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材变化调整教学策略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单元为例
2015-11-01福建省诏安县实验小学沈淑平
◎福建省诏安县实验小学 沈淑平
把握教材变化调整教学策略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单元为例
◎福建省诏安县实验小学沈淑平
新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与实验版教材有很大的改变,其目的就是让教材可以更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在教学时,只有准确把握教材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才能让新教材更好发挥它的作用,落实新课标理念,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提升。
小学数学;教材把握变化;调整策略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实施,人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也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比如:数学教材中的教学素材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内容的编排简洁、有条理;知识体系呈现系统性和丰富性,更加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但是,许多教师由于受以前教材编排体系的影响,在教学时,没吃透教材变化意图,总会按照以前版本教材来组织教学,教学理念、行为与新课程标准精神不一致,不能很好践行课程标准新理念。因此,要想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好数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践行课程标准理念,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把握好数学教材的变化意图,正确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可以幸福、快乐地成长。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单元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准确把握新旧教材的变化趋势,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数学教学,践行课程标准理念。
一、突出新教材生活味,实施情感体验策略
新教材删除了实验版教材中脱离学生生活的素材,新教材的生活味更浓了,所选的素材内容更贴近不同地区的学生生活实际,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的学生,让不同地区的学生在教材中都能找到自己生活中的事物原型。这样的安排,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学生刚接触到这些数学知识时,不会感觉到陌生,有一种亲近感,有利于学生参与并有真实的体验。学生的这种情感一旦产生了,那么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需要。在这种需要的驱动下,学生就可以有效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数学学习,更新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正是我们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例如,旧教材中正比例的例1用相同的圆柱形水杯装水,通过观察体积、高度和底面积的变化规律来认识正比例。这样的呈现方式一定程度上拔高了教学要求。为此,新教材调整为同一型号的铅笔销售的数量、总价和单价的关系,这样的调整,教学情境更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同时保留用相同的圆柱形水杯装水,观察体积、高度和底面积的变化规律作为反比例教学素材,和正比例教学素材形成一个整体,从熟悉到不熟悉,一方面是教学素材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也是不同教学素材形成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新教材把用比例解决问题例6题材更换为节约用电的问题情境,保留例5节约用水问题情境,蕴含节约用水、用电的习惯养成的教育价值。
又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内容安排中,旧版教材在开始安排了四幅插图,一幅是天安门升起的国旗,一幅是学校中升起的国旗,一幅是教室前面悬挂的国旗,一幅是国家在签订重要合同时,桌子上摆的国旗。而新版教材只出示了前面的三幅国旗,最后一幅桌子上摆的国旗没有出示。排列直观规范。同时,在出示教室前面悬挂的国旗时,教室也不再是旧版本中那间空荡荡的教室,而是全体学生一齐站起来向教室前面的国旗行注目礼的场景。新教材还摒弃了“国家重要活动摆在桌面上的国旗”这一幅图。这样的安排就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这样做的主要目的还是给学生一个熟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再比如解比例的练习中,旧版本的数学教材练习六第4题(见图1),到了新版本的教材练习八第4题中就变成了图2,其改变的目的就是让这样的练习更加贴近不同地区的学生生活。因为真正2月份的晴天和阴天是不确定的,不同地区的情况更是不一样的,所以旧版教材内容离学生生活非常远,而且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利于激发学生情感经验的。而通过变化,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就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样的调整,也为一线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指明了方向。在教学时,要遵循教材编者的意图,让数学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富有时代感。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生活情感,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图1
图2
二、彰显新教材自主性,实施自主验证策略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时,把自主探索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而提出来,所以在新教材内容的安排中,好多地方都会出示一些提示语,在得出某一数学结论之前,除了提供例题,还让学生自主去验证、探索这一结论。其目的就是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自主探索,以自主获取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渗透符号思想和函数思想。在教学时,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这些提示语,让学生自主去验证,去探索,以发展并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
新教材相对于旧教材增加了许多提示语,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进行有序的思考,去自主探索,让学生对概念的内涵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如教材第40页中,旧版本的教材只有一个提示语:“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而新版本的教材中,在这一提示语的前面增加了一个提示语:“你能发现什么?”这样就会让学生产生许多疑问,如这些比都有什么特征?教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比?出现这些比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这些疑问进行自主探索,培养发散思维。又如“比例的基本性质”中,旧版本教材在前面例题之后只出现了一句提示语,“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而新版本教材中,在这一提示语前面还安排了一个提示语:“你能举一个例子,验证你的发现吗?”这样可以让学生突破教材内容的安排,自主发现并验证这一性质。在教学时,我们要领会教材编排的意图,让学生在提示语的帮助下,自主去验证,自主去探索,培养学生有序思考能力,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形成的数学概念就会更加丰厚。
三、把握新教材丰富性,实施同题多变策略
在新教材中,相同的题目,以形式多样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编排让数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经验水平,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变化契机,全面地贯彻编者的意图,在新课程标准精神的指引下发展学生的思维。
从本单元中两道习题的变化就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了。左边的两道题目(图3)是旧版本教材中的,而右边的两道题目(图4)是新版本教材中的。从题目的变化,我们不难看出,上面的两道题目中,新版本教材删除了两辆汽车的图片,是因为学生对汽车已经不再陌生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想象来思考这一道题目的解法。而下面的两道小区楼房的插图,旧版本的插图过于杂乱,对学生的有效思维起不到促进作用;新版本的插图通过三维图,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思考,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教学中,我们只有吃透新旧教材的变化意图,优化教学策略,该直观教学的采用直观教学,该让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要让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在数学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发展。又如新教材练习设计素材更加丰富,新增了很多数形结合的练习,同时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为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渗透符号思想和函数思想,提供丰富素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图3
图4
总之,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准确把握新旧教材的变化,厘清变化的意图,才能有效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践行新课程标准理念,让数学教学活动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提升。
(责任编辑:陈志华)