗位对其缺少吸引力。他建议要提高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的待遇,“医疗服务不因该完全划分到市场经济之外的处理方式,收支两条线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员的积极性和整体的基层医疗的效率,要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这只‘无形的手’会有力得多。”

“当前提倡医师在大医院的管理下有序化、有组织地开展多点执业,从某种层面上来讲,可以减少医疗风险,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在这方面,李勇杰也已经成功的进行了探索。2015年2月,由李勇杰牵头,宣武医院成立了一个新模式“医联体”——西典门诊,侧重治疗各种慢性顽固性疼痛以及帕金森病和癫痫。作为西典门诊的首席专家李勇杰指出,普通的“医联体”都是由大医院牵头,联合区域内的二级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将服务模式和医疗、康复、护理等进行有序衔接。而西典门诊则是由社会资本与医院合作建设的,社会资本投资硬件设施,专家队伍以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为基本框架,旨在借社会资本办医之政策激励,取美欧之成熟技术和服务模式,让中国人不出国门,让外国人无需翻译,享受国际水准的医疗服务。李勇杰表示,该门诊的启用,有望分流部分常见病及轻型患者,如果遇到疑难杂症患者,需要住院手术,在这里就可以直接开住院单,然后转诊到宣武医院,真正实现双向转诊。

猜你喜欢

神经外科帕金森病基层
神经外科教育在中国“5+3”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现状
关注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障碍
改善生活方式,延缓帕金森病进展
手抖一定是帕金森病吗
侧俯卧位摆放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护理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芝麻素酚或能预防帕金森病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